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(7)

1. 款冬花

味辛,溫。主咳逆上氣,善喘、喉痹,諸驚癇,寒熱邪氣。一名橐吾(《御覽》作石),一名顆東(《御覽》作顆冬),一名虎鬚,一名免奚。生山谷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治咳嗽、嘔吐、氣喘、喉嚨發炎,各種驚風癲癇,寒熱邪氣等病症。別名為橐吾(《御覽》作石),顆東(《御覽》作顆冬),虎鬚,免奚。藥物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曰:款冬,十二月花黃白(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氏冬,生常山及目常水傍。十一月採花,陰乾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》記載:款冬花在十二月開放,花色有黃色和白色。(出自《藝文類聚》)

《名醫》記載:款冬花又名氏冬,生長在常山和水邊。花在十一月採摘,陰乾保存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苦萃,款涷也。《爾雅》云:菟奚,顆涷。郭璞云:款冬也。紫赤花,生水中。《西京雜記》云:款冬,花於嚴冬。傳咸《款冬賦》序曰:仲冬之月,冰凌積雪,款冬獨敷花豔。

白話文:

《廣雅》中記載:苦萃,就是款涷。 《爾雅》中記載:菟奚,就是顆涷。郭璞說:顆涷就是款冬。款冬花色紫紅,生長在水中。 《西京雜記》中記載:款冬在嚴冬開花。鹹在《款冬賦》序中說:仲冬時節,冰凌雪積,唯有款冬花色嬌豔。

2. 牡丹

味苦辛,寒。主寒熱,中風、瘛瘲、痙,驚癇邪氣,除症堅,瘀血留舍腸胃,安五臟,療癰創。一名鹿韭,一名鼠姑。生山谷。

白話文:

它味道苦辛,性寒。主治寒熱、中風、瘛瘲、痙攣、驚癇邪氣,消除堅固的症狀,(治療)瘀血留存在腸胃,安撫五臟,治療癰瘡。又名鹿韭,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曰:牡丹,神農、岐伯:辛;李氏:小寒;雷公、桐君:苦,無毒;黃帝:苦,有毒。葉如蓬相植,根如柏黑,中有核。二月採,八月採,曬乾。人食之,輕身、益壽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巴郡及漢中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》說:牡丹,

  • 神農和岐伯認為它性辛。
  • 李氏認為它性平。
  • 雷公和桐君認為它性苦,無毒。
  • 黃帝認為它性苦,有毒。

牡丹的葉子像蓬草一樣叢生,根部像柏樹一樣漆黑,裡面有核仁。在二月和八月採集牡丹,曬乾後食用。食用它可以減輕體重,延年益壽(根據《御覽》記載)。

名醫說:生長在巴郡和漢中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白朮,牡丹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牡丹也漢中河內。赤色者,變善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廣雅》的記載,「白朮」其實就是牡丹。而在《範子計然》這部書中則提到,牡丹主要生長在漢中和河內這兩個地方。其中,赤色的牡丹被認為品質上乘。

3. 馬先蒿

味平。主寒熱鬼注,中風濕痹,女子帶下病,無子。一名馬尿蒿。生川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南陽。

白話文:

味道平和。主治寒熱邪氣引起的疾病,中風濕痹症,女子帶下病,不孕症。別名馬尿蒿。生長在平原和沼澤地帶。

《名醫》記載:產於南陽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蔚,牡蒿也。《廣雅》云:因塵,馬先也。《爾雅》云:蔚,牡菣。郭璞云:無子者。《毛詩》云:匪莪伊蔚。《傳》云:菣,牡菣也。陸璣云:三月始生;七月花,花似胡麻花而紫赤;八月為角,角似小豆,角銳而長。一名馬新蒿。案:新、先,聲相近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中記載:「蔚」是牡蒿。

《廣雅》中記載:「因塵」是馬先。

《爾雅》中記載:「蔚」是牡菣。郭璞解釋說:就是沒有種子的。

《詩經》中提到:「匪莪伊蔚。」「傳」中解釋:「菣」就是牡菣。陸璣說:牡菣在三月開始生長;七月開花,花像芝麻花一樣,呈紫紅色;到了八月會形成角狀的果實,果實像小豆子,角尖而長。牡菣的別名是馬新蒿。「新」和「先」的讀音相近。

4. 積雪草

味苦,寒。主大熱,惡創,癰疽,浸淫赤熛,皮膚赤,身熱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生荊州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治大熱症狀,惡瘡,癰疽,浸淫潰爛變紅,皮膚發紅,全身發熱。生長在川穀地區。

