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8)

1. 淫羊藿

味辛,寒。主陽痿絕傷,莖中痛,利小便,益氣力,強志。一名剛前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淫羊藿,神農、雷公:辛;李氏:小寒。堅骨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上山郡陽山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寒。主要治療陽痿、筋骨損傷、陰莖疼痛、小便不暢,能增強體力、堅定意志。別名剛前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,淫羊藿,神農、雷公認為其味辛;李氏認為其性微寒。能堅固骨骼(出自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生長在上山郡的陽山。

2. 黃芩

味苦,平。主諸熱黃疸,腸澼泄利,逐水,下血閉,惡創,恆蝕火瘍。一名腐腸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黃芩,一名黃文,一名妒婦,一名虹勝,一名紅芩,一名印頭,一名內虛,神農、桐君、黃帝、雷公、扁鵲:苦,無毒;李氏:小溫。二月生赤黃葉,兩兩四四相值,莖空中或方員,高三、四尺,四月花紫紅赤,五月實黑、根黃。二月至九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空腸,一名內虛,一名黃文,一名紅芩,一名妒婦。生秭歸及冤句。三月三日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菳,黃菳也。《廣雅》云:⿱艹妊葿、黃文、內虛,黃芩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黃芩,出三輔。色黃者,善。

白話文:

黃芩,味道苦,性平。主要治療各種熱引起的黃疸、腸道炎症導致的腹瀉、排泄不暢、血滯經閉、惡瘡腫痛,以及長期侵蝕皮膚的火熱瘡瘍。又名腐腸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黃芩,又名黃文、妒婦、虹勝、紅芩、印頭、內虛。神農、桐君、黃帝、雷公、扁鵲認為黃芩味苦,無毒;李氏認為稍溫。二月長出赤黃色的葉子,兩片兩片或四片四片相對生長,莖是中空的或是方形的,高約三、四尺,四月開紫紅色花,五月結黑色果實,根是黃色的。二月到九月可以採收(出自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黃芩,又名空腸、內虛、黃文、紅芩、妒婦。生長在秭歸和冤句。三月三日採挖根部,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菳,指黃色的菳菜。《廣雅》說:⿱艹妊葿、黃文、內虛,都是指黃芩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黃芩,產於三輔地區。顏色黃的,品質最好。

3. 狗脊

味苦,平。主腰背,強關機,緩急,周痹寒濕,膝痛。頗利老人。一名百枝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狗脊,一名狗青,一名赤節。神農,桐君、黃帝、岐伯、雷公、扁鵲:甘,無毒;李氏:小溫。如萆薢,莖節如竹,有刺,葉圓赤,根黃白,亦如竹根,毛有刺。《岐伯經》云:莖長節,葉端員,青赤,皮白,有赤脈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強膂,一名扶蓋,一名扶筋,生常山,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菝葜,狗脊也。《玉篇》云:菝𦸉,狗脊根也。《名醫》別出菝葜條,非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平。主要治療腰背疼痛、使關節強健、舒緩筋脈拘急、肢體麻木疼痛、寒濕引起的痹症、膝蓋疼痛。對老年人很有幫助。又名百枝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狗脊,又名狗青、又名赤節。神農、桐君、黃帝、岐伯、雷公、扁鵲認為:味道甘,沒有毒性;李時珍認為:稍微溫和。外型像萆薢,莖節像竹子,有刺,葉子圓形偏紅,根部黃白色,也像竹子的根,毛也有刺。《岐伯經》記載:莖節長,葉子末端圓,青紅色,表皮白色,有紅色紋路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強膂、又名扶蓋、又名扶筋,生長在常山,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記載:菝葜,就是狗脊。《玉篇》記載:菝𦸉,就是狗脊的根。《名醫別錄》另外列出菝葜這一條,是不對的。

4. 石龍芮

味苦,平。主風寒濕痹,心腹邪氣,利關節,止煩滿。久服,輕身、明目、不老。一名魯果能(《御覽》作食果),一名地椹。生川澤石邊。

《吳普》曰:龍芮,一名姜苔,一名天豆。神農:苦,平;岐伯:酸;扁鵲、李氏:大寒;雷公:咸,無毒。五月五日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石能,一名彭根,一名天豆。生太山,五月五日採子,二月、八月採皮,陰乾。
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石龍芮,出三輔。色黃者,善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平。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痺症,心腹的邪氣,能使關節靈活,止息煩躁和脹滿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,視力清晰,延緩衰老。又名魯果能(《御覽》記載為食果),又名地椹。生長在河流湖泊旁邊的石頭邊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龍芮,又名姜苔,又名天豆。神農認為它味苦,性平;岐伯認為味酸;扁鵲、李氏認為它性大寒;雷公認為味鹹,無毒。通常在五月五日採摘。(《御覽》記載)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石能,又名彭根,又名天豆。生長在泰山,五月五日採摘它的果實,二月和八月採摘它的皮,然後陰乾。
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石龍芮,產於三輔地區。顏色黃的,品質最好。

5. 茅根

味甘,寒。主勞傷虛羸,補中益氣,除瘀血、血閉、寒熱,利小便。其苗,主下水。一名蘭根,一名茹根。生山谷、田野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地管,一名地筋,一名兼杜。生楚地,六月採根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茅,菅也;菅,茅也。《廣雅》云:菅,茅也。《爾雅》云:白華,野菅。郭璞云:菅,茅屬。《詩》云:白華菅兮,白茅束兮。《傳》云:白華,野菅也,已漚,為菅。

白話文:

茅根,味道甘甜,屬性寒涼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因勞累損傷導致的身體虛弱,能補養脾胃之氣,去除體內瘀血、血閉經、寒熱症狀,並有利小便。茅草的莖苗,主要作用是通利小便。它又名蘭根,又名茹根。生長在山谷、田野等地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地管,又名地筋,又名兼杜。生長在楚地,在六月採收根部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茅,就是菅;菅,也就是茅。《廣雅》說:菅,也是茅。《爾雅》說:白華,指的是野生的菅。郭璞說:菅,屬於茅的一種。《詩經》說:白色的花,是菅啊;白色的茅草,被捆在一起啊。《毛詩傳》說:白華,就是野生的菅,將其浸泡過後,就變成了可以使用的菅。

6. 紫菀

味苦,溫。主咳逆上氣,胸中寒熱結氣,去蠱毒痿蹶,安五臟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紫菀,一名青苑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紫茜,一名青苑。生房陵及真定邯鄲。二月、三月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菀,茈菀,出漢中房陵。陶弘景雲:白者,名白菀。《唐本》注云:白菀,即女菀也。

白話文:

紫菀,味道苦,性質溫和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、胸中寒熱結聚的氣滯,可以去除蠱毒和肢體痿軟無力的病症,並能安定五臟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紫菀,又名青苑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紫菀,又名紫茜,又名青苑。生長在房陵和真定邯鄲一帶。在二月、三月採挖根部,放在陰涼處乾燥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菀,就是茈菀,產於漢中房陵。陶弘景說:白色的紫菀,叫做白菀。《唐本草》注釋說:白菀,就是女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