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7)

1. 蚤休

味苦,微寒。主驚癇、搖頭弄舌,熱氣在腹中,瘨疾癰創,陰蝕,下三蟲,去蛇毒。一名蚩休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山及冤句。

案:鄭樵云:蚤休,曰螫休,曰重樓金綿,曰重臺,曰草甘遂,今人謂之紫河車。服食家所用,而莖葉亦可愛。多植庭院間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驚風癲癇、搖頭吐舌等症狀,以及腹內有熱氣、癲癇病、癰瘡、陰部潰爛,能驅除腸道三種寄生蟲,解除蛇毒。又名蚩休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在山區以及冤句這個地方。

考證:鄭樵說:蚤休,又稱螫休、重樓金線、重臺、草甘遂,現在的人稱它為紫河車。是道家修煉服食所用的藥材,它的莖葉也很美麗。很多人將其種植在庭院裡。

2. 石長生

味鹹,微寒。主寒熱、惡創、火熱,闢鬼氣不祥(《御覽》作辟惡氣、不祥、鬼毒)。一名丹草(《御覽》引云丹沙草)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石長生,神農:苦;雷公:辛;一經:甘。生咸陽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咸陽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寒熱病、皮膚惡瘡、火熱症狀,能驅除鬼氣等不祥之氣。(《御覽》記載為驅除惡氣、不祥和鬼毒)。又名丹草(《御覽》引述說法為丹沙草)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石長生,神農氏認為其味苦;雷公認為其味辛;一經認為其味甘。生長在咸陽地區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在咸陽地區。

3. 陸英

味苦,寒。主骨間諸痹,四肢拘攣、疼酸,膝寒痛,陰痿,短氣不足,腳腫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熊耳及冤句。立秋採。又曰:蒴藋,味酸,溫,有毒。一名堇(今本誤作堇),一名芨。生田野。春夏採葉;秋冬採莖、根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堇草也。讀若釐。芨,荲草也,讀若急。藋,釐草也。《廣雅》云:蒛盆,陸英莓也。《爾雅》云:芨荲草。《唐本》注陸英云:此物,蒴藋是也。後人不識,浪出蒴藋條。今注云:陸英,味苦、寒,無毒;蒴藋,味酸、溫,有毒,既此不同。難謂一種,蓋其類爾。

白話文:

陸英,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骨頭之間的各種痺痛,四肢僵硬、攣縮、疼痛痠麻,膝蓋寒冷疼痛,男性陽痿,氣短不足,腳腫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陸英生長在熊耳山和冤句一帶。在立秋時採摘。又說:蒴藋,味道酸,性溫,有毒。有一個別名叫堇(現在的版本誤寫為堇),又名叫芨。生長在田野中。春夏採摘葉子;秋冬採摘莖和根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堇是一種草,讀音像「釐」。芨,是一種荲草,讀音像「急」。藋,是釐草。《廣雅》說:蒛盆,就是陸英莓。《爾雅》說:芨是荲草。《唐本草》註釋陸英時說:這種東西,就是蒴藋。後人不認識,隨意另外列出蒴藋這個條目。現在的註釋說:陸英,味道苦、性寒,沒有毒;蒴藋,味道酸、性溫,有毒,既然兩者不同,很難說它們是同一種植物,大概是同類而已。

4. 藎草

味苦,平,主久咳上氣、喘逆,久寒,驚悸,痂疥、白禿、瘍氣,殺皮膚小蟲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王芻,一名黃草。神農、雷公曰:生太山山谷。治身熱邪氣,小兒身熱氣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可以染黃,作金公,生青衣。九月、十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藎草也。䗫,王芻也。《爾雅》云:䗫,王芻。郭璞云:䗫,蓐也,今呼鴟腳莎。《毛詩》云:綠竹猗猗。《傳》云:䗫,王芻也。《唐本》注云:藎草,俗名䗫蓐草,《爾雅》所謂王芻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平,主要治療久咳氣喘、呼吸急促,以及長期的虛寒、心悸、皮膚疥癬、頭部白禿、癰瘡腫痛等疾病,還能殺死皮膚上的小蟲。生長在川谷地區。

