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6)

1. 蠡實

味甘,平。主皮膚寒熱,胃中熱氣,寒濕痹,堅筋骨,令人嗜食。久服,輕身。花、葉:去白蟲。一名劇草,一名三堅,一名豕首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蠡實,一名劇草,一名三堅,一名劇荔華(《御覽》),一名澤藍,一名豕首。神農、黃帝:甘,辛,無毒。生宛句。五月採(同上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荔實。生河東。五月採實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,荔,草也,似蒲而小,根可作刷。《廣雅》云:馬䪥,荔也。《月令》云:仲冬之月,荔挺出。鄭云:荔挺,馬薤也。高誘注《淮南子》云:荔馬,荔草也。《通俗文》云:一名馬蘭。顏之推云:此物河北平澤率生之,江東頗多,種於階庭,但呼為早蒲,故不識馬薤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皮膚寒熱、胃中熱氣、寒濕引起的痹症,能強健筋骨,使人食慾旺盛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。它的花和葉子可以去除體內的白蟲。又名劇草、三堅、豕首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蠡實,又名劇草、三堅、劇荔華、澤藍、豕首。神農、黃帝認為它味甘、辛,無毒。生長在宛句這個地方,五月採摘。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荔實。生長在河東,五月採摘果實,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,荔是一種草,像蒲草但比較小,根可以做刷子。《廣雅》說,馬䪥就是荔。《月令》說,仲冬時節,荔挺會長出來。鄭玄說,荔挺就是馬薤。高誘注釋《淮南子》說,荔馬就是荔草。《通俗文》說,荔又名馬蘭。顏之推說,這種植物在河北平原和沼澤地帶很常見,江東也很多,有人種在庭院裡,只叫它早蒲,所以不知道它就是馬薤。

2. 瞿麥

味苦,寒。主關格,諸癃結,小便不通,出刺,決癰腫,明目去翳,破胎墮子,下閉血。一名巨句麥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大菊,一名大蘭。生大山。立秋採實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蘧,蘧麥也。菊、大菊,蘧麥。《廣雅》云:茈威、陵苕,蘧麥也。《爾雅》云:大菊,蘧麥。郭璞云:一名麥句姜,即瞿麥。陶弘景雲:子頗似麥,故名瞿麥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關格病(大小便不通)、各種癃閉結聚、小便不通暢、排出刺瘡、決破癰腫、使眼睛明亮去除眼翳、墮胎、通下閉塞的瘀血。又名巨句麥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大菊,又名大蘭。生長在大山裡。在立秋時採收果實,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蘧,就是瞿麥。菊、大菊,也是瞿麥。《廣雅》說:茈威、陵苕,也是瞿麥。《爾雅》說:大菊,就是瞿麥。郭璞說:又名麥句姜,也就是瞿麥。陶弘景說:它的果實很像麥子,所以稱為瞿麥。

3. 元參

味苦,微寒。主腹中寒熱積聚,女子產乳余疾,補腎氣,令人目明。一名重臺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元參,一名鬼藏,一名正馬,一名重臺,一名鹿腹,一名端,一名元臺,神農、桐君、黃帝、雷公、扁鵲:苦,無毒;岐伯:咸;李氏:寒。或生冤朐山陽。二月生葉如梅毛,四四相植似芍藥,黑莖方高四、五尺,花赤,生枝間,四月,實黑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元臺,一名鹿腸,一名正馬,一名減,一名端。生河間及冤句。三月、四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鹿腸,元參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元參,出三輔。青色者,善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稍微寒涼。主要治療腹部寒熱交錯、積聚不散的病症,以及婦女產後乳汁不足或其它疾病。可以補益腎氣,使人眼睛明亮。它有一個別名叫重臺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元參,又叫鬼藏,又叫正馬,又叫重臺,又叫鹿腹,又叫端,又叫元臺。神農、桐君、黃帝、雷公、扁鵲認為它味苦,無毒;岐伯認為它味鹹;李氏認為它性寒。有的生長在冤朐山陽。二月長出葉子像梅花剛長出的細毛,四片葉子相對生長,類似芍藥。黑色的莖呈方形,高約四五尺,開紅色的花,花長在枝條之間。四月結黑色的果實。(《御覽》引用)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元參又名元臺,又名鹿腸,又名正馬,又名減,又名端。生長在河間及冤句一帶。三月、四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鹿腸,就是元參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元參,出產於三輔地區。青色的品質較好。

4. 秦艽

味苦,平。主寒熱邪氣,寒濕,風痹,肢節痛,下水,利小便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飛烏山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𤬓,草之相丩者,《玉篇》作䳒,居包切,云秦艽,藥艽同。蕭炳云:《本經》名秦瓜,然則今《本經》名,亦有《名醫》改之者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寒熱引起的疾病、寒濕、風濕痹痛、肢體關節疼痛,還能通利小便,幫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飛烏山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𤬓」這種草是相互纏繞的,《玉篇》將「𤬓」寫作「䳒」,讀音為居包切,並說「秦艽」和「藥艽」是同一種藥材。蕭炳說:《神農本草經》裡稱它為秦瓜,可見現在的《本草經》名稱,也有被《名醫別錄》修改過的。

5. 百合

味甘,平。主邪氣腹張,心痛,利大小便,補中益氣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百合,一名重邁,一名中庭。生冠朐及荊山(《藝文類聚》引云:一名重匡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重箱,一名摩羅,一名中逢花,一名強瞿。生荊州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玉篇》云:蹯,百合蒜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。主要可以治療邪氣引起的腹部脹滿、心痛,並能通利大小便,以及補養中氣、增強體力。生長在川谷地區。

《吳普》說:百合,又名重邁,又名中庭。生長在冠朐山及荊山一帶。(《藝文類聚》引用說:又名重匡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百合,又名重箱,又名摩羅,又名中逢花,又名強瞿。生長在荊州。二月和八月採集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玉篇》說:蹯,就是百合蒜。

6. 知母

味苦,寒。主消渴熱中,除邪氣,肢體浮腫,下水,補不足,益氣。一名蚳母,一名連母,一名野蓼,一名地參,一名水參,一名水浚,一名貨母,一名蝭母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知母,神農、桐君:無毒。補不足,益氣(《御覽》引云:一名提母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女雷,一名女理,一名兒草,一名鹿列,一名韭蓬,一名兒踵草,一名東根,一名水須,一名沈燔,一名薅。生河內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耆,耆母也。蕁,莧藩也,或從爻作薅。《廣雅》云:耆母、兒踵,東根也。《爾雅》云:薅,⿱艹沉藩。郭璞云:生山上。葉如韭,一曰蝭母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蝭母,出三輔,黃白者,善。《玉篇》作𦳚母。

白話文:

知母,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口渴發熱、身體內部發熱,能去除邪氣,消除四肢浮腫,有利尿作用,能補益身體的不足,增強氣力。它還有別名叫蚳母、連母、野蓼、地參、水參、水浚、貨母、蝭母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知母,神農和桐君認為它沒有毒。可以補益身體的不足,增強氣力。(《御覽》引用說:它有一個別名叫提母。)

《名醫》說:它還有別名叫女雷、女理、兒草、鹿列、韭蓬、兒踵草、東根、水須、沈燔、薅。生長在河內地區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說文》說:耆,就是耆母。蕁,就是莧藩,有的寫作薅。《廣雅》說:耆母、兒踵,就是東根。《爾雅》說:薅,是草字頭下面一個沉藩。郭璞說:生長在山上。葉子像韭菜,又叫蝭母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蝭母,出產於三輔地區,黃白色的品質最好。《玉篇》寫作𦳚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