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11)

1. 烏賊魚骨

味鹹,微溫。主女子漏下赤白經汁,血閉,陰蝕腫痛,寒熱症瘕,無子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東海。取無時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,微微帶有溫性。主要用於治療女性陰道出血,包括赤白帶下,血液阻塞,陰部潰瘍腫痛,以及寒熱症狀和腹部腫塊,還可以幫助不孕症。這種藥材生長在池塘和湖澤中。

《名醫》提到,這種藥材生長在東海地區,隨時可以採集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鰂,烏鰂,魚名,或作鯽。《左思賦》有烏賊。劉逵注云:烏賊魚,腹中有墨。陶弘景雲:此是𪇰烏所化作,今其口腳具存,猶相似爾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鰂是一種烏色的魚,又叫烏鰂,有時也寫作鯽。《左思賦》中提到烏賊。劉逵註解說烏賊是一種魚,肚子裡有墨汁。陶弘景說:這種魚是烏鴉變成,現在它的嘴和腳還存在,依然很像。

2. 白殭蠶

味鹹。主小兒驚癇夜啼,去三蟲,減黑皯,令人面色好,男子陰瘍病。生平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潁川。四月取自死者。

白話文:

味道鹹。主要治療小兒驚嚇、夜啼,驅除三蟲(寄生蟲),減輕臉上的黑斑,使面色紅潤,治療男子的陰部瘡瘍。生長在沼澤地帶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於潁川地區。四月從死去的生物身上採集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蠶任絲也。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云:蠶,食而不飲,二十二日而化。《博物志》云:蠶三化,先孕而後交。不交者,亦生子,子後為蜸,皆無眉目,易傷,收採亦薄。《玉篇》作殭蠶,正當為僵,舊作殭,非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的記載,蠶吐絲是用來養活幼蟲的。

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記載,蠶吃東西但不喝水,經過22天就會化成蛹。

《博物志》記載,蠶會經歷三次蛻皮,先懷孕後交配。不交配的蠶也可以生下小蠶,這些小蠶後來會變成沒有眼睛和嘴巴的「蜸」,容易受傷,採收後收成較差。

《玉篇》中記載蠶的一種叫「殭蠶」,正確的寫法應該是「僵」,古書中寫作「殭」是錯誤的。

3. 鮀魚甲

味辛,微溫,主心腹癥瘕、伏堅、積聚、寒熱,女子崩中,下血五色,小腹陰中相引痛,創疥死肌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南海。取無時。

白話文:

此藥味辛,性微溫。主要用於治療心腹中的癥瘕、腹中的堅硬腫塊、積聚的宿疾,以及寒熱症狀、女性崩漏、下血五色、小腹隱隱作痛,以及創傷、疥瘡和死肌等症狀。

生長於池澤地帶。

《名醫》一書中記載:生長於南海。採集不受時間限制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鱔,魚石,皮可為鼓。鼉蜥,水蟲似蜥,易長大。陶弘景雲:蛇,即鼉甲也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中記載:「鱔魚,是一種魚,它的皮可以製成鼓。鼉蜥,是一種水生的昆蟲,類似蜥蜴,容易長大。」陶弘景認為:「蛇就是鼉蜥的甲殼。」

4. 樗雞

味苦,平,主心腹邪氣,陰痿,益精強志,生子,好色、補中、輕身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河內樗樹上。七月採,曝乾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味道苦,性質平和。主要用於治療心腹中的邪氣、陰痿,能夠補充精氣,增強意志力,還能幫助生育,讓皮膚紅潤,補充中氣,並能使身體輕盈。這種藥材生長在山谷和河川附近。

《名醫》記載,這種藥材生長在河南的樗樹上。最佳採摘時機是七月,採摘後需要曝曬乾燥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樗鳩,樗雞也。《爾雅》云:螒,天雞。李巡云:一名酸雞。郭璞云:小蟲,黑身赤頭,一名莎雞,又曰樗雞。《毛詩》云:六月莎雞振羽。陸璣云:莎雞,如蝗而斑色,毛翅數重,某翅正赤,或謂之天雞。六月中,飛而振羽,索索作聲。幽州人謂之蒲錯,是也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廣雅》記載,樗鳩就是樗雞。《爾雅》說,螒是一種天雞。李巡說,它又叫酸雞。郭璞說,是一種小蟲子,身體是黑色的頭部是紅色的,又叫莎雞,也叫樗雞。《詩經》裡寫道:「六月裡莎雞振動翅膀。」陸璣說,莎雞像蝗蟲,身上有斑點,翅膀有幾層,其中一片是鮮紅色的,有人把它叫做天雞。在六月中旬,它們會飛起來振動翅膀,發出索索的聲響。幽州人把它們叫做蒲錯,這指的就是它們。

5. 蛞蝓

味鹹,寒。主賊風喎僻,軼筋及脫肛,驚癇攣縮。一名陵蠡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土喎,一名附喎。生大山及陰地沙石垣下。八月取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材味道鹹,性質偏寒,主要用於治療賊風引起的肌肉抽搐、面部歪斜、脫肛,還可以緩解驚癇和肌肉痙攣。這種藥材又名陵蠡,生長在池塘和湖澤附近。

