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三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10)

1. 蛇蛻

味鹹,平。主小兒百二十種驚癇、瘛瘲、瘨疾、寒熱、腸痔,蟲毒,蛇癇。火熬之,良。一名龍子衣,一名蛇符,一名龍子單衣,一名弓皮。生川穀及田野。

《吳普》曰:蛇蛻,一名龍子單衣,一名弓皮,一名蛇附,一名蛇筋,一名龍皮,一名龍單衣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龍子皮。生荊州。五月五日、十五日取之,良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它,蟲也。從蟲而長,象冤,曲𠂹尾形。或作蛇蛻,蛇蟬所解皮也。《廣雅》云:蝮蜟蛻也。《中山經》云:來山多空奪。郭璞云:即蛇皮脫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平。主要治療小兒多種驚風、抽搐、癲癇、忽冷忽熱的病症、腸痔、蟲毒、以及蛇咬造成的癲癇。用火烤過,效果更好。它又名龍子衣、蛇符、龍子單衣、弓皮。生長在山谷和田野間。

《吳普》說:蛇蛻,又名龍子單衣、弓皮、蛇附、蛇筋、龍皮、龍單衣。(出自《御覽》)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龍子皮。產於荊州。在五月初五、十五日採收,效果最好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它,是蟲類。從蟲字旁,身形長,像冤屈的樣子,彎曲著尾巴。有的寫作蛇蛻,是蛇蛻下來的皮。《廣雅》說:蝮蛇蛻皮也。《中山經》說:來山上有很多空奪。郭璞註解說:指的就是蛇蛻下來的皮。

2. 蚯蚓

味鹹,寒。主蛇瘕,去三蟲、伏屍、鬼注、蠱毒,殺長蟲。仍自化作水。生平土。

《吳普》曰:蚯蚓,一名白頸螳螾,一名附引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土龍。二月取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螾,側行者,或作蚓,螼螾也。《廣雅》云:蚯蚓,蜿蟺,引無也。《爾雅》云:螼蚓,蜸蠶。郭璞云:即蜸蟺也,江東呼寒蚓,舊作蚯,非。《呂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邱蚓出,不從蟲。又《說文訓》云:螾,無筋骨之強。高誘注:螾,一名蜷𧍒也。舊又有白頸二字,據《吳普》古本當無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寒。主要治療蛇瘕(腹部腫塊,類似蛇形),可以驅除三蟲(蛔蟲、蟯蟲、寸白蟲)、伏屍(體內病邪)、鬼注(類似精神疾病的病症)、蠱毒,也能殺死長蟲(可能指寄生蟲)。蚯蚓本身能自行化為水。生長在平坦的土壤中。

《吳普》說:蚯蚓,又名白頸螳螾,又名附引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土龍。在二月採集,放在陰涼處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螾,是指側身行走的蟲,也有寫作蚓,就是螼螾。《廣雅》說:蚯蚓,又叫蜿蟺,也叫引無。《爾雅》說:螼蚓,又叫蜸蠶。郭璞說:就是蜸蟺,江東地區稱之為寒蚓,以前寫作蚯,是錯誤的。《呂氏春秋》、《淮南子》記載蚯蚓出現時,不把它歸類為蟲。還有《說文訓》說:螾,沒有筋骨的強健。高誘註解說:螾,又名蜷𧍒。以前的說法還有白頸二字,根據《吳普》的古本,應該是沒有的。

3. 蠮螉

味辛,平。主久聾、咳逆、毒氣,出刺出汗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土蜂。生熊耳及牂柯,或人屋間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⿱⺮識,⿱⺮識蠃,蒲盧,細要土蜂也。或作螺蠃,螺,蠃也。《廣雅》云:土蜂,蠮螉也。《爾雅》:土蜂。《毛詩》云:螟蛉有子,螺蠃負之。《傳》云:螺蠃,蒲盧也。《禮記》云:夫政也者,蒲盧也。鄭云:蒲盧,果蠃,謂土蜂也。《方言》云:蜂,其小者,謂之蠮螉,或謂之蚴蛻。《說文》無蠮字,或當為醫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平。主要治療長久耳聾、咳嗽氣逆、以及體內毒氣,能使毒氣從皮膚排出,發汗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土蜂。生長在熊耳山和牂柯地區,有時也在人們的房屋裡出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⿱⺮識,⿱⺮識蠃,蒲盧,是腰部細小的土蜂。」有的寫作螺蠃,螺就是蠃。《廣雅》說:「土蜂,就是蠮螉。」《爾雅》也說:「土蜂。」《毛詩》說:「螟蛉有子,螺蠃背負它。」《傳》解釋說:「螺蠃,就是蒲盧。」《禮記》說:「所謂的政事,就像蒲盧一樣。」鄭玄解釋說:「蒲盧,就是果蠃,指的就是土蜂。」《方言》說:「蜂,體型較小的,叫做蠮螉,有的地方也叫蚴蛻。」《說文解字》沒有「蠮」這個字,或許應該寫成「醫」字。