《吳普》說:它又叫王芻,別名黃草。神農、雷公說:它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,可以治療身體發熱的邪氣,以及小兒發熱的症狀(引自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可以用來染黃色,做成金公,在青衣地區生長。九月、十月採摘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藎草就是䗫,䗫就是王芻。《爾雅》說:䗫就是王芻。郭璞說:䗫就是蓐,現在俗稱鴟腳莎。《毛詩》說:綠色的竹子很茂盛。《傳》說:䗫就是王芻。《唐本草》註解說:藎草俗稱䗫蓐草,也就是《爾雅》所說的王芻。

5. 牛扁

味甘,微寒。主身皮創熱氣,可作浴湯,殺牛蝨小蟲,又療牛病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桂陽。

案:陶弘景雲:太常貯,名扁特,或名扁毒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稍微偏寒涼。主要治療身體皮膚上的瘡瘍熱毒,可以煮成洗澡的湯水,能殺死牛身上的蝨子和小蟲,也可以治療牛的疾病。生長在四川的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桂陽。

考證:陶弘景說:太常寺儲藏這種藥材,名稱叫扁特,有的地方也叫扁毒。

6. 夏枯草

味苦,辛,主寒熱、瘰癧、鼠瘻、頭創,破症,散癭、結氣,腳腫,濕痹。輕身。一名夕句,一名乃東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燕面。生蜀郡。四月採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澀,帶點辛辣,主要治療寒熱病、瘰癧(頸部淋巴結核)、鼠瘻(鼠瘡)、頭部瘡瘍,能破除積聚的病塊,消散癭瘤(甲狀腺腫大)、鬱結的氣滯,以及腳腫、濕痹(風濕關節疼痛)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。它又名夕句,也叫乃東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它又名燕面。生長在蜀郡。四月採摘。

7. 芫花

味辛,溫。主咳逆上氣,喉鳴、喘,咽腫、短氣,蠱毒、鬼瘧,疝瘕、癰腫,殺蟲魚。一名去水。生川穀(舊在木部,非)。

《吳普》曰:芫花,一名去水,一名敗花,一名兒草根,一名黃大戟。神農、黃帝:有毒;扁鵲、岐伯:苦;李氏:大寒。二月生,葉青,加厚則黑。華有紫、赤、白者。三月實落盡,葉乃生。三月、五月採花。芫花根,一名赤芫根。神農、雷公:苦,有毒。生邯鄲,九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久服,令人泄。可用毒魚(《御覽》,亦見《圖經》節文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毒魚,一名杜芫。其根,名蜀桑,可用毒魚。生淮源。三月三日採藥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芫,魚毒也。《爾雅》云:杬,魚毒。郭璞云:杬,大木。子,似慄,生南方,皮厚,汁赤,中藏卵果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芫花,出三輔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:臨淄女子病蟯瘕,飲以芫花一撮,出蟯可數升,病已。顏師古注《急就篇》云:郭景純說,誤耳。其生南方,用藏卵果,自別一杬木,乃左思所云綿杬、杶櫨者耳,非毒魚之杬。

上草,下品四十九種。舊四十八種,考木部芫華宜入此。

白話文:

芫花,味道辛辣,屬性溫熱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、喉嚨發出痰鳴、氣喘、咽喉腫痛、呼吸短促、蠱毒、鬼瘧(類似瘧疾的疾病)、疝氣腫塊、癰瘡腫痛,還能殺死蟲子和魚。它還有一個別名叫「去水」。生長在山谷中(以前歸在木部,不對)。

《吳普》說:芫花,又叫去水、敗花、兒草根、黃大戟。神農、黃帝認為它有毒;扁鵲、岐伯認為它味苦;李氏認為它屬性大寒。二月生長,葉子是青色的,長厚了就會變黑。花有紫色、紅色、白色。三月果實掉光,葉子才開始生長。三月、五月採花。芫花的根,又叫赤芫根。神農、雷公認為它味苦,有毒。生長在邯鄲,九月、八月採收,陰乾。長期服用會導致腹瀉。可以用來毒魚(《御覽》裡有記載,《圖經》也有節錄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芫花又叫毒魚、杜芫。它的根,叫蜀桑,可以用來毒魚。生長在淮河一帶。三月三日採收藥材,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芫,是毒魚的藥。《爾雅》說:杬,也是毒魚的藥。郭璞說:杬,是高大的樹木。果實像栗子,生長在南方,外皮厚實,汁液是紅色的,裡面有卵狀的果實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芫花,產於三輔地區。《史記·倉公傳》記載:臨淄有個女子得了蟯蟲病,喝了一撮芫花,排出好幾升蟯蟲,病就好了。顏師古註解《急就篇》時說:郭景純說錯了。芫花生長在南方,有藏卵果的,是另一種叫做綿杬、杶櫨的樹,不是毒魚的杬。