《名醫》記載,這種藥材也叫土喎或附喎,生長在大山和陰涼的沙石垣下,最佳採摘時機是八月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蝓,虎蝓也。蠃,一名虎蝓。《廣雅》云:蠡蠃,蝸牛,螔蝓也。《中山經》云:青要之山,是多僕累。郭璞云:僕累,蝸牛也。《周禮》鱉人,祭祀供蠃。鄭云:蠃,螔蝓。《爾雅》云:蚹蠃,螔蝓。郭璞云:即蝸牛也。《名醫》曰:別出蝸牛條,非。舊作蛞,《說文》云所無。據《玉篇》云:蛞,蛞東,知即活東異文,然則當為活。

白話文:

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「蝓」是虎蝓,又名蠃。《廣雅》記載:「蠡蠃」就是蝸牛,也叫螔蝓。《中山經》記載:「青要山有許多僕累。」郭璞解釋說:「僕累」就是蝸牛。《周禮》中記載「鱉人」在祭祀時供奉蠃。鄭玄解釋說:「蠃」就是螔蝓。《爾雅》記載:「蚹蠃」就是螔蝓。郭璞解釋說:「這指的就是蝸牛。」《名醫別錄》中單獨列出了「蝸牛」一項,這是錯誤的。舊的文本中將「蛞」寫作「蛞東」,根據《玉篇》的記載:「蛞」就是「蛞東」,應該和「知」是異體字,因此「蛞」應該是「活」。

6. 石龍子

味鹹,寒。主五癃邪結氣,破石淋,下血,利小便水道。一名蜥易,生川穀。

白話文:

有鹹味,性寒。能治療五種水氣邪氣凝聚、產生結石、血尿,且利於小便排放。又名蜥易,生長於山野間。

《吳普》曰:石龍子,一名守宮,一名石蜴,一名石龍子(《御覽》)。《名醫》曰:一名山龍子,一名守宮,一名石蜴。生平陽及荊山石間。五月取,著石上,令乾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》記載:石龍子,別名守宮、石蜴、石龍子(《御覽》)。《名醫》記載:別名山龍子、守宮、石蜴。這種動物生活在陽和平原和荊山之間的石頭縫隙中。每年五月捕捉,放在石頭上曬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蜥,蟲之蜥蜴也。易,蜥易,蝘蜓,守宮也,象形。蝘,在壁,曰蝘蜓;在草,曰蜥易,或作蝘蚖、榮蚖蛇:醫以注鳴者。《廣雅》云:蛤解,𧓻𮔠,蚵蛖,蜥蜴也。《爾雅》云:蠑螈,蜥蜴;蜥蜴,蝘蜓;蜓蝘,守宮也。《毛詩》云:胡為虺蜴。《傳》云:蜴,螈也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中提到:「蜥蜴」是一種爬蟲類動物。在《易經》中,「蜥蜴」和「蝘蜓」同義,是一種壁虎,形狀像象形文字。

  • 「蝘」:生活在牆壁上的叫做「蝘蜓」;
  • 「蜥易」:生活在草叢中的叫做「蜥蜴」,有時候也寫作「蝘蚖」或「榮蚖蛇」;
  • 「醫」:一種用於治療聽力障礙的藥,是用「蝘蜓」的唾液製成的。

《廣雅》中記載:「蛤解」、「𧓻𮔠」和「蚵蛖」都是蜥蜴。

《爾雅》中記載:「蠑螈」和「蜥蜴」同義;「蜥蜴」和「蝘蜓」同義;「蝘蜓」和「守宮」同義。

《詩經》中有一句:「胡為虺蜴?」。根據《詩經》傳文,這裡的「蜴」是指「螈」。

陸璣云:虺蜴,一名蠑螈,蜴也,或謂之蛇醫,如蜥蜴,青綠色,大如指,形狀可惡。《方言》云:守宮,秦晉、西夏謂之守宮,或謂之𧓻𮔠,或謂之蜥易,其在澤中者,謂之易蜴;南楚謂之蛇醫,或謂之蠑螈;東齊、海岱謂之螔䗔;北燕謂之祝蜓;桂林之中,守宮大者而能鳴,謂之蛤蚧。

白話文:

陸璣說:虺蜴,又叫蠑螈,是一種守宮,有人稱它為蛇醫。外形像蜥蜴,青綠色,大拇指大小,長得很令人厭惡。《方言》中說:在秦晉、西夏,守宮被稱為守宮;有人稱它為𧓻𮔠,或蜥易;在沼澤中生活的,叫易蜴;在南楚,守宮被稱為蛇醫或蠑螈;在東齊、海岱,守宮被稱為螔䗔;在北燕,守宮被稱為祝蜓;在桂林,守宮體型較大,會鳴叫,被稱為蛤蚧。