4. 蜈蚣

味辛,溫。主鬼注、蠱毒,啖諸蛇、早、魚毒,殺鬼物、老精、溫瘧,去三蟲(《御覽》引云:一名至掌。《大觀本》在水蛭下)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大吳江南。赤頭足者,良。

案:《爾雅》云:蝍蛆,吳公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屬性溫熱。主要治療鬼注病、蠱毒,能解各種蛇毒、蝎子毒、魚毒,還能殺死鬼怪邪物、老精(指成精的妖怪)、以及治療溫瘧(一種發熱性疾病),並能去除體內三蟲(寄生蟲)。《御覽》引述說:蜈蚣又名至掌。《大觀本草》將蜈蚣列在水蛭之下。多生長在山川溪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蜈蚣生長在吳郡以南的地方,紅頭紅腳的品質較好。

考證:《爾雅》中記載:蝍蛆就是吳公,指的都是蜈蚣。

5. 水蛭

味鹹,平。主逐惡血、瘀血、月閉(《御覽》作水閉),破血瘕積聚,無子,利水道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蝍,一名至掌。生雷澤。五月、六月採,曝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蛭,蟣也;蝚,蛭蝚,至掌也。《爾雅》云:蛭蟣。郭璞云:今江東呼水中蛭蟲入人肉者,為蟣。又蛭蝚、至掌,郭璞云:未詳,據《名醫》,即蛭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是鹹的,性平。主要功效是驅除身體內的惡血、瘀血,治療月經閉止(《御覽》記載是水閉),也能破除血塊腫塊、腹內積聚的硬塊,治療不孕,並能疏通水道,使小便順暢。生長在池塘沼澤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水蛭又名蝍,又名至掌。生長在雷澤。在每年的五月、六月採集,曬乾後使用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蛭,就是蟣;蟚,蛭蟚,就是至掌。《爾雅》說:蛭就是蟣。郭璞註解說:現在江東地區稱呼水中吸附人肉的蛭蟲為蟣。另外,蛭蟚、至掌,郭璞說不清楚,根據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這指的就是水蛭。

6. 班苗

味辛,寒。主寒熱、鬼注蠱毒、鼠瘻惡創、疽蝕死肌,破石癃。一名龍尾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斑貓,一名斑蠔,一名龍蠔,一名斑苗,一名勝發,一名盤蛩,一名晏青。神農:辛;岐伯:咸;桐君:有毒;扁鵲:甘,有大毒。生河內川穀,或生水石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河東。八月取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螌,螌蝥,毒蟲也。《廣雅》云:螌𧒚晏青也。《名醫》別出芫青條,非。芫、晏,音相近也。舊作貓,俗字。據吳氏云:一名班苗,是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藥性寒涼。主要治療寒熱病、鬼注蠱毒、鼠瘻惡瘡、疽瘡侵蝕肌肉導致壞死,以及能破除結石引起的癃閉。又名龍尾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斑苗,又名斑蠔,又名龍蠔,又名斑苗,又名勝發,又名盤蛩,又名晏青。神農認為它的味道是辛辣的;岐伯認為是鹹的;桐君認為它有毒;扁鵲認為是甘甜的,但有劇毒。生長在河內地區的山谷,或生長在有水的石頭邊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河東地區。在八月採集,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螌,就是螌蝥,是一種毒蟲。《廣雅》說:螌𧒚就是晏青。《名醫別錄》另外列出芫青這個條目,是不對的。芫和晏,發音相近。以前寫作「貓」,是俗字。根據吳普說的,它又名斑苗,才是正確的。

