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6)

1. 山茱萸

味酸,平。主心下邪氣,寒熱,溫中,逐寒濕痹,去三蟲。久服,輕身。一名蜀棗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山茱萸,一名魃實,一名鼠矢,一名雞足。神農、黃帝、雷公、扁鵲:酸,無毒;岐伯:辛;一經:酸。或生冤句、琅邪,或東海承縣。葉如梅,有刺毛,二月,花如杏;四月,實如酸棗,赤;五月採實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雞足,一名魃實,生漢中及琅邪、冤句、東海承縣。九月、十月採實,陰乾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,性平。主要治療胸腹部邪氣、寒熱往來,能溫暖中焦,驅除寒濕引起的痺痛,還能去除體內的三種寄生蟲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。又名蜀棗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山茱萸,又名魃實,又名鼠矢,又名雞足。神農、黃帝、雷公、扁鵲認為它味酸,無毒;岐伯認為它味辛;一經則認為味酸。有的生長在冤句、琅邪,有的生長在東海承縣。它的葉子像梅花,有刺毛,二月開花,花像杏花;四月結果,果實像酸棗,呈紅色;五月採摘果實(《御覽》記載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雞足,又名魃實,生長在漢中以及琅邪、冤句、東海承縣等地。九月、十月採摘果實,陰乾。

2. 紫葳

味酸(《御覽》作咸),微寒。主婦人產乳余疾,崩中,癥瘕血閉,寒熱羸瘦,養胎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紫葳,一名武威,一名瞿麥,一名陵居腹,一名鬼目,一名蘢華。神農、雷公:酸;岐伯:辛;扁鵲:苦、咸;黃帝:甘,無毒。如麥根黑。正月、八月採。或生真定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陵苕,一名蘢華。生西海及山陽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茈葳,陵苕,蘧麥也。《爾雅》云:苕,陵苕。郭璞云:一名陵時。《本草》云:又黃華,白華,蔈。郭璞云:苕、花,色異,名亦不同。《毛詩》云:苕之華。《傳》云:苕,陵苕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紫葳,出三輔。李當之云:是瞿麥根。據李說與《廣雅》合。

而《唐本》注引《爾雅》注有一名凌霄四字,謂即凌霄花,陸璣以為鼠尾,疑皆非,故不採之。

白話文:

紫葳,味道酸(《御覽》記載為鹹味),藥性微寒。主要治療婦女產後遺留的疾病,像是崩漏、子宮內的腫塊、閉經、以及寒熱交替引起的身體虛弱消瘦,還有安胎的作用。這種植物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紫葳,又叫做武威、瞿麥、陵居腹、鬼目、蘢華。神農和雷公認為它的味道是酸的;岐伯認為是辛味;扁鵲認為是苦味和鹹味;黃帝認為是甘味,而且沒有毒性。它的根像麥根一樣是黑色的。通常在正月和八月採收。有的紫葳生長在真定(《御覽》記載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紫葳,又叫做陵苕、蘢華。生長在西海和山陽一帶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茈葳、陵苕、蘧麥指的是同一種植物。《爾雅》說:苕就是陵苕。郭璞說:紫葳又叫做陵時。《本草》說:紫葳又有黃色的花、白色的花,以及蔈。郭璞認為苕的花,顏色不同,名稱也不同。《毛詩》說:苕開花了。《傳》解釋說:苕就是陵苕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紫葳出產於三輔地區。李當之認為它是瞿麥的根。根據李當之的說法,與《廣雅》的記載相符。

《唐本草》的註解引用《爾雅》的註解,說紫葳又叫做凌霄,認為它就是凌霄花。陸璣認為凌霄花是鼠尾草,我認為這些說法都不正確,所以不採用。

3. 豬苓

味甘,平。主痎瘧,解毒蠱注(《御覽》作蛀)不祥,利水道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(《御覽》作能老)。一名猳豬尿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豬苓,神農,甘;雷公:苦,無毒(《御覽》引云:如茯苓,或生冤句,八月採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衡山及濟陰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

案:《莊子》云:豕零。司馬彪注作豕囊,云:一名豬苓,根似豬卵,可以治渴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瘧疾,解蠱毒和傳染病(《御覽》記載為蟲蛀),可以排除身體的不祥之氣,並有利尿通便的功效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(《御覽》記載為能使人長壽)。別名又叫猳豬尿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豬苓,神農認為味甘;雷公認為味苦,無毒(《御覽》引用說:像茯苓,有的生長在冤句,八月採收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衡山和濟陰的冤句。二月和八月採收,陰乾。

考證:《莊子》說:稱為豕零。司馬彪的註解寫成豕囊,說:又名豬苓,根部像豬的睾丸,可以用來治療口渴。

4. 白棘

味辛,寒。主心腹痛,癰腫漬膿,止痛。一名棘針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棘刺。生雍州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棘,小棗叢生者。《爾雅》云:髦顛棘。孫炎云:一名白棘。李當之云:此是酸棗樹針,今人用天門冬苗代之,非是真也。案:《經》云:天門冬,一名顛勒。勒、棘,聲相近,則今人用此,亦非無因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質寒涼。主要治療心腹疼痛,以及癰瘡腫痛化膿等症狀,能止痛。它又名棘針。生長在川谷地區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棘刺。生長在雍州地區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棘,是小棗樹叢生的一種。《爾雅》說:髦顛就是棘。孫炎說:它又名白棘。李當之說:這其實是酸棗樹的針刺,現在的人用天門冬的苗來代替它,並不是真正的白棘。考證:《本草經》說:天門冬,又名顛勒。勒、棘,讀音相近,所以現在的人用天門冬代替,也不是沒有原因的。

5. 龍眼

味甘,平。主五臟邪氣,安志厭食。久服,強魂、聰明、輕身、不老,通神明。一名益智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龍眼,一名益智。《要術》:一名比目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其大者,似檳榔。生南海松樹上。五月採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益智,龍眼也。劉達注《吳都賦》云:龍眼,如荔枝而小,圓如彈丸,味甘,勝荔枝,蒼梧、交址、南海、合浦,皆獻之,山中之家亦種之。

白話文:

龍眼,味道甘甜,性平。主要功效是去除五臟的邪氣,能使心神安定並改善食慾不振。如果長期服用,可以使精神強健、頭腦聰明、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,甚至能通達神明。它還有一個別名叫益智。龍眼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龍眼,又名益智。《要術》說:它又名比目(見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龍眼大的,像檳榔。生長在南海的松樹上。在五月採收,陰乾。

根據考證,《廣雅》中說:益智,就是龍眼。劉達註解《吳都賦》時說:龍眼,像荔枝但比較小,圓圓的像彈丸,味道甘甜,勝過荔枝。蒼梧、交址、南海、合浦等地都進貢龍眼,山裡人家也有種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