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三 (9)
卷三 (9)
1. 溲疏
味辛,寒。主身皮膚中熱,除邪氣,止遺溺,可作浴湯。生山谷及田野、故邱虛地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巨骨,生熊耳山,四月採。
白話文:
性味辛寒。主治身體皮膚發熱,去除邪氣,止遺尿,可用作洗澡水。生長於山谷、田野、空曠的土地上。
《名醫》記載,又名巨骨,生長在熊耳山,四月時採收。
案:李當之云:溲疏,一名楊櫨,一名牡荊,一名空疏,皮白,中空,時時有節。子似枸杞。子冬日熟,色赤,味甘、苦。
白話文:
注釋:李當之說:溲疏,又叫楊櫨、牡荊或空疏,樹皮呈白色,樹幹中空,不時有節。果實像枸杞。果實在冬季成熟,果色為紅色,味道甘苦。
2. 鼠李
主寒熱瘰癧創。生田野。
《吳普》曰:鼠李,一名牛李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牛李,一名鼠梓,一名啤。採無時。
白話文:
《吳普》說:鼠李,又名牛李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說:又名牛李、鼠梓、啤。採摘時間不限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楰,鼠梓木。《爾雅》云:鼠梓。郭璞云:楸屬也,今江東有虎梓。《毛詩》云:北山有楰。《傳》云:楰,鼠梓。據《名醫》名鼠梓,未知是此否?《唐本》注云:一名趙李,一名皂李,一名烏槎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「楰」是鼠梓木。《爾雅》也稱之為「鼠梓」,郭璞解釋說:「屬於楸樹類,現在江東地區有虎梓。」《詩經》中提到:「北山有楰。」《詩經箋註》解釋說:「楰,就是鼠梓。」《名醫》中提及「鼠梓」,但不確定是否是指這種樹木。《唐本》註解中提到:「另外一名稱為趙李,又名皁李,或是烏槎。」
3. 藥實根
味辛,溫。主邪氣,諸痹疼酸,續絕傷,補骨髓。一名連木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蜀郡。採無時。
案:《廣雅》云:貝父,藥實也。
白話文:
貝母味辛溫,能治療邪氣引起的各種疼痛和酸脹,可以接續斷傷,補充骨髓。別名「連木」。生長於山谷中。
《名醫》一書記載:貝母生長在蜀郡。採收無特定時間。
《廣雅》一書說:貝父是一種藥材的果實。
4. 欒花
味苦,寒。主目痛、淚出、傷眥,消目腫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五月採。
白話文:
味道:苦,寒性。
功效:治療眼睛疼痛、流淚、眼睛受傷,消退眼睛腫脹。
生長環境:生長於河流或山谷中。
採集時間:五月。
記載出處:《名醫》記載,生長在漢中地區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欒木,似欄。《山海經》云:雲雨之山,有木名欒,黃木赤枝青葉,群帝焉取藥。《白虎通》云:諸侯墓樹柏;大夫欒;土,槐。沈括《補筆談》云:欒有一種,樹生,其實可作數珠者,謂之木欒,即本草欒花是也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的記載,「欒」是一種樹木,外形類似欄杆。《山海經》中提到,有一座雲雨山,山中有種名為「欒」的樹木,樹身呈黃色,樹枝為紅色,樹葉為青色,諸位帝王在此採集藥物。《白虎通義》中指出:諸侯的墳墓種植柏樹;大夫種植欒樹;土地神種植槐樹。沈括在《補筆談》中記載:欒樹中有一種樹木,可以收集果實製成數珠,稱為木欒,也就是《本草》中所記載的欒花。
5. 蔓椒
