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2)

1. 伏翼

味鹹,平。主目瞑,明目,夜視有精光。久服,令人喜樂,媚好無憂。一名蝙蝠。生川穀(舊部禽部,今移)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性平。主要治療眼睛閉合,使眼睛明亮,夜晚視物有光亮。長期服用,使人喜悅,容貌姣好,無憂無慮。另一名字為蝙蝠。生長在山川溪谷(以前歸在鳥類部,現在移出)。

《吳普》曰:伏翼,或生人家屋間。立夏後,陰乾,治目冥,令人夜視有光(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太山及人家屋間。立夏後採,陰乾。

白話文:

吳普說:伏翼這種植物,有時會生長在屋子裡。在立夏之後,把它陰乾,可以治療視力模糊,讓人晚上也能看得見光。(出自《藝文類聚》)

名醫說:伏翼生長在泰山和屋子裡。在立夏之後採集,陰乾備用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蝙,蝙蝠也;蝠,蝙蝠,服翼也。《廣雅》云:伏翼,飛鼠,仙鼠,𧊖嚜也。《爾雅》云:蝙蝠,服翼。《方言》云:蝙蝠,自關而東,謂之伏翼,或謂之飛鼠,或謂之老鼠,或謂之仙鼠;自關而西,秦隴之間,謂之蝙蝠;北燕謂之𧊄𮔠。李當之云:即天鼠。

上蟲、魚,中品一十七種。舊十六種。考禽部伏翼宜入此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中記載:「蝙」和「蝠」都是蝙蝠的意思,「蝠」指長著翅膀。

《廣雅》中提到:「伏翼」又稱「飛鼠」、「仙鼠」、「𧊖嚜」。

《爾雅》中記載蝙蝠為「服翼」。

《方言》中記載:關東一帶的人稱蝙蝠為「伏翼」、「飛鼠」、「老鼠」或「仙鼠」;關西的秦隴地區稱之為「蝙蝠」;北燕地區稱之為「𧊄𮔠」。

李當之認為蝙蝠就是天鼠。

蟲、魚,中品共十七種。以前的十六種。考查《禽部》,伏翼應歸入此類。

2. 梅實

味酸,平。主下氣,除熱、煩、滿,安心,肢體痛,偏枯不仁,死肌,去青黑志,惡疾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梅實(《大觀本草》作核),明目,益氣(《御覽》)、不飢(《大觀本草》引《吳氏本草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五月採,火干。

白話文:

味道酸,性平。主治下氣,消除發熱、煩躁、脹滿,安定心神,緩解肢體疼痛,半身不遂,肌肉麻痺,去除青紫痕跡,治療惡疾。生長於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記載:

梅核明目,益氣,不使人飢餓。

《名醫》記載:

梅子生長在漢中。五月採摘,用火烘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蘵,乾梅之屬,或作𧋈。某,酸果也。以梅為楠。《爾雅》云:梅楠。郭璞云:似杏,實酢,是以某注梅也。《周禮》:籩人饋食,籩,其實幹蘵。鄭云:干蘵,乾梅也。有桃諸、梅諸,是其乾者。《毛詩》疏云:梅暴為臘,羹臛虀中,人含之,以香口(《大觀本草》)。

上果,中品一種。舊同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「蘵」是乾梅類的果實,有人也寫作「𧋈」。「某」是一種酸果。以梅子為楠。在《爾雅》中提到梅子和楠是同一種。《集註山海經》中郭璞認為,梅子外觀類似杏子,果實很酸,所以「某」被釋義為梅子。《周禮》中記載,負責飲食的人會供應實乾的梅子。鄭玄認為「實乾」就是乾梅,桃子和梅子都有乾製的種類。在《毛詩》的疏解中提到,梅子曬乾後稱為臘梅,可以放入湯羹中,人們會含著它來香口。(根據《大觀本草》記載)

古文:果,中品一種。舊同。

果實,中等品質的一種。舊時與「同」字通用。

3. 大黃豆卷

味甘,平。主濕痹,筋攣,膝痛。

生大豆,塗癰腫,煮汁飲,殺鬼毒,止痛。

赤小豆,主下水,排癰腫膿血。生平澤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主要用於治療因濕氣引起的關節痹痛(風濕痛)、肌肉緊縁或抽搐(筋攣)以及膝蓋疼痛。

生大豆(黃豆)的一個用途是,可以將它們直接塗抹在腫脹或感染的部位(癰腫),以幫助消炎消腫。另外,將大豆煮成汁飲用,還有解毒的作用(能夠殺死所謂的“鬼毒”,這裡可能是指某種毒素或病菌),並能夠止痛。

