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三 (12)
卷三 (12)
1. 腐婢
味辛,平。主痎瘧,寒熱、邪氣,泄利,陰不起,病酒,頭痛。生漢中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質平和。主要治療瘧疾、寒熱、邪氣入體、腹瀉、陽氣不足、酒後不適、頭痛。產於漢中。
《吳普》曰:小豆花,一名腐婢(舊作付月,誤)。神農:甘,毒。七月採,陰乾四十日。治頭痛,止渴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即小豆花也。七月採,陰乾。
上米、谷,下品一種。舊同。
白話文:
《吳普》說:小豆花,又名「腐婢」。神農本草經:味甘,有毒。七月採收,在陰涼處晾乾四十天。主治頭痛,止渴(《太平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記載:生長在漢中地區的草藥,是我們所知的小豆花。在七月採收,陰乾後保存。
這是一種上等藥材和下等穀物的混合物,過去它們被認為是同類藥材。
2. 苦瓠
味苦,寒。主大水,面目四肢浮腫,下水,令人葉。生川澤。
《名醫》曰:生晉地。
白話文:
藥物性質:苦、寒。
功效主治:治療全身水腫,包括臉部、四肢浮腫,以及小便不通暢,令人倦怠無力。
生長環境:生長在河流、沼澤地帶。
其他記載:《名醫》中記載,這種藥物生長在晉地。
案:《說文》云:瓠匏,匏瓠也。《廣雅》云:匏,瓠也。《爾雅》云:瓠,棲瓣。《毛詩》云:瓠有苦葉。《傳》云:匏,謂之瓠。又九月斷壺。《傳》云:壺,瓠也。《古今注》云:瓠,壺蘆也。壺蘆,瓠之無柄者。瓠,有柄者。又云:瓢,瓠也。其㧾,曰匏。瓠則別名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的記載:「瓠匏,匏瓠也。」《廣雅》裡說:「匏,瓠也。」《爾雅》中記載:「瓠,棲瓣。」《詩經》裡有:「瓠有苦葉。」傳文解釋:「匏,稱為瓠。」又說「九月斷壺。」傳文解釋:「壺,就是瓠。」《古今注》裡說:「瓠,壺蘆也。」壺蘆,是沒有手柄的瓠。有手柄的才稱為瓠。另外還說:「瓢,也是瓠。」它的果實,稱為匏。瓠則是有另一個名字。
3. 水靳
味甘,平。主女子赤沃,止血養精,保血脈,益氣,令人肥健、嗜食。一名水英。生池澤。
《名醫》曰:生南海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芹,楚葵也;近,菜類也。《周禮》有近菹。《爾雅》云:芹,楚葵。
白話文:
芹菜,味道甘甜,性平。主要用於治療女性赤沃(赤白帶下),止血養精,保血脈,益氣,讓人身體健壯、喜愛飲食。別名水英。生長在池沼澤地帶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芹菜生長在南海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芹菜,是楚地的葵菜;近,是蔬菜的一類。《周禮》中提到過近菹。《爾雅》記載:芹菜,就是楚葵。
郭璞云:今水中芹菜。《字林》云:芹草,生水中。根,可緣器。又云:荶菜,似蒜,生水中。
上菜,下品二種。舊同。
白話文:
郭璞說:現在水中的芹菜。《字林》說:芹草,生長在水裡。根可以抓牢器物。又說:荶菜,像大蒜,生長在水裡。
上菜
- 中品:品質中等,性味平和,對身體有益。
- 下品:品質較差,性味偏寒或偏熱,多食易傷身體。
下品
與上菜相同。
4. 彼子
味甘,溫。主腹中邪氣,去三蟲、蛇螫、蠱毒、鬼注、伏屍。生山谷(舊在《唐本》退中)。
《名醫》曰:生永昌。
白話文:
本草味甘,性溫。主要治療腹中的邪氣,能驅除寄生蟲、蛇毒、蠱毒、鬼邪附體和接觸屍體後的毒性。生長於山谷中(原先在唐朝的版本中記載為退中)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於永昌郡。
