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3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2)

1. 海蛤

味苦,平。主咳逆上氣,喘息煩滿,胸痛寒熱。一名魁蛤。

《吳普》曰:海蛤,神農:甘,岐伯:甘;扁鵲:咸。大節頭有文,文如磨齒,採無時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南海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蛤,蜃屬。海蛤者,百歲燕所化;魁蛤,一名復累,老服翼所化。《爾雅》云:魁陸。郭璞云:《本草》云:魁,狀如海蛤,圓而厚朴,有理縱橫,即今之蚶也。《周禮》鱉人供𧓎。鄭司農云:𧓎,蛤也。杜子春云:𧓎,蜯也。《周書》王會云:東越海蛤。孔晃云:蛤,文蛤。按:《名醫》別出海蛤條,云一名魁陸,一名活東,非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上衝、呼吸急促、胸悶煩躁、胸痛及發冷發熱等症狀。又名魁蛤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神農認為海蛤味甘,岐伯也認為味甘,扁鵲則認為味鹹。海蛤的節頭處有紋路,紋路像磨過的牙齒,採收沒有特定時間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海蛤生長在南海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蛤,是蜃的一種。海蛤是百歲老燕所變成的;魁蛤,又名復累,是老服翼鳥所變成的。《爾雅》說:魁又名魁陸。郭璞註解說:《本草經》說:魁,形狀像海蛤,圓而厚實,有縱橫的紋理,就是現在的蚶。《周禮》記載鱉人負責供應𧓎。鄭司農註解說:𧓎,就是蛤。杜子春註解說:𧓎,就是蜯。《周書》王會篇記載:東越進貢海蛤。孔晃註解說:蛤,就是文蛤。依照《名醫別錄》單獨列出海蛤這一條,說它又名魁陸、又名活東,是不正確的。

2. 文蛤

主惡瘡,蝕(《御覽》作除陰蝕)五痔(《御覽》下有大孔出血。《大觀》本作黑字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東海,表有文,採無時。

蠡魚(《初學記》引作鱧魚),味苦,寒。主濕痹,面目浮腫,下大水,一名鮦魚。生池澤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䔡,鮦也。鮦,䔡也。讀若褲櫳絝襱。《廣雅》云:鱺,鱺鮦也。《爾雅》云:鱧。郭璞注鮦也。《毛詩》云:魴鱧。《傳》云:鱧鮦也。據《說文》云:鱧,鱯也,與䔡不同。而毛萇、郭璞以鯛釋鱧,與許不合。然《初學記》引此亦作鱧,蓋二字音同,以致訛舛,不可得祥。

《廣雅》又作鱺,亦間譌。又《廣志》云:豚魚,一名鮦(《御覽》),更異解也。又陸璣云:鱧,即鮑魚也。似鱧,狹厚。今京東人猶呼鱧魚。又《本草衍義》曰:蠡魚,今人謂之黑鯉魚,道家以為頭有星為厭。據此諸說,若作鯉字,《說文》所云鮦,《廣志》以為江豚,《本草衍義》以為黑鯉魚;若作鯉字,《說文》以為鱯,《廣雅》以為鰻鱺,陸璣以為鮑魚,說各不同,難以詳究。

白話文:

文蛤

主要治療惡性瘡瘍,侵蝕皮膚(《御覽》記載為消除陰部潰爛),以及五種痔瘡(《御覽》記載為痔瘡有大孔出血。《大觀》版本寫作黑字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文蛤生長在東海,外殼有花紋,採集沒有特定的時間。

蠡魚(《初學記》引作鱧魚)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濕痹,臉部和眼睛浮腫,排除體內大量水液,又名鮦魚。生長在池塘沼澤。

考證:

《說文解字》說:䔡,就是鮦魚。鮦,就是䔡魚。讀音像褲子的褲籠。

《廣雅》說:鱺,就是鱺鮦。

《爾雅》說:鱧。郭璞註解說就是鮦魚。

《毛詩》說:魴鱧。《傳》說:鱧就是鮦魚。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說:鱧,是鱯魚,和䔡魚不同。但是毛萇、郭璞用鯛魚來解釋鱧魚,和許慎的說法不一致。然而《初學記》引用的這段文字也寫作鱧魚,大概是因為兩個字發音相同,導致錯誤,無法詳細考證。