《名醫》記載:生長在荊州。

案:陶弘景雲:荊楚人以葉如錢,謂為地錢草。徐儀《藥圖》名連錢草。《本草圖經》云:咸、洛二京亦有,或名胡薄荷。

白話文:

記載:陶弘景說:荊楚地區的人因為它的葉子像銅錢,就把它叫做地錢草。徐儀的《藥圖》把它叫做連錢草。《本草圖經》上說:鹹陽和洛陽也有這種草,有的把它叫做胡薄荷。

5. 女菀

(《御覽》作苑),

味辛,溫。主風洗洗,霍亂泄利,腸鳴,上下無常處,驚癇,寒熱百疾,生川穀或山陽。

《吳普》曰:女菀,一名白菀,一名識女苑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菀,一名織女菀,一名茆。生漢中。正月、二月採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女腸,女菀也。

白話文:

(《御覽》中稱為苑),這種草的味道辛辣,性質溫和。主要用於治療風邪引起的身體不適、霍乱(即急性胃腸炎伴腹瀉)、泄利(腹瀉)、腸鳴(腹中飲食不化,腸胃內積聚水氣而發出的聲音)、這些症狀時而上行時而下移,沒有固定的位置,還能夠治療驚厥(因驚嚇而導致的神志不清)、癇病(即癫痫)、寒熱交作的各種疾病。它生長在川谷或山地的陽面。

《吳普》中記載:「女菀」,又被稱為「白菀」,還有一個名字叫做「識女苑」(《御覽》中稱為苑)。

《名醫》中記載:「女菀」還有一個名字叫做「白菀」,另一個名字是「織女菀」,還有一個簡稱叫做「茆」。它生長在漢中地區。通常在正月、二月採摘,然後在陰涼處晾乾。

根據《廣雅》的記載:「女腸」其實就是指「女菀」。

6. 王孫

味苦,平。主五臟邪氣,寒濕痹,四肢疼酸,膝冷痛。生川穀。

白話文:

藥性苦,涼。主要治療五臟邪氣、寒濕痺痛、四肢痠痛、膝蓋冷痛。生長於川穀之間。

《吳普》曰:黃孫,一名王孫,一名蔓延,一名公草,一名海孫。神農、雷公:苦,無毒;黃帝:甘,無毒。生西海山谷及汝南城郭垣下。蔓延,赤文,莖葉相當(《御覽》)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》記載:黃孫,又名王孫、蔓延、公草、海孫。神農和雷公說它味苦,無毒;黃帝說它味甘,無毒。生長在西海山谷以及汝南城的城牆下。蔓延,莖上有紅色條紋,莖葉長度相當(《太平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吳,名白功草,楚,名王孫;齊,名長孫。一名黃孫,一名黃昏,一名海孫,一名蔓延,生海西及汝南城郭下。

案:陶弘景雲:今方家皆呼王昏,又云壯蒙。

白話文:

《名醫》說:吳地稱白功草,楚地稱王孫;齊地稱長孫,又名黃孫、黃昏、海孫、蔓延,生長在海的西邊和汝南的城牆下。

現在開藥方的醫師普遍稱呼王昏,又有人稱呼壯蒙。

7. 蜀羊泉

味苦,微寒。主頭禿惡創,熱氣疥,瘙痂,癬蟲,療齲齒。生川穀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羊泉,一名飴。生蜀郡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桼姑,艾但鹿何,澤𤤄也。《唐本》注云:此草一名漆姑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微寒。主治禿頭、惡瘡、熱氣疥癬、瘙癢結痂、皮膚癬蟲、齲齒。生長於川穀地區。

《名醫》記載:

別名羊泉、飴,生長在蜀郡地區。

注釋:

  • 《廣雅》:桼姑是一種植物,與艾草和鹿茸相似,生長在沼澤地。
  • 《唐本》注:這種植物又名漆姑。

8. 爵床

味鹹,寒。主腰脊痛,不得著床,俯仰艱難,除熱,可作浴湯。生川穀及田野。

《吳普》曰:爵床,一名爵卿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

案:別本注云:今人名為香蘇。

白話文:

一種味道鹹、性寒的中草藥。治療腰脊疼痛,無法躺臥,俯仰困難,可以清熱,可用作洗澡藥湯。生長在川穀和田野。

《吳普》記載:爵牀也叫爵卿。

《名醫》記載:生長在漢中。

9. 假蘇

味辛,溫。主寒熱鼠瘻,瘰癧生創,破結聚氣,下瘀血,除濕痹。一名鼠蓂。生川澤(舊在菜部,今移)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治療寒熱瘡,淋巴結結核,外傷潰瘍,散結化瘀,化解淤血,去除濕痹。別名:鼠蓂。生長於水邊草地(以前歸類於菜部,現在移至草部)。