7. 貝子

味鹹,平。主目翳、鬼注蟲毒、腹痛、下血、五癃,利水道。燒用之,良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貝齒。生東海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貝,海介蟲也。居陸,名飆;在水,名蝄,象形。《爾雅》云:貝,小者,鰿。郭璞云:今細貝,亦有紫色,出日南。又𧐐,小而橢。郭璞云:即上小貝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平。主要治療眼睛長翳障、鬼注病(類似傳染病)、蟲毒、腹痛、下血、五種小便不暢的病症,可以通利小便。燒過後使用,效果更好。生長在池塘沼澤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貝齒。生長在東海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貝,是海裡的介蟲。生活在陸地上,叫做飆;生活在水裡,叫做蝄,是象形字。《爾雅》說:貝,小的叫做鰿。郭璞注釋說:現在細小的貝,也有紫色的,產於日南。又有一種叫做𧐐的,小而橢圓。郭璞注釋說:就是上面提到的小貝。

8. 石蠶

味鹹,寒。主五癃,破五淋,墮胎,內解結氣,利水道,除熱。一名水蝨。生池澤。《吳普》曰:石蠶,亦名沙蝨。神農、雷公:酸,無毒。生漢中。治五淋,破隨內結氣,利水道,除熱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江漢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水蝨,𧋑⿰虫施也。《淮南萬畢術》云:沙蝨,一名蓬活,一名地脾。《御覽》蟲豸部引李當之云:類蟲,形如老蠶。生附石。《廣志》云:皆蝨,蝨色赤,大過蟣。在水中,入人皮中,殺人,與李似不同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寒。主要治療五種小便不通的病症(五癃),能破除五種淋病,有墮胎的效果,在體內能疏解氣結,使小便順暢,清除熱氣。又名水蝨。生長在池塘沼澤中。《吳普本草》說:石蠶,也叫沙蝨。神農、雷公認為,石蠶味酸,沒有毒性。生長在漢中地區。能治療五淋病,破除體內氣結,使小便順暢,清除熱氣(出自《太平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長江、漢水一帶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水蝨,就是𧋑⿰虫施。《淮南萬畢術》說:沙蝨,又名蓬活,又名地脾。《太平御覽》引李當之的話說:石蠶像蟲,形狀像老蠶,附在石頭上生長。《廣志》說:都是蝨,這種蝨是紅色的,比蟣子大。生長在水中,會鑽入人皮中,導致人死亡,與李當之所說的石蠶似乎不同。

9. 雀甕

味甘,平。主小兒驚癇,寒熱結氣,蠱毒鬼注。一名躁舍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採,蒸之。生樹枝間,蛄蟖房也。八月取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蛄,蛄斯黑也。《爾雅》云:蟔,蛄蟖。郭璞云:蛓屬也。今青州人呼蛓為蛄蟖。按:《本經》名為雀甕者,甕與蛹,音相近,以其如雀子,又如繭蟲之蛹,因呼之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主要治療小兒驚風、癲癇,以及寒熱交雜引起的氣結,還有蠱毒鬼注等病症。它的別名叫做躁舍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生長在漢中一帶。採摘後,要蒸熟處理。它生長在樹枝之間,是蛄蟖(一種昆蟲)的巢穴。在農曆八月採收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蛄,就是指黑色的蛄斯。《爾雅》說:蟔,就是指蛄蟖。郭璞說:它是刺毛蟲這一類。現在青州一帶的人稱刺毛蟲為蛄蟖。考究《本草經》把它命名為雀甕的原因,是因為「甕」和「蛹」的讀音相近,而且它形狀像小麻雀,又像蠶蛹,所以就這樣稱呼它。

10. 蜣螂

味鹹,寒。主小兒驚癇、瘛瘲,腹脹寒熱,大人疾狂易。一名蛣蜣。火熬之,良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長沙。五月五日取,蒸,藏之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𧍕,渠𧍕。一曰天杜。《廣雅》云:天杜,蜣螂也。《爾雅》云:蛣蜣,蜣螂。郭璞云:黑甲蟲,啖糞土。《玉篇》:蜣、螂同。《說文》無蜣字。渠𧍕,即蛣蜣,音之緩急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寒。主要治療小兒驚風、抽搐,腹部脹氣、發冷發熱,以及成人發瘋發狂的疾病。別名叫做蛣蜣。用火烤過之後,藥效更好。生長在池塘沼澤邊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在長沙一帶。在農曆五月初五採集,蒸過之後儲存起來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𧍕(渠𧍕),又稱天杜。《廣雅》說:天杜,就是蜣螂。《爾雅》說:蛣蜣,就是蜣螂。郭璞說:是黑色的甲蟲,吃糞土。《玉篇》說:蜣和螂意思相同。《說文解字》中沒有「蜣」字。「渠𧍕」就是「蛣蜣」,只是讀音的快慢不同而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