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5)
卷二 (5)
1. 通草
(《御覽》作草),
味辛,平。主去惡蟲,除脾胃寒熱,通利九竅、血脈、關節,令人不忘。一名附支。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通草,一名丁翁,一名附支。神農、黃帝:辛;雷公:苦。生石城山谷,葉菁蔓延。止汗,自正月採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丁翁。生石城及山陽。正月採枝,陰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附支,蓪草也。《中山經》云:升山,其草多寇脫。郭璞云:寇脫草,生南方,高丈許,似荷葉,而莖中有瓤正白,零陵人植而日灌之,以為樹也。《爾雅》云:離南,活莌。郭璞注同。又倚商,活脫。郭璞云:即離南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蓪草,出三輔。
白話文:
通草,味道辛辣,性平。主要功效是驅除體內惡蟲,消除脾胃的寒熱不適,疏通身體的九個孔竅、血液循環、關節,使人記憶力增強。它還有一個別名叫附支。這種植物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通草,又叫丁翁,也叫附支。神農和黃帝認為它味道辛辣,雷公認為它味道苦。它生長在石城山谷,葉子青綠蔓延。可以止汗,在正月採摘。(這是《御覽》的記載。)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通草,又叫丁翁。生長在石城和山陽地區。在正月採摘枝條,然後陰乾。
考證:根據《廣雅》的說法,附支就是蓪草。《山海經·中山經》說:升山,那裡生長著很多寇脫這種草。郭璞說,寇脫草生長在南方,高約一丈,像荷葉,莖中間有白色的髓。零陵的人們種植它並每天澆水,把它當作樹木一樣栽培。《爾雅》說:離南,也叫活莌。郭璞的註釋與之相同。又說倚商,也叫活脫。郭璞說,這就是離南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蓪草,產自三輔地區。
2. 芍藥
味苦,平。主邪氣腹痛,除血痹,破堅積、寒熱、疝瘕,止痛,利小便,益氣(《藝文類聚》引云:一名白朮。《大觀本》作黑字)。生川穀及丘陵。
《吳普》曰:芍藥,神農:苦;桐君:甘,無毒;岐伯:咸;李氏:小寒;雷公:酸。一名甘積,一名解倉,一名誕,一名余容,一名白朮。三月三日採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朮,一名余容,一名犁食,一名解食,一名鋌。生中嶽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攣夷,芍藥也;白朮,牡丹也。《北山經》云:繡山,其草多芍藥。郭璞云:芍藥,一名辛夷,亦香草屬。《毛詩》云:贈之以芍藥。《傳》云:芍藥,香草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芍藥,出三輔。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芍藥有三種:有草芍藥,有木芍藥。木有花,大則色深,俗呼為牡丹,非也。又云:一名可離。
白話文:
芍藥,味道苦,性平。主要治療因邪氣引起的腹痛,能夠消除血脈不通暢,破除體內堅硬的積塊,改善寒熱交替的症狀、疝氣等疾病,可以止痛,促進小便排泄,增強體力。(《藝文類聚》引用說:芍藥又名白朮。《大觀本草》中此處用黑色字體標註)。芍藥生長在山谷和丘陵地帶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神農認為芍藥味苦;桐君認為味甘,無毒;岐伯認為味鹹;李氏認為性微寒;雷公認為味酸。芍藥又名甘積、解倉、誕、余容、白朮。在每年三月初三採收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芍藥又名白朮、余容、犁食、解食、鋌。生長在嵩山一帶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攣夷,指的就是芍藥;白朮,指的是牡丹。《山海經·北山經》說:繡山,那裡的草類大多是芍藥。郭璞認為:芍藥又名辛夷,也屬於香草類。《詩經》說:贈送對方芍藥。《毛詩傳》說:芍藥是香草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芍藥出產於三輔地區。崔豹《古今注》說:芍藥有三種:有草本芍藥,有木本芍藥。木本芍藥會開花,花朵較大顏色較深,民間俗稱為牡丹,但實際上並不是牡丹。又說:芍藥又名可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