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5)

1. 莧實

味甘,寒。主青盲,明目,除邪,利大小便,去寒熱。久服,益氣力、不飢、輕身。一名馬莧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莫實。生淮陽及田中,葉如藍。十一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莧,莧菜也。《爾雅》云:蕢,赤莧。郭璞云:今莧葉之赤莖者。李當之云:莧實,當是今白莧。《唐本注》云:赤莧,一名𧂠,今名莫實,字誤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寒涼。主要功效是治療青盲眼疾,使眼睛明亮,驅除邪氣,使大小便順暢,去除寒熱病症。長期服用,可以增強體力、不感到飢餓、使身體輕盈。又名馬莧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莫實。生長在淮陽一帶及田地中,葉子像藍草。在十一月採收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莧,指的是莧菜。《爾雅》說:蕢,指的是赤莧。郭璞解釋說:指的是現在葉子是紅色、莖也是紅色的莧菜。李當之認為:莧實,應該是現在的白莧。《唐本草注》記載:赤莧,又名𧂠,現在叫莫實,這個字寫錯了。

2. 瓜蒂

味苦,寒。主大水身面四肢浮腫,下水,殺蠱毒,咳逆上氣,及食諸果,病在胸腹中,皆吐下之。生平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蒿高。七月七日採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瓜,㼌也,象形;蒂,瓜當也。《廣雅》云:水芝,瓜也。陶弘景雲:甜瓜蒂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澀,性質寒涼。主要治療全身、臉部、四肢水腫,能使水液向下排泄。也能殺滅蠱毒,治療咳嗽氣逆上衝,以及因食用各種水果導致的病症,不論病在胸部或腹部,都能使其嘔吐或排泄而痊癒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高高的蒿草旁。在農曆七月七日採摘,陰乾。

考究:《說文解字》說:瓜,是葫蘆,像它的形狀;蒂,是瓜的底部連接處。《廣雅》說:水芝,就是瓜。陶弘景說:這是甜瓜的蒂。

3. 瓜子

味甘,平。主令人閱澤,好顏色,益氣不飢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。一名水芝(《御覽》作土芝)。生平澤。

《吳普》曰:瓜子,一名瓣。七月七日採,可作面脂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瓜子。生蒿高。冬瓜仁也,八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瓣,瓜中實。《廣雅》云:冬瓜𦶍也,其子謂之瓤。陶弘景雲:白,當為甘,舊有白字。據《名醫》云:列中白瓜子,則本名當無。

白話文:

瓜子的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主要功效是使人容貌光澤,氣色好看,增強體力且不易感到飢餓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它有一個別名叫水芝(《御覽》中記載為土芝)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帶。

《吳普》說:瓜子,又名瓣。在農曆七月七日採摘,可以製作成面脂(《御覽》中記載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瓜子,又名白瓜子。生長在蒿草高的地方。實際上是指冬瓜的種子,在農曆八月採摘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瓣,指的是瓜裡面的果肉。《廣雅》說:冬瓜的瓤也叫𦶍,它的種子叫做瓤。陶弘景說:這裡的“白”字應該是“甘”字的錯誤,以前的古籍有寫成白字的。依據《名醫別錄》說,列出白瓜子,可見原本的名稱不應該有“白”字。

4. 苦菜

味苦,寒。主五臟邪氣,厭谷,胃痹。久服,安心益氣,聰察少臥,輕身、耐老。一名荼草,一名選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遊冬。生益州山陵道旁,凌冬不死。三月三日採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荼,苦菜也。《廣雅》云:遊冬,苦菜也。《爾雅》云:荼,苦菜;又檟,苦荼。郭璞云:樹小如梔子,冬生葉,可煮作羹,今呼早萊者為荼,晚取者為茗,一名荈,蜀人名之苦菜。陶弘景雲:此即是今茗,茗,一名荼,又令人不眠,亦凌冬不凋而兼其止。生益州。《唐本》注駁之,非矣。選與荈,音相近。

上菜,上品五種。舊同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五臟的邪氣,厭惡穀物,以及胃部麻痺的症狀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人安心、增強氣力,變得聰明敏銳且減少睡眠,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它又名荼草,也叫選,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遊冬。生長在益州山區道路旁,冬天也不會枯死。在三月初三採摘,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荼,就是苦菜。《廣雅》說:遊冬,也是苦菜。《爾雅》說:荼,是苦菜;又說檟,是苦荼。郭璞說:這種植物像梔子一樣小,冬天長葉子,可以用來煮湯,現在人們把早採摘的叫做荼,晚採摘的叫做茗,也叫荈,蜀地的人稱它為苦菜。陶弘景說:這就是現在的茗,茗又叫做荼,而且會讓人難以入睡,也和它冬天不凋零並有止住功效的特性相符。生長在益州。《唐本草》的注釋反駁這個說法,認為是不對的。選和荈,讀音相近。

以上是菜部中,屬於上品的五種。以前的分類也是這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