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26)
卷一 (26)
1. 榆皮
味甘,平。主大小便不通,利水道,除邪氣。久服,輕身、不飢。其實尤良。一名零榆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潁川,三月採皮,取白,曝乾;八月採實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榆,白枌榆也。《廣雅》云:柘榆,梗榆也。《爾雅》云:榆,白枌。郭璞云:枌榆,先生葉,卻著莢,皮色白。又樞荎,郭璞云:今云刺榆。《毛詩》云:東門之枌;《傳》云:枌,白榆也。又山有藲,《傳》云:樞,荎也。陸璣云:其針刺如柘,其葉如榆,渝為茹,美滑如白榆之類,有十種,葉皆相似,皮及木理異矣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平和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大小便不通暢,能疏通水道,排除體內的邪氣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不易感到飢餓。它的果實效果尤其好。又名零榆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潁川,三月採集樹皮,取用白色的部分,曬乾;八月採集果實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榆樹,是指白枌榆。《廣雅》說:柘榆,是梗榆。《爾雅》說:榆樹,就是白枌榆。郭璞說:枌榆,先長葉子,然後才長莢果,樹皮是白色的。又說樞荎,郭璞說:現在稱為刺榆。《毛詩》說:東門的枌樹;《毛詩傳》說:枌,就是白榆樹。又說山上有藲;《毛詩傳》說:樞,就是荎。陸璣說:它的針刺像柘樹,葉子像榆樹,渝叫做茹,味道美好滑潤像白榆之類的,有十種,葉子都很相似,但樹皮和木紋理卻不同。
2. 酸棗
味酸,平。主心腹寒熱,邪結氣聚,四肢痠疼,濕痹。久服,安五臟,輕身、延年。生川澤。
《名醫》曰:生河東,八月採實,陰乾,四十日成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樲,酸棗也。《爾雅》云:樲,酸棗。郭璞云:味小實酢。孟子云:養其樲棘。趙岐云:樲棘,小棘,所謂酸棗是也。
白話文:
味道酸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心腹部的寒熱症狀、邪氣鬱結導致的氣滯、四肢痠痛、濕痹等病症。長期服用,可以安定五臟,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生長在水澤地區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產於河東,八月採摘果實,陰乾,大約四十天就能乾燥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樲」就是酸棗。《爾雅》也說:「樲」是酸棗。郭璞解釋說:「味道微酸,果實小。」孟子說過「養其樲棘」。趙岐解釋說:「樲棘,是小型的棘刺,說的就是酸棗。」
3. 櫱木
味苦,寒。主五臟、腸胃中結熱,黃疸,腸痔,止泄利,女子漏下赤白,陰陽蝕創,一名檀桓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及永昌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檗,黃木也,櫱木也。《司馬相如賦》有櫱。張揖云:檗木,可染者,顏師古云:櫱,黃薜也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五臟、腸胃內的鬱熱,黃疸病,腸痔,能止瀉和利尿,對女性的赤白帶下、陰部潰爛也有療效。它又名檀桓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漢中和永昌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檗,是黃色的木頭,也叫櫱木。《司馬相如賦》中提到過櫱。張揖說:檗木,可以用來染色。顏師古說:櫱,就是黃薜。
4. 乾漆
