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9)

1. 紫草

味苦,寒。主心腹邪氣,五疸,補中益氣,利九竅,通水道。一名紫丹,一名紫芙(《御覽》引云:一名地血。《大觀本》無文)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紫草節赤。二月花。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碭山及楚地。三月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茈,草也;藐,茈草也,䓞草也,可以染留黃。《廣雅》云:茈䓞,茈草也。《山海經》云:勞山多茈草。郭璞云:一名紫䓞,中染紫也。《爾雅》云:藐,茈草。郭璞云:可以染紫。

白話文:

紫草,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心腹的邪氣,黃疸病,能補養中焦,增強氣力,使九竅通利,疏通水道。又名紫丹,也叫紫芙。(《御覽》引述說:又名地血。《大觀本》沒有這段文字)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紫草的莖節是紅色的。二月開花。(《御覽》記載)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碭山以及楚地。三月採收根部,在陰涼處晾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茈,是草本植物;藐,就是茈草,䓞草,可以染色,使之呈現黃色。《廣雅》說:茈䓞,就是茈草。《山海經》說:勞山有很多茈草。郭璞解釋說:又名紫䓞,用它來染色可以得到紫色。《爾雅》說:藐,就是茈草。郭璞解釋說:可以用來染成紫色。

2. 敗醬

味苦,平。主暴熱火創、赤氣,疥瘙,疸痔,馬鞍熱氣。一名鹿腸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鹿首,一名馬草,一名澤敗,生江夏,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敗醬,出三輔。陶弘景雲:氣如敗醬,故以為名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平。主要治療突然發生的熱病、火瘡、紅腫氣結、疥瘡搔癢、黃疸病、痔瘡、以及馬匹鞍部生熱的病症。又名鹿腸。生長在山川谷地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鹿首、又名馬草、又名澤敗,生長在江夏地區,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敗醬,產於三輔地區。陶弘景說:氣味像腐敗的醬,所以以此命名。

3. 白蘚

味苦,寒。主頭風,黃疸,咳逆,淋瀝,女子陰中腫痛,濕痹死肌,不可屈伸、起止、行步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上谷及冤句。四月、五月採根,陰乾。

案:陶弘景雲:俗呼為白羊蘚,氣息正似羊膻,或名白膻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頭痛、黃疸、咳嗽氣逆、小便淋瀝不暢、女子陰部腫痛、濕痹導致的肌肉壞死、不能彎曲伸直、無法起身、停止、行走。生長在山谷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上谷和冤句。四月、五月採挖根部,在陰涼處乾燥。

陶弘景考證說:民間俗稱白羊蘚,氣味像羊的膻味,也有人稱作白膻。

4. 酸醬

味酸,平。主熱煩滿,定志益氣,利水道。產難,吞其實立產。一名醋醬。生川澤。

《吳普》曰:酸醬,一名酢醬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荊楚及人家田園中。五月採,陰乾。

案:《爾雅》云:葴,寒醬。郭璞云:今酸醬草,江東呼曰苦葴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,性平。主要治療發熱、心胸煩悶脹滿,可以安定心神、增補氣力,並有利尿通便的作用。婦女難產時,吞服它的果實可以幫助生產。它又名醋醬。生長在河川沼澤邊。

《吳普》說:酸醬,又名酢醬(出自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荊州、楚地以及人們的田園中。五月採摘,陰乾。

考證:《爾雅》記載:葴,又名寒醬。郭璞註解說:現在的酸醬草,在江東地區被稱為苦葴。

5. 紫參

味苦,辛,寒。主心腹積聚,寒熱邪氣,通九竅,利大小便。一名牡蒙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伏蒙,一名紫參,一名泉戎,一名音腹,一名伏菟,一名重傷。神農、黃帝:苦;李氏:大寒。生河西山谷或宛句商山。圓聚生,根黃赤月文,皮黑中紫,五月花紫赤,實黑,大如豆。三月採根(《御覽》《大觀本》節文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眾戎,一名童腸,一名馬行。生河西及冤句。三月採根,火炙使紫色。
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紫參,出三輔。赤青色者,善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澀,帶有辛辣味,屬性寒涼。主要治療心腹積聚的腫塊,以及寒熱引起的邪氣,能疏通全身九竅,使大小便順暢。它又名牡蒙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伏蒙,又名紫參,又名泉戎,又名音腹,又名伏菟,又名重傷。神農、黃帝認為它味苦;李氏則認為它屬性大寒。生長在河西的山谷或宛句、商山一帶。根部圓形聚生,根黃帶赤色,有像月亮的紋路,表皮黑色,內部紫色,五月開紫紅色的花,結黑色的果實,大小像豆子。三月採挖根部(以上節錄自《太平御覽》和《大觀本草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眾戎,又名童腸,又名馬行。生長在河西及冤句一帶。三月採挖根部,用火烤過使其呈現紫色。

按:《範子計然》記載:紫參,出產於三輔地區。顏色赤紅或青色的,品質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