以上是草類藥材,屬於下品中的四十九種。舊時記錄是四十八種,考證後認為木部的芫花應該歸入這裡。

8. 巴豆

味辛,溫。主傷寒、溫瘧、寒熱,破癥瘕、結聚、堅積,留飲、痰癖。大腹水張,蕩煉五臟六腑,開通閉塞,利水穀道,去惡內,除鬼毒蠱注邪物(《御覽》作鬼毒邪注),殺蟲魚。一名巴叔(占作椒,《御覽》作菽)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巴豆,一名巴菽,神農、岐伯、桐君:辛,有毒;黃帝:甘,有毒;李氏:主溫熱寒。葉如大豆。八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巴郡,八月採,陰乾,用之,去心皮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巴菽,巴豆也。《列仙傳》云:元俗餌巴豆。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云:魚食巴菽而死,人食之而肥。

白話文:

巴豆,味道辛辣,藥性溫熱。主要用於治療傷寒、溫瘧、寒熱等症狀,能破除體內的腫塊、積聚、硬塊,以及停留在體內的痰飲。對於腹部脹大、腹水,以及清理五臟六腑的廢物,疏通閉塞的經絡,使水穀順利排出,去除體內惡物,以及驅除鬼毒、蠱毒等邪氣(《御覽》記載為鬼毒邪注),並能殺死體內的寄生蟲。它又名巴叔(有的記載為椒,《御覽》記載為菽)。生長在四川的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記載:巴豆,又名巴菽,神農、岐伯、桐君認為它味辛,有毒;黃帝認為它味甘,有毒;李氏認為它主要治療溫熱和寒症。它的葉子像大豆葉。在八月採摘。(《御覽》引述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巴豆生長在巴郡,八月採摘,陰乾後使用,需要去除內部的果心和外皮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巴菽就是巴豆。《列仙傳》說:元俗喜歡服用巴豆。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說:魚吃了巴菽會死,人吃了會變肥。

9. 蜀菽

味辛,溫。主邪氣、咳逆,溫中,逐骨節,皮膚死肌,寒濕痹痛,下氣。久服之,頭不白、輕身、增年,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巴椒,一名蓎藙。生武都及巴郡。八月採實,陰乾。
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蜀椒,出武都。赤色者,善。陸璣云:蜀人作荼,又見秦椒,即《爾雅》莍。陶弘景雲:俗呼為樛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。主要可以去除邪氣、止咳逆,溫暖脾胃,驅散骨節、皮膚壞死肌肉中的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,使氣向下運行。長期服用可以使頭髮不變白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生長在四川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的別名是巴椒,又名蓎藙。生長在武都和巴郡一帶。在八月採摘果實,陰乾。
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蜀椒,產於武都,紅色的品質較好。陸璣說:蜀地的人把它當作茶,又看到秦地的椒,就是《爾雅》中所說的莍。陶弘景說:民間俗稱它為樛。

10. 皂莢

味辛、咸,溫。主風痹、死肌、邪氣,風頭、淚出,利九竅,殺精物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壅州及魯鄒縣。如豬牙者,良。九月、十月採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莢,草實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皂莢,出三輔。上價一枚一錢。《廣志》曰:雞棲子,皂莢也(《御覽》)。皂,即草省文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、帶鹹味,性質溫和。主要治療風濕麻痹、肌肉壞死、邪氣入侵,以及頭風、容易流淚,能疏通九竅,殺滅寄生蟲。生長在四川的溪谷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在壅州和魯國的鄒縣。形狀像豬牙的,品質較好。在九月、十月採收,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莢,是草的果實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皂莢,出產於三輔地區。價格昂貴,一顆賣一錢。《廣志》說:雞棲子,就是皂莢(《太平御覽》引述)。「皂」字,是「草」字的簡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