案:陶弘景雲:方家,從來無用此者。古今諸醫及藥家,子不復識。又,一名熊子,不知其形何類也。掌禹錫云:樹,似杉;子,如檳榔。《本經》虫部云:彼子,芝注云:彼字合從木。《爾雅》云:彼,一名棑。
三品,合三百六十五種,法三百六十度,一度應一日,以成一歲(倍其數,合七百三十名也)。
白話文:
記載:陶弘景說:開藥方的醫生,從來沒人用過這種藥材。古代和現代的醫生及藥家,都不知道它。另外,它的另一種名稱是熊子,但不知道它是什麼樣子。掌禹錫說:這種樹木類似杉木;它的種子像檳榔。《本經》的蟲類章節說:它是一種蟲子。芝注把「它」字寫成「木」。《爾雅》說:「彼」,也叫做「棑」。
一、內容: 三百六十五種藥品
二、方法: 三百六十種方法,每種方法相應一天,累積起來為一年(如果數量加倍,則有七百三十種藥品)。
掌禹錫曰:本草例,《神農本經》以朱書,《名醫別錄》以墨書。《神農》藥三百六十五種,今此言倍其數,合七百三十名,是並《名醫別錄》副品而言也。則此下節《別錄》之文也,當作墨書矣。蓋傳定浸久,朱墨錯亂之所致耳。
白話文:
掌禹錫說:中草藥的著作中,《神農本草經》是用朱墨書寫的,《名醫別錄》是用墨水書寫的。《神農本草經》載有 365 種藥材,現在的數量是原來的兩倍,一共 730 種。這包括了《名醫別錄》中額外的藥品。因此,下列《別錄》中的字句應該是墨水書寫的。可能是因為流傳的時間太長,導致朱墨混淆。
案:禹錫說,是也,改為細字。
藥有君、臣、佐、使,以相宣攝合和宜。用一君,二臣,三佐,五使;又可一君,三臣,九佐、使也。
白話文:
禹錫說:是的。改為小字。
藥物有君臣佐使之分,它們相互配合,和諧協調。可以用一味藥物作為君藥,兩味藥物作為臣藥,三味藥物作為佐藥,五味藥物作為使藥;也可以用一味藥物作為君藥,三味藥物作為臣藥,九味藥物作為佐藥和使藥。
藥有陰陽配合,子母兄弟,根莖花實,草石骨肉;有單行者,有相須者,有相使者,有相畏者,有相惡者,有相反者,有相殺者。凡此七精,合和時之,當用相須、相使者良,勿用相惡、相反者。若有毒宜制,可用相畏、相殺者。不爾,勿合用也。
白話文:
藥物具有陰陽相配、母子相生、兄弟相輔、根莖相生、花實相連、草石共用、骨肉相輔等特性。有些藥物可以單獨使用,有些需要搭配使用,有些可以互相促進作用,有些卻互不相容。因此,在配藥時,應優先使用相輔相成、互相促進的藥物,避免使用相剋相憎的藥物。如果必須使用有毒藥物,可以搭配使用相制、相剋的藥物。如果不這樣做,不要同時使用這些藥物。
藥有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五味,又有寒、熱、溫、涼四氣,及有毒無毒,陰乾曝乾,採造時月,生熟土地所出,真偽陳新,並各有法。
白話文:
中藥材具有酸、鹹、甜、苦、辛五種味道,還有寒、熱、溫、涼四種性質,以及有毒、無毒的區別。此外,還有陰乾、曝乾等加工方式,以及採集時間、生長土地、真偽和新舊等不同因素,每一種都有特定的處理方法。
藥性有宜丸者,宜散者,宜水煮者,宜酒漬者,宜膏煎者;亦有一物兼宜者;亦有不可入湯酒者,並隨藥性,不得違越。
白話文:
不同的藥物有不同的適宜製法:有適合製成丸藥的,有適合製成散劑的,有適合水煮的,有適合用酒浸泡的,有適合熬膏煎煮的;有些藥物可以同時使用多種製法;還有一些藥物不能放入湯藥或酒中,這些都要根據藥物的特性來決定,不能違背。
欲療病,先察其原,先候病機。五臟未虛,六腑未竭,血脈未亂,精神未散,服藥必活。若病已成,可得半愈;病勢已過,命將難全。
若用毒藥療病,先起如黍粟,病去,即止。不去,倍之;不去,十之。取去為度。
白話文:
想治療疾病,首先要了解病因,觀察病情。如果五臟六腑沒有虛損,血脈沒有混亂,精神沒有耗散,服藥治療一定能康復。如果病情已經形成,只能勉強得到一半的康復;病情已經過重,恐怕難以保住性命。
