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三 (5)
卷三 (5)
1. 白芨
(《御覽》作芨),
味苦,平。主癰腫、惡創、敗疽,傷陰,死肌,胃中邪氣,賊風鬼擊,痱緩不收。一名甘根,一名連及草。生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神農:苦;黃帝:辛;李氏:大寒;雷公:辛,無毒。莖葉似生薑、藜蘆。十月花,直上,紫赤,根白連。二月、八月、九月採。
《名醫》曰:生北山及冤句,及越山。
案:《隋羊公服黃精法》云:黃精,一名白芨,亦為黃精別名。今《名醫》別出黃精條。
白話文:
白芨,味道苦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癰腫、惡性瘡瘍、壞疽、陰部損傷、死肌、胃中的邪氣、被賊風或鬼怪侵擾、痱子以及肌肉鬆弛無力等症狀。它的別名有甘根、連及草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神農認為它味苦;黃帝認為它味辛;李氏認為它性大寒;雷公認為它味辛,無毒。莖葉像生薑、藜蘆。十月開花,花向上直立,呈紫紅色,根部白色相連。在二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收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它生長在北山、冤句以及越山一帶。
考證:《隋羊公服黃精法》中說:黃精,又名白芨,也是黃精的別名。但現在《名醫別錄》中將黃精單獨列出。
2. 大戟
味苦,寒。主蠱毒、十二水,腫滿急痛,積聚,中風,皮膚疼痛,吐逆。一名卬鉅(案:此無生川澤三字者,古或與澤漆為一條)。
《名醫》曰:生常山。十二月採根,陰乾。
案:《爾雅》云:蕎,卬鉅。郭璞云:今藥草之戟也。《淮南子·繆爾訓》云:大戟去水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蠱毒、十二種水病引起的腫脹、脹滿、劇烈疼痛,以及體內積聚的病症,中風,皮膚疼痛,嘔吐。又名卬鉅(註:這裡沒有提到「生長在河川沼澤」三個字,可能是古代將它和澤漆視為同一種植物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常山。在十二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
考證:《爾雅》說:蕎,就是卬鉅。郭璞註解說,就是現在藥草中的戟。《淮南子·繆爾訓》說:大戟可以去除體內的水分。
3. 澤漆
味苦,微寒。主皮膚熱,大腹、水氣,四肢面目浮腫,丈夫陰氣不足。生川澤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漆莖,大戟苗也。生太山。三月三日、七月七日採莖、葉,陰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黍莖,澤漆也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皮膚發熱、腹部脹大、水腫,四肢和臉部浮腫,以及男子陰氣不足等症狀。生長在沼澤地帶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漆莖,是大戟的幼苗。生長在泰山。在農曆三月三日和七月七日採集莖和葉,在陰涼處乾燥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黍的莖,指的就是澤漆。
4. 茵芋
味苦,溫。主五臟邪氣,心腹寒熱,羸瘦如瘧狀,發作有時,諸關節風濕痹痛。生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茵芋,一名卑共。微溫,有毒。狀如莽草而細軟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莞草,一名卑共,生太山。三月三日採葉,陰乾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溫。主要治療五臟的邪氣,心腹寒熱,身體消瘦像瘧疾的症狀,發作時間有規律,以及各種關節風濕造成的疼痛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》說:茵芋,又名卑共。性微溫,有毒。外形像莽草但更細軟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茵芋,又名莞草、卑共,生長在泰山。在三月三日採摘葉子,陰乾。
5. 貫眾