《廣雅》又寫作鱺,也可能是錯誤的寫法。另外《廣志》說:豚魚,又名鮦魚(《御覽》記載),這是另一種不同的解釋。

陸璣說:鱧魚,就是鮑魚。外形像鱧魚,但是較窄且厚。現在京東地區的人仍然稱鱧魚。

《本草衍義》說:蠡魚,現在的人稱為黑鯉魚,道家認為頭上有星點的黑鯉魚是妖物。

綜合以上各種說法,如果寫作鯉字,《說文解字》所說的鮦魚,《廣志》認為是江豚,《本草衍義》認為是黑鯉魚;如果寫作鱧字,《說文解字》認為是鱯魚,《廣雅》認為是鰻鱺,陸璣認為是鮑魚,各家說法不同,難以詳細考究。

3. 鯉魚膽

味苦,寒。主目熱赤痛青盲,明目。久服,強悍、益志氣志氣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九江,採無時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鯉,鱣也;鱣,鯉也。《爾雅》云:鯉鱣。舍人云:鯉,一名鱣。郭璞注鯉云:今赤鯉魚。注鱣云:大魚似鱘。《毛詩》云:鱣鮪發發。《傳》云:鱣,鯉也。據此,知郭璞別為二,非矣。《古今注》云:兗州人呼赤鯉為赤驥,謂青鯉為青馬,黑鯉為元駒,白鯉為白騏,黃鯉為黃雉。

上蟲、魚。上品一十種,舊同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眼睛發熱紅腫疼痛、看不見東西(青盲),有明目的功效。長期服用,能使人強壯勇猛,增強意志。生長在池塘沼澤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九江,採集沒有特定的時間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鯉魚,就是鱣魚;鱣魚,就是鯉魚。《爾雅》說:鯉魚和鱣魚。舍人說:鯉魚,又叫鱣魚。郭璞註解鯉魚說:現在的赤鯉魚。註解鱣魚說:是像鱘魚的大魚。《毛詩》說:鱣魚鮪魚很多。《毛詩傳》說:鱣魚,就是鯉魚。根據這些,可知郭璞把鯉魚和鱣魚分開兩種,是不對的。《古今注》說:兗州人稱呼赤鯉為赤驥,稱呼青鯉為青馬,稱呼黑鯉為元駒,稱呼白鯉為白騏,稱呼黃鯉為黃雉。

屬於蟲魚類。上品共有十種,和以前的分類相同。

4. 藕實莖

味甘,平。主補中養神,益氣力,除百疾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、不飢、延年。一名水芝丹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蓮。生汝南。八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藕,夫渠根;蓮,夫渠之實也;茄,夫渠莖。《爾雅》云:荷,芙渠。郭璞云:別名芙蓉,江東呼荷;又其莖茄;其實蓮。郭璞云:蓮,謂房也,又其根,藕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和。主要功效是補養脾胃、滋養精神,增強體力,消除各種疾病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、不易感到飢餓、延年益壽。又名水芝丹。生長在池塘沼澤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蓮。產於汝南地區。在八月採摘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藕,是芙蕖的根;蓮,是芙蕖的果實;茄,是芙蕖的莖。《爾雅》說:荷,就是芙蕖。郭璞注釋說:別名芙蓉,江東一帶稱之為荷;又說它的莖叫茄;它的果實叫蓮。郭璞注釋說:蓮,指的是蓮蓬;又說它的根,就是藕。

5. 大棗

味甘,平。主心腹邪氣,安中養脾,肋十二經,平胃氣,通九竅,補少氣、少津液、身中不足,大驚,四肢重,和百藥。久服,輕身、長年。葉覆麻黃,能令出汗。生平澤。

《吳普》曰:棗主調中,益脾氣,令人好顏色,美志氣(《大觀本草》引《吳氏本草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干棗,一名美棗,一名良棗。八月採,曝乾。生河東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棗,羊棗也。《爾雅》云:遵羊棗。郭璞云:實小而圓,紫黑色,今俗呼之為羊矢棗。又洗大棗。郭璞云:今河東猗氏縣出大棗也,如雞卵。

白話文:

大棗,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主要能治療心腹的邪氣,安定中焦、滋養脾臟,能幫助十二經脈運行,調和胃氣,疏通九竅,補養氣血不足、體液不足、身體虛弱、大受驚嚇、四肢沉重等情況,還能調和各種藥物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它的葉子覆蓋在麻黃上,可以幫助發汗。大多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。

《吳普本草》說:大棗主要能調和中焦,增益脾氣,使人容顏姣好,精神振奮(《大觀本草》引自《吳氏本草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大棗又名干棗、美棗、良棗。在八月採摘,曬乾。主要產於河東地區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棗,就是羊棗。《爾雅》說:就是羊棗。郭璞解釋說:果實小而圓,呈紫黑色,現在俗稱羊矢棗。另外還有一種大棗,郭璞說:現在河東猗氏縣產的大棗,像雞蛋一樣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