如果使用毒藥來治療疾病,應從小劑量開始,像黍米或小米的大小。若病症消退,就應該立即停止。如果沒有改善,則將劑量加倍;如果仍未見效,再將劑量增加至十倍。以治癒疾病為目標來決定劑量,並且謹慎使用。
療寒,以熱藥;療熱,以寒藥;飲食不消,以吐下藥;鬼注蠱毒,以毒藥;癰腫創瘤,以創藥;風濕,以風濕藥。各隨其所宜。
白話文:
治療寒症,要用溫熱藥物;治療熱症,要用寒涼藥物;消化不良,要用催吐或瀉下的藥物;邪鬼作祟或中毒,要用毒性藥物;癰疽腫瘤,要用用於創傷的藥物;風濕疾病,要用治療風濕的藥物。根據不同的病症,用適當的藥物治療。
病在胸膈以上者,先食,後服藥;病在心腹以下者,先服藥而後食;病在四肢血脈者,宜空腹而在旦;病在骨髓者,宜飽滿而在夜。
白話文:
如果疾病位於胸部以上,先吃飯,再服藥;如果疾病位於腹部以下,先服藥,再吃飯;如果疾病位於四肢血脈,宜在空腹時且在早上服藥;如果疾病位於骨髓處,宜在吃飽後且在晚上服藥。
夫大病之主,有中風傷寒,寒熱溫瘧,中惡霍亂,大腹水腫,腸澼下利,大小便不通;賁肫上氣,咳逆嘔吐;黃疽消渴,留飲癖食,堅積癥瘕,驚邪瘨癇;鬼注喉痹、齒痛,耳聾目盲;金創踒折,癰腫惡創,痔瘻癭瘤;男子五勞七傷,虛乏羸瘦;女子帶下崩中,血閉陰蝕;蟲蛇蠱毒所傷。此大略宗兆。其間變動枝葉,各宜依端緒以取之。
白話文:
常見的重大疾病主要有:中風、傷寒、寒熱、溫瘧、中惡、霍亂、大腹水腫、腸道感染腹瀉、大小便不通;心口灼熱、反酸、嘔吐;黃疸、糖尿病、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、積食、症塊、驚嚇、癲癇;喉嚨腫痛、牙痛、耳聾、瞎眼;刀傷、骨折、化膿惡瘡、痔瘡、瘻管、腫瘤;男性過度勞累或受傷、體虛瘦弱;女性白帶過多、流產、閉經、陰道潰瘍;蟲蛇咬傷、蠱毒傷害。這些是疾病的大類別。具體症狀會變化,應根據基本特徵進行診斷和治療。
上藥,令人身安命延,昇天神仙,遨遊上下,役使萬靈,體生毛羽,行廚立至(《抱朴子·內篇》引《神農經》,據《太平御覽》校)。
白話文:
上等的藥物,能讓人身體康健、壽命延長,升騰成仙,逍遙於天地之間,指揮呼喚萬物,長出毛羽,瞬間到達目的地。
中藥,養性;下藥,除病。能令毒蟲不加,猛獸不犯,惡氣不行,眾妖並闢(《抱朴子·內篇》引《神農經》)。
太一子曰:凡藥,上者,養命;中者,養性;下者,養病(《藝文類聚》引《本草經》)。
白話文:
上藥(上等的藥物)養護人的天性;下藥(普通的藥物)消除疾病。服用上藥能使毒蟲不敢靠近,猛獸不敢傷害,邪氣不能入侵,各種妖魔都避而遠之(《抱朴子·內篇》引用《神農經》)。
太一子說:所有藥物,上品的,能養護生命;中品的,能保養體質;下品的,只能治療疾病。
太一子曰:凡藥,上者,養命;中藥,養性;下藥,養病。神農乃作赭鞭、鉤𨨪(尺制切)。從六陰陽,與太乙外(巡字)五嶽四瀆,土地所生草石,骨肉心灰,皮,毛羽,萬千類,皆鞭問之,得其所能治主,當其五味,一日(一字舊誤作百)七十毒(《太平御覽》引《本草經》)。
白話文:
太一子說:所有的藥物,頂級的藥物可以養命,中等的藥物可以保養身心,下等的藥物只能治病。神農氏製作了赭鞭和鉤,從六陰六陽開始調查,巡遊五嶽四瀆,記載土地所生長的草藥、石頭、動物的骨頭、肉塊、心灰、皮毛、羽毛,共有上萬種,都用赭鞭鞭問它們,瞭解它們的功效,並歸類到五味之中,據《太平御覽》引《本草經》記載,共有170種有毒藥物。
神農稽首再拜,問於太乙子曰:曾聞之時壽過百歲,而徂落之咎,獨何氣使然也?太乙子曰:天有九門,中道最良。神農乃從其嘗藥,以拯救人命。(《太平御覽》引《神農本草》)。
白話文:
神農恭敬地拜了拜,問太乙子:「我聽說有些人可以活過一百歲,但最後還是難逃一死,到底是何種原因所致?」太乙子回答:「上天有九道門,而中間那道門是最好的。」神農於是從這道門開始,嘗試各種藥物,以救治百姓的生命。(出處:《太平御覽》引《神農本草》)