味苦,微寒。主腹中邪熱氣,諸毒,殺三蟲。一名貫節,一名貫渠,一名百頭(《御覽》)作白),一名虎卷,一名扁符。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貫眾,一名貫來,一名貫中,一名渠母,一名貫鍾,一名柏芹,一名藥藻,一名扁符,一名黃鐘。神農、岐伯:苦,有毒;桐君、扁鵲:苦;一經:甘,有毒;黃帝:咸,酸;一經:苦,無毒。葉黃,兩兩相對;莖,黑毛聚生。冬夏不老。四月花,八月實,黑聚相連,卷旁行生。三月、八月採根,五月採藥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伯萍,一名藥藻。此謂草鴟頭。生元山及冤句、少室山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案:《說文》云:𦬕草也。《廣雅》云:貫節,貫眾也。《爾雅》云:濼,費眾。郭璞云:葉,圓銳;莖,毛黑。布地,冬夏不死。一名貫渠。又上云:扁符,止。郭璞云:未祥。據《經》云:一名篇符,即此也。《爾雅》當云:篇符,止;濼,貫眾。
白話文:
貫眾,味道苦澀,帶點寒性。主要治療腹腔內的邪熱之氣,各種毒素,並能殺死體內的寄生蟲。它還有其他名稱,像是貫節、貫渠、百頭(《御覽》中寫作白)、虎卷、扁符。它生長在山谷之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,貫眾又名貫來、貫中、渠母、貫鍾、柏芹、藥藻、扁符、黃鐘。神農和岐伯認為它味苦,有毒;桐君和扁鵲認為它味苦;《一經》記載它味甘,有毒;黃帝認為它味鹹、酸;《一經》又記載它味苦,無毒。它的葉子是黃色的,兩兩相對生長;莖上長著黑色的毛。這種植物冬天夏天都不會枯萎。四月開花,八月結果,果實是黑色的,聚集在一起,並呈捲曲狀橫向生長。三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五月採摘藥材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貫眾又名伯萍、藥藻。它也被稱為草鴟頭。生長在元山、冤句和少室山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中說,𦬕是指這種草。《廣雅》中說,貫節就是貫眾。《爾雅》中說,濼指的是費眾。郭璞說,這種植物的葉子是圓而尖的,莖上有黑色的毛。它蔓延在地面上,冬天夏天都不會枯死,又名貫渠。上面又說,扁符,止。郭璞說,意思不詳。根據《經》的記載,它又名篇符,就是這裡說的扁符。《爾雅》應該記載為:篇符,止;濼,貫眾。
6. 蕘花
味苦,平,寒。主傷寒溫瘧,下十二水,破積聚、大堅、癥瘕,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、寒熱邪氣,利水道,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生咸陽及河南中牟。六月採花,陰乾。
白話文:
味道苦澀,性平,偏寒涼。主要用於治療傷寒、溫瘧等疾病,能排除體內積聚的過多水分,攻破體內堅硬的腫塊、積聚、癥瘕,清除腸胃中積滯的食物、寒熱邪氣,也能利尿,促進穀物生長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這種藥材生長在咸陽和河南中牟一帶。在六月採摘花朵,然後在陰涼處乾燥。
7. 牙子
味苦,寒。主邪氣、熱氣,疥瘙、惡瘍、創痔,去白蟲。一名狼牙,生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狼牙,一名支蘭,一名狼齒,一名犬牙,一名抱子。神農、黃帝:苦,有毒;桐君:或咸;岐伯、雷公、扁鵲:無毒。生冤句。葉青,根黃赤,六月、七月花,八月實黑。正月、八月採根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狼齒,一名狼子,一名犬牙。生淮南及冤句。八月採根,曝乾。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狼牙,出三輔。色白者,善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屬性寒涼。主要能治療邪氣、熱氣引起的疾病,以及疥瘡、搔癢、惡性腫瘡、瘡瘍痔瘡,還能去除體內的寄生蟲。又名狼牙,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狼牙,又名支蘭,又名狼齒,又名犬牙,又名抱子。神農、黃帝認為它味苦,有毒;桐君認為它可能帶有鹹味;岐伯、雷公、扁鵲則認為它無毒。生長在冤句這個地方。葉子是青色的,根部是黃紅色的,六、七月開花,八月結黑色果實。正月和八月採挖根部。(出自《御覽》)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狼齒,又名狼子,又名犬牙。生長在淮南和冤句一帶。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狼牙,產於三輔地區。顏色白色的,品質最好。
