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31)

1. 蜜蠟

味甘,微溫。主下利膿血,補中,續絕傷金創。益氣、不飢、耐老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武都蜜房木石間。

案:《西京雜記》云:南越王獻高帝蜜蠟二百枚。《玉篇》云:蠟,蜜滓。陶弘景雲:白蠟生於蜜中,故謂蜜蠟。《說文》無蠟字。張有云:臘,別蠟,非。舊作蠟,今據改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微溫。主要治療腹瀉膿血,能補養中焦脾胃,接續斷裂的傷口,以及金屬器械造成的創傷。能增強體力、使人不易感到飢餓、延緩衰老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武都地區的蜜房、樹木或石頭之間。

考證:《西京雜記》記載:南越王曾獻給漢高帝蜜蠟兩百枚。《玉篇》說:蠟,是蜂蜜的殘渣。陶弘景說:白蠟生於蜂蜜之中,所以稱作蜜蠟。《說文解字》沒有「蠟」字。張有說:臘是區別於蠟的另一種東西,說法不對。舊時寫作「蠟」,現在根據考證改過來。

2. 牡蠣

味鹹,平。主傷寒寒熱,溫瘧洒洒,驚恚怒氣,除拘緩鼠瘻,女子帶下赤白。久服,強骨節、殺邪氣、延年。一名蠣蛤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牡蛤。生東海。採無時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蠆,蚌屬,似螊,微大,出海中,今民食之。讀苦賴。又云:蜃屬,有三,皆生於海。蛤蠣,千歲雀所化,秦謂之牡蠣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平。主要治療傷寒引起的發冷發熱、反覆發作的瘧疾、容易驚嚇發怒、消除筋骨拘攣、瘰癧(淋巴結核)、婦女的赤白帶下。長期服用,可以強健筋骨關節、消除邪氣、延年益壽。又名蠣蛤。生長在水池沼澤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牡蛤。生長在東海。採集時間沒有限制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蠆,屬於蚌類,外型像螊(一種小蟲),稍微大一點,產於海中,現在人們食用它。讀音為苦賴。又說:蜃也屬於蚌類,有三種,都生長在海中。蛤蠣,是千年老雀變化而成的,秦朝稱之為牡蠣。

3. 龜甲

味鹹,平。主漏下赤白,破癥瘕、痎瘧,五痔、陰蝕,濕痹,四肢重弱,小兒囟不合。久服,輕身、不飢。一名神屋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南海及湖水中。採無時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介,龜也。高誘注《淮南》云:龜殼,龜甲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平。主要治療婦女的赤白帶下、經血不止,能破除體內腫塊、瘧疾,還能治五痔、陰部潰爛、濕痺、四肢無力,以及小兒囟門遲遲不閉合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、不感到飢餓。它還有一個別名叫神屋。生長在池塘沼澤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南海和湖水中,採收沒有時間限制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介,指的就是龜。高誘註解《淮南子》時說:龜殼,就是龜甲。

4. 桑螵蛸

味鹹,平。主傷中,疝瘕,陰痿,益精生子,女子血閉腰痛,通五淋,利小便水道。一名蝕疣。生桑枝上。採,蒸之。

《吳普》曰:桑蛸條,一名(今本脫此二字)蝕疣,一名害焦,一名致。神農:咸,無毒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螳螂子也。二月、三月採,火炙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蜱,蜱蛸也。或作蜱蛸。蟲蛸,螳螂子。《廣雅》云:䗚蟭,烏,涕冒焦,螵蛸也。《爾雅》云:不過螳蠰,其子蜱蛸。郭璞云:一名䗚焦,螳蠰卵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螵蛸,出三輔,上價三百。舊作螵,聲相近,字之誤也。《玉篇》云:蜱,同螵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平。主要治療因傷損導致的臟腑不適、疝氣、陰莖萎縮,能補益精氣幫助生育,也可用於治療女性經血不通、腰痛,能疏通五淋、使小便順暢。又名蝕疣。生長在桑樹枝上。採收後,需蒸過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桑蛸條,又名蝕疣,又名害焦,又名致。神農認為:味道鹹,無毒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是螳螂的卵。在二月、三月採收,用火烤過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蜱,就是蜱蛸。也寫作蜱蛸。蟲蛸,就是螳螂的卵。《廣雅》記載:䗚蟭,烏,涕冒焦,指的就是螵蛸。《爾雅》說:就是螳蠰,它的卵叫做蜱蛸。郭璞註解說:又名䗚焦,是螳螂的卵。《範子計然》記載:螵蛸,產於三輔地區,價格昂貴,每個價值三百。過去寫作「螵」,因為聲音相近,是字寫錯了。《玉篇》說:蜱,同於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