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款冬花

味辛,溫。主咳逆上氣,善喘、喉痹,諸驚癇,寒熱邪氣。一名橐吾(《御覽》作石),一名顆東(《御覽》作顆冬),一名虎鬚,一名免奚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款冬,十二月花黃白(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氏冬,生常山及目常水傍。十一月採花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苦萃,款涷也。《爾雅》云:菟奚,顆涷。郭璞云:款冬也。紫赤花,生水中。《西京雜記》云:款冬,花於嚴冬。傳咸《款冬賦》序曰:仲冬之月,冰凌積雪,款冬獨敷花豔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溫和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、呼吸急促、喉嚨腫痛、各種驚厥癲癇、以及寒熱引起的病邪。它有一個別名叫橐吾(《御覽》中寫作「石」),另一個別名叫顆東(《御覽》中寫作「顆冬」),還有別名叫虎鬚、免奚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款冬,在十二月開黃白色的花(引自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叫氏冬,生長在常山及目常水的旁邊。十一月採摘花朵,在陰涼處晾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中說:苦萃,就是款涷。《爾雅》中說:菟奚,就是顆涷。郭璞解釋說:就是款冬。開紫紅色的花,生長在水中。《西京雜記》中說:款冬,在寒冷的冬天開花。傳咸在《款冬賦》的序中說:在仲冬時節,冰塊和積雪堆積,只有款冬獨自綻放豔麗的花朵。

2. 牡丹

味苦辛,寒。主寒熱,中風、瘛瘲、痙,驚癇邪氣,除症堅,瘀血留舍腸胃,安五臟,療癰創。一名鹿韭,一名鼠姑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牡丹,神農、岐伯:辛;李氏:小寒;雷公、桐君:苦,無毒;黃帝:苦,有毒。葉如蓬相植,根如柏黑,中有核。二月採,八月採,曬乾。人食之,輕身、益壽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巴郡及漢中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白朮,牡丹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牡丹也漢中河內。赤色者,變善。

白話文:

牡丹,味道苦且辛辣,屬性寒涼。主要治療寒熱病、中風、手腳抽搐、痙攣、驚嚇癲癇等邪氣,能消除體內堅硬的腫塊,化解瘀血積留在腸胃中的問題,安穩五臟,治療癰瘡。別名又叫鹿韭、鼠姑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神農、岐伯認為牡丹味辛;李氏認為牡丹屬性微寒;雷公、桐君認為牡丹味苦,無毒;黃帝認為牡丹味苦,有毒。牡丹葉子像蓬草一樣互相交錯生長,根像柏樹皮一樣呈黑色,內部有核。二月和八月採收,曬乾。人食用後,能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(《御覽》記載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牡丹生長在巴郡和漢中一帶。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在陰涼處晾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白朮,就是牡丹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牡丹產於漢中河內,紅色的牡丹品質較佳。

3. 馬先蒿

味平。主寒熱鬼注,中風濕痹,女子帶下病,無子。一名馬尿蒿。生川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南陽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蔚,牡蒿也。《廣雅》云:因塵,馬先也。《爾雅》云:蔚,牡菣。郭璞云:無子者。《毛詩》云:匪莪伊蔚。《傳》云:菣,牡菣也。陸璣云:三月始生;七月花,花似胡麻花而紫赤;八月為角,角似小豆,角銳而長。一名馬新蒿。案:新、先,聲相近。

白話文:

味道平和。主要治療忽冷忽熱的疾病、鬼怪作祟引起的疾病、中風、風濕造成的肢體麻木疼痛、婦女白帶過多、不孕等症狀。又名馬尿蒿。生長在河川沼澤地帶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南陽一帶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蔚,就是雄性的蒿。《廣雅》說:因塵,就是馬先蒿。《爾雅》說:蔚,就是雄性的菣。郭璞注解說:是指沒有果實的。 《詩經》說:不是莪,而是蔚。《毛詩傳》說:菣,就是雄性的菣。陸璣說:三月開始生長;七月開花,花像胡麻花但呈現紫紅色;八月結成果實,果實像小豆,果角尖而細長。又名馬新蒿。考證:新、先,發音相近。

4. 積雪草

味苦,寒。主大熱,惡創,癰疽,浸淫赤熛,皮膚赤,身熱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荊州。

案:陶弘景雲:荊楚人以葉如錢,謂為地錢草。徐儀《藥圖》名連錢草。《本草圖經》云:咸、洛二京亦有,或名胡薄荷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身體發高燒、惡性瘡瘍、癰疽腫痛、浸淫擴散的紅腫熱痛、皮膚發紅、身體發熱等症狀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荊州一帶。

考證:陶弘景說,荊楚一帶的人認為它的葉子像銅錢,所以稱它為地錢草。徐儀的《藥圖》稱它為連錢草。《本草圖經》記載,咸陽、洛陽一帶也有這種植物,有人稱它為胡薄荷。

5. 女菀

(《御覽》作苑),

味辛,溫。主風洗洗,霍亂泄利,腸鳴,上下無常處,驚癇,寒熱百疾,生川穀或山陽。

《吳普》曰:女菀,一名白菀,一名識女苑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菀,一名織女菀,一名茆。生漢中。正月、二月採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女腸,女菀也。

白話文:

女菀,味道辛辣,性質溫和。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身體發冷發抖,以及霍亂導致的腹瀉、腸鳴,腸胃不適,排泄位置不固定,還有驚嚇引起的癲癇,以及各種寒熱疾病。這種藥材生長在山谷或山坡向陽的地方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女菀,又名白菀,也叫識女苑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女菀,又名白菀,又名織女菀,又名茆。生長在漢中一帶。通常在一月、二月採摘,然後陰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記載:女腸,指的就是女菀。

6. 王孫

味苦,平。主五臟邪氣,寒濕痹,四肢疼酸,膝冷痛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黃孫,一名王孫,一名蔓延,一名公草,一名海孫。神農、雷公:苦,無毒;黃帝:甘,無毒。生西海山谷及汝南城郭垣下。蔓延,赤文,莖葉相當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吳,名白功草,楚,名王孫;齊,名長孫。一名黃孫,一名黃昏,一名海孫,一名蔓延,生海西及汝南城郭下。

案:陶弘景雲:今方家皆呼王昏,又云壯蒙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五臟的邪氣、寒濕引起的痺症、四肢的痠痛、膝蓋的冰冷疼痛。生長在山川谷地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黃孫,又名王孫,又名蔓延,又名公草,又名海孫。神農、雷公認為:味苦,無毒;黃帝認為:味甘,無毒。生長在西海的山谷和汝南城郭的牆腳下。蔓延這種植物有紅色的紋路,莖葉的形狀都差不多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在吳地,這種植物叫做白功草;在楚地,叫做王孫;在齊地,叫做長孫。它還有別名,叫做黃孫、黃昏、海孫、蔓延,生長在海西和汝南城郭的牆腳下。

按:陶弘景說:現在的醫家都稱它為王昏,又叫做壯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