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8)

1. 木蘭

味苦,寒。主身大熱在皮膚中,去面熱、赤皰、酒皶,惡風瘨疾,陰下癢濕。明耳目。一名林蘭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杜蘭,皮似桂而香。生零陵及太山。十二月採皮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木欄,桂欄也。劉逵注《蜀都賦》云:木蘭,大樹也,葉似長生,冬夏榮,常以冬花。其實如小柿,甘美。南人以為梅,其皮可食。顏師古注《漢書》云:皮似椒而香,可作面膏藥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身體發熱,熱在皮膚裡面的情況,可以去除臉上的發熱、紅色的膿皰、酒糟鼻,以及怕風、癲癇、陰部瘙癢潮濕等症狀。能使耳朵和眼睛清明。又名林蘭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杜蘭,樹皮像桂皮一樣且有香味。生長在零陵和泰山一帶。在十二月採集樹皮,陰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木欄,就是桂欄。《蜀都賦》劉逵的註解說:木蘭,是大樹,葉子像長生草,冬天夏天都茂盛,經常在冬天開花。它的果實像小柿子,甘甜美味。南方人把它當作梅子,它的樹皮可以食用。顏師古註解《漢書》時說:樹皮像花椒一樣且有香味,可以製作成塗臉的藥膏。

2. 蕤核

味甘,溫,主心腹邪氣,明目,目赤痛傷淚出。久服,輕身、益氣、不飢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蕤核,一名𦳚。神農、雷公:甘,平,無毒。生池澤。八月採。補中,強志,明目,久服不飢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函谷及巴西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桵,白桵,棫。《爾雅》云:棫,白妥。郭璞云:桵,小木,叢生有刺,實如耳璫,紫赤可啖。《一切經音義》云:本草作蕤,今桵核是也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溫和,主要治療心腹部位的邪氣,能使眼睛明亮,改善眼睛紅腫疼痛、流淚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增強氣力,並且不容易感到飢餓。這種植物生長在山谷之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蕤核,又名𦳚。神農、雷公認為它味甘,性平,沒有毒性。生長在池塘沼澤邊,在農曆八月採摘。能補養身體中氣,增強意志力,使眼睛明亮,長期服用不會感到飢餓。(出自《御覽》)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這種植物生長在函谷關和巴西一帶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桵,是白色的桵,又名棫。《爾雅》說:棫,又名白妥。郭璞註解說:桵,是一種小型的灌木,叢生且有刺,果實像耳環,紫紅色可以食用。《一切經音義》說:本草典籍寫作蕤,現在所說的桵核就是指這個。

3. 橘柚

味辛,溫。主胸中瘕熱逆氣,利水穀。久服,去臭、下氣、通神。一名橘皮。生川穀(舊在果部,非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南山、江南。十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橘果,出江南,柚條也,似橙而酢。《爾雅》云:柚條。郭璞云:似橙實酢,生江南。禹貢云:厥包,橘柚。偽孔云:大曰橘,小曰柚。《列子·湯問篇》云:吳楚之國有木焉,其名為柚,碧樹而冬生,實丹而味酸,食其皮汁,已憤厥之疾。《司馬相如賦》有橘柚,張揖曰:柚,即橙也,似橘而大,味酢皮厚。

上木,上品二十種,舊一十九種。考果部,橘柚當入此。

白話文:

橘柚,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。主要能治療胸腔中因熱引起的腫塊、氣逆上衝的症狀,並能幫助消化,促進水穀的運行。長期服用,能去除身體異味、降氣、使精神清爽。又名橘皮。生長在川穀一帶(以前被歸類在果部,這是不對的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南山、江南一帶。在十月份採收。