味苦,溫。主風寒濕痹、癧節疼,除四肢厥氣、膝痛。一名家椒。生川穀及邱家間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豬椒,一名彘椒,一名狗椒。生雲中。採莖、根,釀酒。
案:陶弘景雲:俗呼為樛,以椒𧅗小,不香爾。一名稀椒。可以蒸病出汗也。
上木,下品一十七種。舊十八種,今移芫花入草。
白話文:
此草藥味道苦,性溫。主治風寒濕痹、關節疼痛,去除四肢冷氣和膝蓋疼痛。別名為家椒。生長在川穀和丘陵間。
《名醫》記載:別名為豬椒、彘椒、狗椒。生長在雲中。採收莖和根,用來釀酒。
陶弘景說:民間稱為樛,因為它的果實很小,且不香。別名還包括稀椒。可以蒸煮後用來發汗治病。
上等藥材,品級十七。原本十八種,現在已經把芫花移入草藥類。
6. 豚卵
味苦,溫。主驚癇、瘨疾,鬼注、蠱毒,除寒熱,賁豚、五癃,邪氣、攣縮。一名豚顛。懸蹄:主五痔、伏熱在腸、腸癰、內蝕。
白話文:
此藥味苦,性溫。主治驚風癲癇、癤腫疾病,鬼魅附體、蠱毒,能驅除寒熱,血脈脹痛、五種尿血病,邪氣侵擾、肌肉拘縮。別名「豚顛」。
懸蹄:主治五種痔瘡、腸內伏熱、腸癰、腸道內壁糜爛。
案:《說文》云:⿳歹⿰⿻夕㇀⿻㇖㇏巾,小豕也。從彖省,象形,從又,持肉以給祭祀,篆文作豚。《方言》云:豬,其子或謂之豚,或謂之豯。吳揚之間,謂之豬子。
白話文:
記載於《說文解字》中:豬,是小豬。它的字形從「彖」字簡化而來,是象形的,從「又」字,表示拿著肉用於祭祀,篆文寫作「豚」。《方言》記載:豬,它的小豬有的稱為「豚」,有的稱為「豯」。吳地和揚州一帶,把小豬稱為「豬子」。
7. 麋脂
味辛,溫。主癰腫、惡創、死肌,寒、風、濕痹,四肢拘緩不收,風頭,腫氣,通腠理。一名官脂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南山及雀淮南邊。十月取。
案:《說文》云:麋,鹿屬,冬至解其角。《漢書》云:劉向以為:麋之為言,迷也。蓋牝獸之淫者也。
白話文:
此藥味辛,性溫。主治癰腫、惡瘡、死肌,寒、風、濕痹,四肢拘緊不伸展,風頭,腫氣,能通暢腠理。又名官脂。產於山谷。
《名醫》記載:產於南山和雀淮南邊。十月採收。
註解:《說文解字》雲:麋,屬鹿類,冬至時脫落其角。《漢書》記載:劉向認為:「麋」字有迷惑之意。這是因為雌麋鹿容易發情。
8. 鸓鼠
主墮胎,令人產易。生平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山都。
白話文:
某些藥材主治墮胎,還能讓分娩變得更加順利。它生長在山谷中。《名醫》說它生長在山都。
案:《說文》云:䴎,鼠形,飛走且乳之鳥也。籀文作鸓。《廣雅》云:䍲⿰犭迅,飛鸓也。陶弘景雲:是鼯鼠,一名飛生見。《爾雅》云:鼯鼠,夷由也。舊作鸓,非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「䴎」,外形像老鼠,會飛且會哺乳的動物。它的古文字寫法是「鸓」。
《廣雅》中說:「䍲⿰犭迅」,就是「飛鸓」。
陶弘景說:這種動物就是鼯鼠,又稱「飛生見」。
《爾雅》中記載:「鼯鼠」又稱「夷由」。
過去將「鼯鼠」寫成「鸓」是錯誤的。
9. 六畜毛蹄甲
味鹹,平。主鬼注、蠱毒,寒熱、驚癇,瘨痓、狂走。駱駝毛,尤良。
案:陶弘景雲:六畜,謂馬、牛、羊、豬、狗、雞也;蹄,即躑省文。
上獸,下品四種。舊同。
白話文:
味道鹹,性平。主要用於治療鬼魅作祟、蠱毒、寒熱交加、驚癇、瘨痓、狂躁不安等病症。用駱駝毛一起服用,效果更佳。
根據陶弘景的說法,六畜指的是馬、牛、羊、豬、狗、雞;蹄指的是躑的簡化字。
屬於上獸,品質屬於下品四種。舊的記載與此相同。
10. 蝦蟆
味辛,寒。主邪氣,破症堅,血、癰腫、陰創。服之,不患熱病。生池澤。
白話文:
這種藥材味道辛辣,性質寒涼,主要作用是驅除邪氣,消除堅硬的腫塊,治療血液問題、癰腫和陰部潰瘍。服用這種藥材可以預防熱性疾病。它生長在池塘和湖澤地區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蟾蜍,一名𪓰,一名去甫,一名苦蠪。生江湖。五月五日取,陰乾。東行者,良。