7. 木虻

味苦,平。主目赤痛,眥傷淚出,瘀血血閉,寒熱酸𢠹,無子。一名魂常。生川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五月取。

白話文:

藥味苦,性平。主治眼睛紅腫疼痛,眼角受傷流淚,瘀血閉阻,寒熱痠痛,沒有子嗣。又名魂常。生長在水邊的草澤地帶。

《名醫》記載:

生長在漢中。在五月採集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虻,齧人飛蟲。《廣雅》云:䘌螚,虻也,此省文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云:水蠆,為𧐟芒。高誘云:青蛉也。又《說文訓》云:虻,散積血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,虻是一種會咬人的飛蟲。《廣雅》中提到,䘌螚與虻相同,這是簡略寫法。《淮南子·齊俗訓》中說,水蠆會變成𧐟芒。高誘注釋說,𧐟芒就是青蛉(一種蜻蜓)。另外,《說文訓》中提到,虻是可以吸散血塊的。

8. 蜚虻

味苦,微寒。主逐瘀血,破下血積、堅痞癥瘕、寒熱,通利血脈及九竅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江夏。五月取。腹有血者,良。

白話文:

這味藥材味道苦,性微寒。主要功效是活血化瘀,破除體內血塊、堅硬的腫塊、寒熱錯雜等症狀,暢通血脈和九竅。

產地:

江夏(今湖北省武漢市一帶)。

採集時間:

五月。

其他記載:

《名醫》中記載:江夏出產的這種藥材特別好,可以治療腹中有血的症狀。

9. 蜚廉

味鹹,寒。主血瘀(《御覽》引云:逐下血)、症堅、寒熱,破積聚,喉咽痹,內寒,無子。生川澤。

《吳普》曰:蜚廉蟲,神農、黃帝云:治婦人寒熱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晉陽及人家屋間。立秋採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物味道偏鹹,性質寒冷。主要用於治療血瘀(據《御覽》引述,能夠逐出體內的血瘀)、婦科病(如癥堅)、寒熱交替的癥狀、破除體內的積聚(如腫瘤、結節等)、喉嚨和咽喉的阻塞(如喉嚨痛、咽喉腫痛等)、內部寒冷(如體內寒氣過重),以及幫助婦女解決不孕問題。這種藥物通常生長在水流和沼澤的地方。

根據《吳普》一書記載,關於飛廉蟲,神農和黃帝都提到它可以治療婦人的寒熱病癥(這與上文提到的寒熱治療作用相呼應)。 而《名醫》一書則記載,飛廉蟲通常生長在晉陽地區以及人們居住的房屋之間。建議在立秋時節進行採摘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蜰,盧,蜰也。蜚,臭蟲,負蠜也。蠜,⿰巾盡蠜也。《廣雅》云:飛蟅,飛蠊也。《爾雅》云:蜚,𧓻蜰。郭璞云:即負盤臭蟲。《唐本》注云:漢中人食之下氣,名曰石薑,一名盧蜰,一名負盤,占作蠊。據邢⿱日内疏引此作廉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說:蜰(盧)是一種昆蟲。蜚就是臭蟲,背著蠜蟲。蠜是一種小蟲。

《廣雅》說:飛蟅就是蜚蠊。

《爾雅》說:蜚就是𧓻蜰。郭璞說:就是負盤的臭蟲。

《唐本》注釋說:漢中人吃它的氣味,稱為石薑,又稱盧蜰、負盤,記錄為蠊。根據邢昺的疏通,這個字作「廉」。

10. 䗪蟲

味鹹,寒。主心腹寒熱洗洗,血積癥瘕,破堅,下血閉,生子大良。一名土鱉。生川澤。

《吳普》曰:䗪蟲,一名土鱉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土鱉。生河東及沙中、人家牆壁下、土中濕處。十月,曝乾。

白話文:

此藥味鹹,性寒。主治心腹寒熱脹悶,寒凝血瘀引起的癥瘕積塊,破癥積堅硬,疏通血閉,催生子女效用極佳。別名:土鱉。生長於水邊或澤地。

《吳普》中記載:䗪蟲,又名土鱉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中記載:又名土鱉。生長於河東地區、沙地中、人家牆壁下和潮濕的土中。在十月採收,曬乾備用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蟅蟲,屬蠜,目蠜也。《廣雅》云:負蠜,蟅也。《爾雅》云:草蟲,負蠜。郭璞云:常羊也。《毛詩》云:喓喓草蟲。《傳》云:草蟲,常羊也。陸璣云:小大長短如蝗也。奇音,青色,好在茅草中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的記載:蟅蟲屬於蠜蟲,外形類似蠜蟲。而《廣雅》則說:負蠜,就是蟅蟲。《爾雅》中提到:草蟲,即負蠜。郭璞解釋說:這就是常羊。《詩經》中記載:喓喓叫的草蟲。《詩經》傳中說:草蟲,就是常羊。陸璣也說:常羊外形像蝗蟲,大小長短與蝗蟲相似。它發出奇特的聲音,身體呈青色,喜歡棲息在茅草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