考究:《說文解字》說:橘子,是江南出產的果實,柚子是枝條,外形像橙子但味道酸。《爾雅》說:柚子是枝條。郭璞說:外形像橙子,果實味道酸,生長在江南。《尚書·禹貢》說:貢品有橘子和柚子。偽孔安國說:大的叫橘,小的叫柚。《列子·湯問篇》說:吳楚一帶有種樹,名稱叫柚,樹木呈碧綠色且冬天生長,果實紅色且味道酸,吃它的皮汁,能治療胸悶脹痛的疾病。《司馬相如賦》中有提到橘柚,張揖說:柚子,就是橙子,外形像橘子但比較大,味道酸且皮厚。

以上是木部中,屬於上品藥材的二十種,之前是十九種。考究果部,橘柚應該歸入木部這裡。

4. 發髲

味苦,溫。主五癃,關格不通,利小便水道,療小兒癇、大人痙,仍自還神化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髮根也,髲鬄也,鬄髲也,或作髢。《毛詩》云:不屑,髢也,《箋》云:髢,髲也。《儀禮》云:主婦被錫,注云被錫,讀為髲鬄,古者或剔賤者、刑者之發,以被婦人之紒為飾,因名髲鬄焉。李當之云:是童男發。據漢人說:發髲,當是剃荊人發,或童男發。

《本經》不忍取人發用之,故用剃余也。方家至用天靈蓋害及枯骨,卒不能治病。古人所無矣。

上人,一種,舊同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溫。主要治療五種小便不通的病症(癃),以及阻塞不通(關格)的情況,可以疏通小便的管道,治療小兒癲癇、大人痙攣,而且可以使神智恢復正常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髮髲」是指頭髮的根部,「髲鬄」是指「髲」。「髲鬄」也寫作「髢」。《毛詩》說:「不屑,髢也」,《箋》解釋說:「髢就是髲。」《儀禮》說:「主婦戴上錫」,注釋說:「戴上錫,應該讀作髲鬄」,古代有時剃掉地位低賤的人、受刑的人的頭髮,用來裝飾婦女的髮髻,因此叫做「髲鬄」。李當之說:「這是童男的頭髮。」根據漢朝人的說法,「髮髲」應該是剃掉犯人或童男的頭髮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不忍心取用活人的頭髮,所以用剃掉的剩餘頭髮。有些醫家甚至使用天靈蓋和枯骨,結果都不能治病。這是古人沒有用過的。

以上,說的是同一種東西,以前都一樣。

5. 龍骨

味甘,平。主心腹鬼注,精物老魁,咳逆,泄利膿血,女子漏下癥瘕堅結,小兒熱氣驚癇。齒:主小兒、大人驚癇瘨疾狂走,心下結氣,不能喘息,諸痙,殺精物。久服,輕身、通神明、延年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龍骨,生晉地山谷陰大水所過處,是龍死骨也。青白者,善。十二月採,或無時。龍骨,畏乾漆、蜀椒、理石。龍齒,神農、李氏:大寒,治驚癇,久服,輕身(《御覽》、《大觀本》節文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晉地及太山、岩水岸上穴中死龍處,採無時。
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龍骨,生河東。

白話文:

龍骨,味道甘甜,藥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心腹的鬼注病(一種精神疾病),精怪作祟,老妖怪引起的疾病,以及咳嗽氣逆、腹瀉膿血、婦女漏下不止、腹部腫塊堅硬,還有小兒因熱引起的驚風癲癇。龍的牙齒:主要治療小兒、大人驚風癲癇、狂躁奔走、胸悶氣結、呼吸困難、各種抽搐痙攣,還可以殺滅精怪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健、精神清明、延年益壽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龍骨,生長在晉地山谷陰暗潮濕有水流過的地方,是龍死後的骨頭。青白色的比較好。在十二月採收,有時不受時間限制。龍骨,害怕乾漆、蜀椒、理石。龍牙,神農、李氏認為:藥性大寒,治療驚風癲癇,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健(以上是《御覽》、《大觀本》的節錄)。

《名醫》說:龍骨,生長在晉地以及太山、岩石水岸邊洞穴裡龍死的地方,採收不受時間限制。
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龍骨,生長在河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