白話文:
《醫書》上記載:蟾蜍有四個名字,分別是蟾蜍、𪓰、去甫、苦蠪。這種動物生活在江河湖泊中。在農曆五月初五時捕捉,然後陰乾。向東去找的,品質好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蝦,蝦蟆也;蟆,蝦蟆也;鼃,蝦蟆也;⿳亠⿻囗一电,𡹛⿳亠⿻囗一电,詹諸也。其鳴詹諸;其皮鼃鼃;其行⿱山亢⿱山亢,或作𪓰𪓿。𪓰𪓿,詹諸也。《夏小正》傳云:蜮也者,長股也,或曰屈造之屬也。《詩》曰:得此𪓰𪓿,言其行𪓿𪓿,鼁䗇,詹諸,以鳴者。
白話文:
根據《說文》記載:蛯、蝦蟆、蟆、鼃都是指同一種生物,發出的聲音為「詹諸」;它的皮膚摸起來有「鼃鼃」的感覺;它的動作像人爬山一樣,有時寫作「𪓰𪓿」。「𪓰𪓿」就是「詹諸」的意思。《夏小正》傳中說:蜮是一種長腿的生物,有人說牠是屈造(一種爬蟲類)的親戚。《詩經》中寫道:「抓到了這個𪓰𪓿」,說明牠的動作是「𪓰𪓿」(跳躍),發出的聲音是「鼁䗇」(叫聲),而「詹諸」就是牠發出的叫聲。
蝦蟆也。郭璞云:似蝦蟆,居陸地。《淮南》謂之去蚊。又蟼蟆,郭璞云:蛙類。《周禮》云:蟈氏。鄭司農云:蟈,讀為蜮。蜮,蝦蟆也。元謂蟈,今御所食蛙也。《月令》云:仲夏之月,反舌無聲。蔡邕云:今謂之蝦蟆。薛君《韓詩》注云:戚放蟾蜍。高誘注《淮南子》云:蟾,蠩䗐也。
白話文:
蝦蟆就是蟾蜍。郭璞說:蟾蜍形狀像蝦蟆,但棲息在陸地上。《淮南子》中稱之為「去蚊」。
蟼蟆,郭璞說:是蛙類。《周禮》中記載有「蟈氏」這一官職。鄭司農說:「蟈」應讀作「蜮」,蜮就是蝦蟆。元代的人稱「蟈」為「蟾蜍」,也就是現在皇帝所吃的蛙。
《月令》中記載:仲夏之月,反舌鳥沒了叫聲。蔡邕說:現在人們把這種鳥叫做「蝦蟆」。薛君在《韓詩》中的註解中提到:戚放蟾蜍。高誘在《淮南子》中的註解中說:蟾蜍,就是蠩䗐。
又蟈,蝦蟆也。又蟾蜍,蝦蟆。又鼓造,一曰蝦蟆。《抱朴子·內篇》云:或問,魏武帝曾收左元放而桎梏之,而得自然解脫,以何法乎?《抱朴子》曰:以自解去父血。
白話文:
另外,“蟈”這個名詞也是指青蛙。“蟾蜍”同樣也指代青蛙。還有一個叫“鼓造”的,有人說它也是指青蛙。《抱朴子·內篇》中記載道:有人問,《抱朴子》中提到魏武帝(曹操)曾經拘捕了左元放(左慈)並將他戴上刑具,但他卻能夠自然解脫,這是用了什麼方法呢?《抱朴子》回答說:左慈用自我解脫的方法去除了身上的刑具(意指他使用了某種神秘或道教的術法)。
11. 馬刀
味辛,微寒(《御覽》有補中二字。《大觀本》黑字)。主漏下赤白,寒熱,破石淋,殺禽獸、賊鼠。生池澤。
白話文:
具有辛辣、微寒的藥性。(《御覽》中記載有「補中」功效。《大觀本》用黑字記載)主要治療漏尿、白帶異常、寒熱錯雜、破石淋病、殺滅禽獸、老鼠。生長於池塘沼澤地帶。
《吳普》曰:馬刀,一名齊蛤。神農、岐伯、桐君:咸,有毒;扁鵲:小寒,大毒。生池澤、江海。採無時也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馬蛤。生江湖及東海。採無時。
白話文:
《吳普》記載:馬刀,又名齊蛤。神農、岐伯、桐君都說它有毒;扁鵲說它小毒,大毒。它生長在池塘沼澤、江河海洋中。採集沒有特別的時間限制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這本書中記載:一種藥物名叫馬蛤。它生長在江湖和東海。一年四季都可以採集。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馬刀,出河東。《藝文類聚》引《本經》云:文蛤,表有文。又曰馬刀,一曰名蛤,則豈古本與文蛤為一邪?
白話文:
據《範子計然》記載:馬刀,產自河東。《藝文類聚》引用《本經》記載:文蛤,外殼上有花紋。又說馬刀,也被稱為蛤,難道古代馬刀與文蛤是同一種東西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