赤小豆則主要用於利尿(下水),並能幫助排出體內的腫脹和膿血(排癰腫膿血)。赤小豆通常生長在平原或水澤之地。

《吳普》曰:大豆黃卷,神農、黃帝、雷公:無毒。採無時。去面䵟。得前胡、烏啄、杏子、牡蠣、天雄、鼠屎,共蜜和,佳。不欲海藻、龍膽。此法,大豆初出黃土芽是也。生大豆,神農、岐伯:生、熟,寒。九月採。殺烏豆毒,並不用元參。赤小豆,神農、黃帝:咸;雷公:甘。九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大山。九月採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》記載說:大豆黃卷(指大豆發芽後的狀態),根據神農、黃帝、雷公的記載,它是無毒的。採摘的時間並沒有特定的限制。它可以去除面部斑點。當大豆黃卷與前胡、烏啄、杏子、牡蠣、天雄、鼠屎這些藥材結合,並用蜂蜜調和時,效果更佳。但不宜與海藻、龍膽同時使用。這裡所說的方法,是指大豆剛從黃土中長出嫩芽時的狀態。而生大豆,根據神農、岐伯的記載,無論生熟,性質都偏寒。應該在九月採摘。它還能解除烏豆的毒性,但不宜與元參同時使用。

赤小豆,根據神農、黃帝的記載,味道偏咸;而雷公則認為它味道甘甜。應該在九月採摘(這一點來自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記載說:赤小豆生長在大山中,也應該在九月採摘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椒,豆也,象豆生之形也;荅,小椒也。藿,椒之少也。《廣雅》云:大豆,椒也;小豆,荅也;豆角,謂之莢;其葉,謂之藿。《爾雅》云:戎叔,謂之荏叔。孫炎支:大豆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所說:「椒」,就是豆子,象徵豆子生長時的形狀;「荅」,是小的豆子。而「藿」,則是豆子幼小時的樣子。

《廣雅》中記載:大豆叫「椒」;小豆叫「荅」;豆莢稱為「莢」;豆葉稱為「藿」。

《爾雅》中說:「戎叔」,又稱「荏叔」,就是大豆。孫炎在《爾雅義疏》中也解釋:「戎叔」就是大豆。

4. 粟米

味鹹,微寒。主養腎氣,去胃、脾中熱,益氣。陳者,味苦,主胃熱,消渴,利小便(《大觀本草》作黑字,據《吳普》增)。

《吳普》曰:陳粟,神農、黃帝:苦,無毒。治脾熱、渴。粟,養腎氣(《御覽》)。

白話文:

鹹味,略微寒涼。主要滋養腎氣,去除胃氣和脾氣中的熱氣,增強氣血。年份較久的,味道偏苦,主要治療胃熱、多渴,利尿。(《大觀本草》寫為黑字,根據《吳普》補充)

《吳普》中記載:

陳粟:神農和黃帝都認為它味苦,無毒。可以治療脾臟發熱、口渴。粟米可以滋養腎氣(見《御覽》)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粟,嘉穀實也。孫炎注《爾雅》粢稷云:粟也,今關中人呼小米為粟米,是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中記載:「粟,是好穀子的果實。」孫炎在《爾雅》一書中註解「粢稷」時說:「粟,也就是現在關中地區人們稱作『小米』的東西。」

5. 黍米

味甘,溫。主益氣補中,多熱、令人煩(《大觀本》作黑字,據《吳普》增)。

《吳普》曰:黍,神農:甘,無毒。七月取,陰乾。益中補氣(《御覽》)。

白話文:

黍米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。主要功能是益氣補中。食用過多會引起發熱,讓人煩躁。(《大觀本》版本將「黑字」標明,根據《吳普》本增補。)

《吳普》記載:黍米是神農氏發現的,味道甘甜,無毒。在七月採摘,陰乾儲存。可以益中補氣(根據《御覽》記載)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黍,禾屬而黏者。以大暑而種,故謂之黍。孔子曰:黍,可為酒,禾入水也。《廣雅》云:粢,黍稻,其採謂之禾。《齊氏要朮》引記勝之書曰:黍,忌醜。又曰:黍,生於巳,壯於酉,長於戌,老於亥,死於醜,惡於丙午,忌於醜寅卯。按:黍,即糜之種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,黍是屬於禾類作物中黏性較強的一種。大暑時節種植,因此稱為黍。孔子說:黍可以釀酒,禾則會在水中生長。《廣雅》中記載:粢,泛指黍和稻,而收割禾苗的過程稱作禾。根據《齊氏要朮》引用《記勝之書》的說法:黍忌諱在丑日種植。此外,黍在巳日生長,在酉日茁壯,戌日成熟,亥日衰老,丑日死亡,丙午日對其不利,醜、寅、卯日也忌諱。總的來說,黍就是糜的種子。

上米、谷,中品三種。舊二種,大、小豆為二,無粟米、黍米。今增。

白話文:

上等米、穀,中等品質有三種。原有兩種,即大、小豆,沒有粟米和黍米。現在增加了。

6. 蓼實

味辛,溫。主明目溫中,耐風寒,下水氣,面目浮腫,癰瘍。馬蓼,去腸中蛭蟲,輕身。生川澤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的功效是:

  • 明亮眼睛;
  • 溫暖脾胃;
  • 耐受風寒;
  • 去除積水;
  • 治療面部浮腫和腫瘤。
  • 馬蓼可以驅除腸道中的寄生蟲,使身體輕盈。

生長在水邊和沼澤地。

《吳普》曰:蓼實,一名天蓼,一名野蓼,一名澤蓼(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雷澤。

白話文:

吳普說:蓼實,又名天蓼、野蓼、澤蓼(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》說:蓼實生長在雷澤這個地方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蓼,辛菜,薔虞也。薔,薔虞,蓼。《廣雅》云:葒,蘢,𧀺,馬蓼孔。《爾雅》云:牆虞,蓼。郭璞云:虞蓼,澤蘿。又葒,蘢古。其大者,歸。郭璞云:俗呼葒草為蘢鼓,語轉耳。《毛詩》云:隰有游龍。《傳》云:龍,紅草也。陸璣云:一名馬蓼,葉大而赤色,生水中,高丈餘。又,以薅殺蓼。《傳》云:蓼,水草也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蓼是一種辛辣的蔬菜,又名薔虞。薔與薔虞都是蓼。《廣雅》中說:葒、蘢、𧀺都是馬蓼。《爾雅》中說:牆虞就是蓼。郭璞註解:虞蓼就是澤蘿。此外,葒、蘢是古字。其中較大的品種叫做歸。《毛詩》中有「隰有遊龍」的句子。《毛傳》解釋:龍就是紅草。陸璣說:紅草又叫馬蓼,葉子很大,呈紅色,生長在水中,高度超過一丈。另外,「以薅殺蓼」一句中的蓼是一種水草。

7. 蔥實

味辛,溫。主明目,補中不足。其莖可作湯,主傷寒寒熱,出汗,中風面目腫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用於明目,補益體虛。它的莖可以入湯,用於治療傷寒發熱、出汗、中風導致面部腫脹。

8.

味辛,溫。主金創,創敗,輕身、不飢、耐老。生平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魯山。

白話文:

本藥味辛,性溫。主治刀傷、跌打損傷,還可以減輕體重、不感覺飢餓,延緩衰老。還具有降血壓的效果。

《名醫》書中說:生長在魯山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䪥,菜也,葉似韭。《廣雅》云:韭,䪥,蕎,其華謂之菁。《爾雅》云:䪥鴻薈。郭璞云:即䪥菜也。又,勁山賁。陶弘景雲:蔥、䪥異物,而今共條。《本經》既無韭,以其同類,故也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「䪥」是一種菜,葉子很像韭菜。《廣雅》記載:「韭」和「䪥」都是蕎麥的種類,它的花稱為「菁」。《爾雅》記載:「䪥」又叫「鴻薈」。郭璞認為「鴻薈」就是「䪥菜」。《本經》中雖然沒有「韭」這個記載,但由於「韭」和「䪥」是同類,所以一起提及。

9. 水蘇

味辛,微溫。主下氣,闢口臭,去毒,辟惡。久服,通神明、輕身、耐老。生池澤。

《吳普》曰:芥蒩,一名水蘇,一名勞祖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雞蘇,一名勞祖,一名芥蒩,一名芥苴。生九真,七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蘇,桂荏也。《廣雅》云:芥蒩,水蘇也。《爾雅》云:蘇,桂,荏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微溫。主要功效是疏通氣機,消除口臭,解毒,驅邪。長期服用,可以通達神明,減輕體重,延緩衰老。生長在池塘和沼澤中。

古代文獻記載:

《吳普》說:芥蒩,又名水蘇,也叫勞祖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說:又名雞蘇,勞祖,芥苴。生長在九真地區,七月採收。

注:

《說文解字》說:蘇,是一種像桂樹一樣的植物,《廣雅》說:芥蒩就是水蘇,《爾雅》說:蘇,桂,荏,都是同種植物。

郭璞云:蘇,荏類,故名桂荏。《方言》云:蘇,亦荏也。關之東西,或謂之蘇,或謂之荏;周鄭之間,謂之公賁;沅湘之南,謂之𦵯,其小者,謂之䖆柔。按:䖆柔,即香薷也。亦名香葇。《名醫》別出香薷條,非。今紫蘇、薄荷等,皆蘇類也。《名醫》俱別出之。

上菜,中品三種。舊四種,考蔥實,宜與䪥同條,今並假蘇,宜入草部。

白話文:

郭璞說:蘇菜和芝麻相近,所以別名為桂荏。《方言》中提到:蘇菜也稱作荏菜。關東和關西一帶,有的稱其為蘇菜,有的稱其為荏菜;周朝和鄭國之間,稱其為公賁;沅水和湘水以南,稱其為𦵯,較小的品種則稱作䖆柔。說明:䖆柔就是香薷,也叫香葇。《名醫》中將香薷單獨列出,這是不對的。如今的紫蘇、薄荷等,都是屬於蘇類。但《名醫》中卻將它們分別列出。

上等的菜,當中包含了三種品種。以前的版本有四種,主要依據是蔥的特性,因此適合與其他同類型的條列一起處理。如今則通常把紫蘇作為替代品,建議把它歸類到草類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