味辛,溫,無毒。主絕傷,補中,續筋骨,填髓腦,安五臟,五緩六急,風寒濕痹。生漆,去長蟲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,夏至後採,干之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桼,木汁,可以䰍物。象形。桼如水滴而下,以漆為漆水字。《周禮》載師云:漆林之徵。鄭元云:故書漆林為桼林。杜子春云:當為漆林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溫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跌打損傷,可以補養脾胃,接續筋骨,填補骨髓和腦髓,安定五臟,治療五種虛緩和六種急迫的病症,以及風寒濕引起的痺痛。生漆能去除體內寄生蟲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生長在山谷地區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在漢中地區,在夏至後採集,曬乾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漆,是樹木的汁液,可以塗抹器物。字形像樹汁滴落的樣子,古人以漆為漆水,所以以「漆」字表示漆水。《周禮》記載:掌管山林賦稅的官員,負責徵收漆樹林的稅。鄭玄說:古籍中的「漆林」應為「桼林」。杜子春認為:應當寫作「漆林」。
5. 五加皮
孕辛,溫。主心腹疝氣,腹痛,益氣療躄,小兒不能行,疸創陰蝕。一名豺漆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豺節,生漢中及冤句。五月、十月採莖,十月採根,陰乾。
案:《大觀本草》引東華真人《煮石經》云:舜常登蒼梧山。曰:厥金玉之香草,朕用偃息正道,此乃五加皮。魯定公母單服五加酒,以致不死。
白話文:
五加皮,味道辛辣,藥性溫熱。主要治療心腹疝氣、腹痛,能補益氣力、治療腳軟無力的疾病,也能醫治小孩子無法行走、黃疸病、皮膚潰爛及陰部潰瘍。又名豺漆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豺節,生長在漢中及冤句等地。五月、十月採收莖部,十月採收根部,陰乾使用。
考證:《大觀本草》引用東華真人《煮石經》記載:舜帝曾登上蒼梧山,說:「這金玉之類的香草,我用它來修養生息,堅守正道,這就是五加皮。」魯定公的母親單獨服用五加酒,以至於能長生不死。
6. 蔓荊實
味苦,微寒。主筋骨間寒熱痹、拘攣,明目堅齒,利九竅,去白蟲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,小荊實亦等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河間、南陽、冤句,或平壽都鄉高岸上,及田野中。八月、九月採實,陰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牡荊,蔓荊也;《廣志》云:楚荊也。牡荊,蔓荊也。據牡、曼,聲相近,故《本經》於蔓荊,不載所出州土,以其見牡荊也。今或別為二條,非。
白話文:
蔓荊實,味道苦,性質稍微寒涼。主要治療筋骨間的寒熱痺痛、抽筋拘攣,能使眼睛明亮、牙齒堅固,疏通九竅,去除體內的寄生蟲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。小荊實的功效也和蔓荊實相同。它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蔓荊實生長在河間、南陽、冤句等地,或者平壽都鄉的高岸上,以及田野中。在八月、九月採摘果實,陰乾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牡荊就是蔓荊;《廣志》說:蔓荊也叫楚荊。牡荊就是蔓荊。根據「牡」、「蔓」發音相近的關係,《本經》沒有記載蔓荊的產地,是因為它認為蔓荊就是牡荊。現在有人把它們分為兩類,是不對的。
7. 辛夷
味辛,溫。主五臟身體寒風,頭腦痛,面皯。久服下氣、輕身、明目、增年、耐老。一名辛矧(《御覽》作引),一名侯桃,一名房木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九月採實,曝乾。
案:《漢書·楊雄賦》云:列新雉於林薄。師古云:新雉,即辛夷耳,為樹甚大,其木枝葉皆芳,一名新矧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:雜以流夷。注《漢書音義》曰:流夷,新夷也。陶弘景雲:小時氣辛香,即《離騷》所呼辛夷者。陳藏筆器云:初發如筆,北人呼為木筆,其花最早,南人呼為迎春。按:唐人名為玉蕊,又曰玉蘭。
白話文:
辛夷,味道辛辣,藥性溫熱。主要治療五臟因寒風引起的疾病,以及頭痛、臉上長斑。長期服用可以使氣往下行、身體輕盈、視力清晰、延年益壽、抵抗衰老。又名辛矧,也叫侯桃,還叫房木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九月採摘果實,曬乾。
考證:《漢書·楊雄賦》說:在樹林中排列著新生的野雞。顏師古註解說:新雉,就是辛夷,樹木非常高大,它的枝葉都散發芳香,也叫新矧。《史記·司馬相如傳》中說:夾雜著流夷。註解《漢書音義》說:流夷,就是新夷。陶弘景說:小時候氣味辛辣芳香,就是《離騷》中說的辛夷。陳藏器說:剛長出來的花像筆一樣,北方人叫它木筆,它的花開得最早,南方人叫它迎春花。根據考證:唐朝人稱它為玉蕊,又叫玉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