《吳普》曰:假蘇,一名鼠實,一名薑芥也(《御覽》),名荊芥,葉似落藜而細,蜀中生啖之(《蜀本》注)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》記載:假蘇,別名鼠實,又名薑芥(《御覽》)。它也叫荊芥,葉子像落藜但更加細長。蜀地的人喜歡生吃它(《蜀本》注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薑芥。生漢中。

案:陶弘景雲:即荊芥也,薑、荊,聲訛耳。先居草部中。令人食之,錄在菜部中也。

白話文:

《名醫》說:有一種藥名為薑芥。它生長在漢中。

註解:陶弘景說:薑芥就是荊芥,薑和荊只是讀音相近。原本屬於草部。讓人生食,所以記載在菜部中。

10. 翹根

味甘,寒,平(《御覽》作味苦,平)。主下熱氣,益陰精,令人而說好,明目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。生平澤(舊在《唐本》退中,今移)。

白話文:

它的味道甘甜,性質寒涼,不偏寒不偏熱(《御覽》中記載其味苦,性質平淡)。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熱降火氣,滋養陰精,讓人面容紅潤、說話流利,還能明目。長期服用,可以減輕體重、延緩衰老。另外,它還能潤澤皮膚(原先在《唐本》中記載為「退中」,現已移至此處)。

《吳普》曰:翹根,神農、雷公:甘,有毒。三月、八月採,以作蒸,飲酒病人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蒿高,二月、八月採。

案:陶弘景雲:方藥不復用,俗無識者。

上草,中品四十九種。舊四十六種。考菜部假蘇及《唐本》退中翹根,宜入此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》記載說:關於翹根,神農和雷公都認為它味道甘甜,但有毒。應該在三月和八月採摘,可以用來製作蒸食,也可以作為飲酒病人的治療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記載說:翹根生長在蒿高的地方,應該在二月和八月採摘。

根據陶弘景的記載,這種草在現在的方藥中已不再使用,世俗中也很少有人認識它。

上述這些草藥,屬於中品的有四十九種。原來是四十六種,經過考察,將菜部的假蘇和《唐本草》中的退中翹根列入其中,所以變成四十九種。

11. 桑根白皮

味甘,寒。主傷中、五勞六極、羸瘦,崩中脈絕,補虛益氣。葉:主除寒熱出汗。桑耳黑者:主女子漏下赤白汗,血病,癥瘕積聚,陰補,陰陽寒熱,無子。五木耳名糯,益氣、不飢、輕身、強志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桑耳,一名桑菌,一名木麥。生犍為。六月多雨時採,即曝乾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質偏寒。主要用於治療因體內受損、過度勞累或極度虛弱導致的身體瘦弱,以及女性因內分泌失調導致的子宮出血、脈象微弱等症狀。它還有補虛益氣的功效。此外,它的葉子主要用於治療寒熱症狀並促進出汗。

對於桑耳(桑樹上的木耳),特別是黑色的桑耳,主要對女性有益,能治療女性的月經不正常(漏下赤白汗)、血液疾病、腫瘤積聚、以及陰陽失調、無法生育等問題。桑耳又被稱爲桑菌或木麥,有五種不同的品種,被統稱爲糯。它們有益氣、抗餓、使人身體輕盈、增強意志力的功效。這種植物主要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》一書中提到,桑耳,又稱桑菌和木麥,主要生長在犍爲地區。通常在六月多雨的時候採摘,然後曬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桑,蠶所食葉。木䓴,木耳也。蕈,桑䓴。《爾雅》云:桑瓣有葚梔。舍人云:桑樹,一半有葚,半無葚,名梔也。郭璞云:瓣,半也。又女桑,桋桑,郭璞云:今俗呼桑樹,小而條長者,為女桑樹。又檿山桑,郭璞云:似桑材中作弓及草轅。又桑柳槐條,郭璞云:阿那垂條。

白話文:

關於桑樹: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桑,是蠶吃的葉子。木䓴,就是木耳。蕈,就是桑木耳。《爾雅》中說:桑樹的一半長著有果實,一半沒有果實,這種桑樹叫做梔。舍人說:桑樹,一半有果實,一半沒有果實,叫做梔。郭璞說:瓣,就是半。另外還有女桑,桋桑,郭璞說:現在民間俗稱桑樹中樹形矮小,枝條較長的為女桑樹。還有檿山桑,郭璞說:它的樹質像桑木,可以做弓和草車輪的轅木。還有桑柳槐條,郭璞說:就是下垂的枝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