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貝母

味辛,平。主傷寒煩熱,淋瀝,邪氣,疝瘕,喉痹,乳難,金創,風痙。一名空草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藥實,一名苦花,一名苦菜,一名商(𦯶字)草,一名勤母。生晉地。十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𦯶,貝母也。《廣雅》云:貝父,藥實也。《爾雅》云:𦯶,貝母。郭璞云:根如小貝,圓而白花,葉似韭。《毛詩》云:言採其虻。《傳》云:虻,貝母也。陸璣云:其葉如栝蔞而細小,其子在根下如芋子,正白,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煩躁發熱、小便淋漓不暢、外邪入侵、疝氣腫塊、喉嚨腫痛、產後乳汁不下、刀劍外傷、以及風引起的抽搐。它又名為空草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藥實、苦花、苦菜、商𦯶草、勤母。產於晉地。在十月採挖它的根,曬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𦯶,就是貝母。《廣雅》說:貝父,就是藥實。《爾雅》說:𦯶,就是貝母。郭璞說:貝母的根像小貝殼,圓形且開白花,葉子像韭菜。《毛詩》說:採摘的是虻。《傳》說:虻,就是貝母。陸璣說:它的葉子像栝蔞但更細小,它的果實在根的下方像芋頭的子,純白色,四方連在一起,可以分開。

2. 白芷

味辛,溫。主女人漏下赤白,血閉,陰腫,寒熱,風頭侵目淚出。長肌膚,潤澤,可作面脂。一名芳香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白芷,一名䖀,一名苻離,一名澤芬,一名𦺊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芷,一名䖀,一名莞,一名苻離,一名澤芬。葉,一名蒚麻,可作浴湯。生河東下澤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,芷,䖀也;䖀,楚謂之籬,晉謂之䖀,齊謂之芷。《廣雅》云:白芷,其葉謂之藥。《西山經》云:號山,其草多藥䖀。郭璞云:藥,白芷別名;䖀,香草也。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云:身苦秋藥被風。高誘云:藥,白芷,香草也。王逸注《楚詞》云:藥,白芷。

按:《名醫》一名莞云云,似即《爾雅》莞,苻離,其上鬲。而《說文》別有𦺊,夫離也。蒚,夫蘺上也。是非一草。舍人云:白蒲,一名苻離,楚謂之莞,豈蒲與芷相似,而《名醫》誤合為一乎。或《說文》云:楚謂之蘺,即夫籬也,未可得詳。舊作芷,非。

白話文:

白芷,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治療婦女的赤白帶下、閉經、陰部腫痛、寒熱發作、風邪侵襲頭部導致眼睛流淚等症狀。能使肌肉生長,皮膚潤澤,可以用來製作面脂。它有一個別名叫芳香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白芷,又叫䖀,又叫苻離,又叫澤芬,又叫𦺊(《御覽》引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白芷,又叫䖀,又叫莞,又叫苻離,又叫澤芬。它的葉子又叫蒚麻,可以拿來煮水洗澡。生長在河東地區的低窪沼澤地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,芷,就是䖀;䖀,楚國人稱它為籬,晉國人稱它為䖀,齊國人稱它為芷。《廣雅》說:白芷,它的葉子叫做藥。《西山經》說:號山,那裡的草大多是藥䖀。郭璞說:藥,是白芷的別名;䖀,是香草。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說:身體怕秋天時被風吹到。高誘解釋說:藥,就是白芷,是香草。王逸註解《楚辭》時說:藥,就是白芷。

考證:《名醫別錄》說白芷又叫莞等等,似乎就是《爾雅》所說的莞,苻離,是指其上的隔膜。而《說文解字》另有𦺊,也是指夫離。蒚,是指夫離的上面。這並不是同一種草。舍人說:白蒲,又叫苻離,楚國人稱它為莞,難道是蒲與芷相似,《名醫別錄》才錯誤地把它們合為一種嗎?或者《說文解字》說:楚國人稱蘺,也就是夫籬,這個還不能詳細確定。舊書都寫作芷,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