8. 羊躑躅
味辛,溫。主賊風在皮膚中,淫淫痛,溫瘧,惡毒,諸痹。生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羊躑躅花,神農、雷公:辛,有毒。生淮南。治賊風、惡毒,諸邪氣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玉支,生太行山及淮南山。三月採花,陰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羊躑躅,英光也。《古今注》云:羊躑躅花,黃羊食之,則死;羊見之,則躑躅分散,故名羊躑躅。陶弘景雲:花苗似鹿蔥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治療風邪侵入皮膚引起的遊走性疼痛,以及瘧疾發熱,還有惡性腫痛、各種痹症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羊躑躅花,神農、雷公認為其味辛,有毒。生長在淮南地區。能治療風邪、惡性腫痛,以及各種邪氣(出自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玉支,生長在太行山和淮南山。三月採摘花朵,陰乾備用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羊躑躅,花朵光澤耀眼。《古今注》說:羊躑躅花,黃羊吃了會死亡;羊看到它會來回徘徊,四處散開,因此得名羊躑躅。陶弘景說:羊躑躅的花苗像鹿蔥。
9. 商陸
味辛,平。主水張、疝瘕、痹,熨除癰腫,殺鬼精物。一名𦳝根,一名夜呼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如人行者,有神。生咸陽。
案:《說文》:𦳝草,枝枝相值,葉葉相當。《廣雅》云:常蓼,馬尾,商陸也。《爾雅》云:蓫𧀫,馬尾。郭璞云:今關西亦呼為陸也。蓋𧀫,即𦳝俗字;商,即𦳝假音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平。主要治療水腫脹滿、疝氣、腹中結塊、肢體麻木,用來熨敷可以消除癰瘡腫痛,並能殺滅鬼魅精怪。它有一個別名叫𦳝根,又叫夜呼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的根像人形一樣,有神奇的功效。生長在咸陽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𦳝草,枝條和枝條互相交錯,葉子和葉子互相對應。《廣雅》說:常蓼、馬尾,指的就是商陸。《爾雅》說:蓫𧀫、馬尾,指的也是商陸。郭璞說:現在關西地區也稱它為陸。大概𧀫就是𦳝的俗字;商,是𦳝的假借音。
10. 羊蹄
味苦,寒。主頭禿、疥瘙,除熱,女子陰蝕(《御覽》此四字作無字)。一名東方宿,一名連蟲陸,一名鬼目,生川澤。
《名醫》曰:名蓄。生陳留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荲草也,讀若釐。藋,釐草也。芨,堇草也。《廣雅》云:荲,羊蹄也。《毛詩》云:言採其蓫。陸德明云:本又作蓄。陸璣云:今人謂之羊蹄。陶弘景雲:今人呼禿菜,即是蓄音之偽。《詩》云:言採其蓄。案:陸英,疑即此草之花,此草一名連蟲陸,又陸英,即蒴藋,一名荲也。亦苦、寒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頭皮禿髮、疥瘡搔癢,能去除熱邪,也能治療女性陰部潰爛(《御覽》版本中這四個字沒有)。它有一個別名叫東方宿,又叫連蟲陸,又叫鬼目,生長在河川沼澤地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的別名叫蓄,生長在陳留這個地方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荲是一種草,讀音像釐。藋,也是釐草。芨,是堇草。《廣雅》說:荲就是羊蹄。《毛詩》說:採摘蓫這種植物。陸德明說:這個字的原本寫法是蓄。陸璣說:現在的人稱它為羊蹄。陶弘景說:現在的人稱它為禿菜,這就是蓄字的訛音。《詩經》說:採摘蓄這種植物。考證:陸英,我認為就是這種草的花,因為這種草又名連蟲陸,而陸英就是蒴藋,又名荲。它的味道也是苦,性也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