按:此諸條,與今《本經》卷上文略相似,諸書所引,較《本經》文多。又云是太一子說,今無者,疑後節之。其云赭鞭、鉤𨨪,當是煮辨、候制之假音,鞭問之,即辨問之。無怪說也。
白話文:
註解:這些條目與現在的《神農本草經》捲上的文字略微相似,各書所引用的比《神農本草經》的文字多。又有人說這是太一子說的,但現在沒有了,懷疑是後人節略的。文中說的赭鞭、鉤𨨪,應該是煮辨、候制的假音,鞭問,就是辨問。這並不奇怪。
藥物有大毒,不可入口鼻耳目者,即殺人。一曰鉤吻(盧氏曰:陰地黃精,不相連,根苗獨生者,是也),二曰鴟(狀如雌雞,生山中),三曰陰命(赤色,著木縣其子,生海中),四曰內童(狀如鵝,亦生海中),五曰鴆羽(如雀,墨頭赤喙),六曰𧎸䖷(生海中,雄曰䖷,雌曰𧎸也。《博物志》引《神農經》)。
白話文:
有劇毒的藥物,接觸到嘴巴、鼻子、耳朵、眼睛等部位,會導致死亡。這些劇毒藥物包括:
- 鉤吻:(盧氏註:生於陰濕地的黃精,根莖不相連,獨立生長)
- 鴟:(形狀像雌雞,生長在山中)
- 陰命:(赤紅色,附著在樹木上結出果實,生長在海中)
- 內童:(形狀像鵝,也生長在海中)
- 鴆羽:(像麻雀,頭部黑色,喙部紅色)
- 𧎸䖷:(生長在海中,雄性稱𧎸,雌性稱䖷。《博物志》引述《神農經》)
藥種有五物:一曰狼毒,占斯解之;二曰巴頭,藿汁解之;三曰黎,盧湯解之;四曰天雄、烏頭,大豆解之;五曰班茅,戎鹽解之。毒菜害小兒,乳汁解,先食飲二升(《博物志》引《神農經》)。
白話文:
藥物種類有五種:
- 狼毒:烏頭可以解毒;
- 巴頭:藿香汁可以解毒;
- 黎:盧湯可以解毒;
- 天雄、烏頭:大豆可以解毒;
- 班茅:戎鹽可以解毒。
有毒的菜對小兒有害,可以用乳汁解毒,先喝兩升水或乳汁。(出自《博物志》引用的《神農經》)
五芝及餌丹砂、玉札、曾青、雄黃、雌黃、雲母、太乙禹餘糧,各可單服之,皆令人飛行、長生(《抱朴子·內篇》引《神農四經》)。
白話文:
五種仙草(芝草)和丹砂、玉碟、曾青、雄黃、雌黃、雲母、太乙禹餘糧這些藥物,都可以單獨服用。吃了這些藥,都可以讓人騰空飛行、長生不老。
春夏為陽,秋冬為陰(《文選》注引《神農本草》)。
春為陽,陽溫,生萬物(同上)。
黃精與術,餌之卻粒;或遇凶年,可以絕粒。謂之米脯(《太平御覽》引《抱朴子》、《神農經》)。
白話文:
春夏屬於陽,陽氣溫熱,使萬物生長(《神農本草》)。
黃精和朮這種藥材,可以當作食物來吃;如果遇到饑荒,可以用它們來代替糧食。稱它們為「米脯」(《抱朴子》、《神農經》)。
五味,養精神,強魂魄。五石,養髓,肌肉肥澤。諸藥,其味酸者,補肝、養心,除腎病;其味苦者,補心、養脾,除肝病;其味甘者,補肺、養脾,除心病;其味辛者,補肺、養腎,除脾病;其味鹹者,補肺,除肝病。故五味,應五行;四體,應四時。夫人性生於四時,然後命於五行,以一補身,不死命神。
白話文:
五種味道(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)能滋養精神,強健魂魄。五種礦石(玉、石英、雲母、方解石、赤鐵礦)能滋養骨髓,讓肌肉豐盈光澤。
各種藥物中,味道酸的補肝養心,治療腎病;味道苦的補心養脾,治療肝病;味道甘的補肺養脾,治療心病;味道辛的補肺養腎,治療脾病;味道鹹的補肺,治療肝病。
所以五味對應著五行,四肢對應著四季。人天生於四季,歸命於五行,通過五行養生來補益身體,就能長生不老,神魂不滅。
以母養子,長生延年;以子守母,除病究年(《太平御覽》引《養生要略》、《神農經》)。
案:此諸條,當是玉石、草木三品前總論,而後人節去。
白話文:
母親養育兒子,可以長生不老;兒子侍奉母親,可以祛除疾病,延長生命(出自《太平御覽》中引用的《養生要略》和《神農經》)。
注:這些條款應該是對玉、草木三種物品的總論,後來被後人刪節掉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