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4)

1. 淮木

味苦,平。主久咳上氣,腸中虛羸,女子陰蝕、漏下赤白沃。一名百歲城中木。生山谷(舊在《唐本草》中,無毒,今增)。

《吳普》曰:淮木,神農、雷公:無毒,生晉平陽河東平澤。治久咳上氣,傷中羸虛,補中益氣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炭木,生太山,採無時。

案:李當之云:是樟樹上寄生樹,大銜枝在肌肉,今人皆以胡桃皮當之,非也;桐君云:生上洛,是木皮,狀如厚朴,色似桂白,其理一縱一橫,今市人皆削乃以厚朴,而無正縱橫理,不知此復是何物,莫測真假,何者為是也。

上草,上品七十三種,舊七十二種,考門芝當一升,升麻當白字;米穀部誤入青襄;《唐本草》六種,姑活、屈草、淮木,皆當入此。

白話文:

淮木,味道苦,性平。主要治療久咳氣喘、腸胃虛弱、婦女陰部潰爛、赤白帶下等病症。又名百歲城中木。生長在山谷中(以前記載於《唐本草》中,認為無毒,現在補充說明)。

《吳普》說:淮木,神農、雷公都認為它無毒,生長在晉平陽、河東平澤一帶。能治療久咳氣喘、身體損傷導致的虛弱,有補中益氣的功效。(引自《御覽》)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炭木,生長在泰山,採集沒有固定的時間。

考證:李當之說:淮木是樟樹上寄生的植物,樹枝長入樟樹的皮肉中,現在人們都用胡桃皮來替代,這是錯誤的;桐君說:淮木生長在上洛,是樹皮,形狀像厚朴,顏色像桂皮一樣白,紋理是縱橫交錯的。現在市面上的人都削薄它來冒充厚朴,但沒有真正的縱橫紋理,不知道這究竟是什麼東西,難以分辨真假,到底哪個才是真正的淮木呢?

以上是草部上品,共有七十三種,以前是七十二種,考門芝應該歸入一升,升麻應該歸入白字;米穀部的青襄被錯誤地歸入草部;《唐本草》中的六種藥材,姑活、屈草、淮木,都應該歸入草部。

2. 牡桂

味辛,溫,主上氣咳逆,結氣,喉痹吐吸。利關節,補中益氣。久服通神、輕身、不老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南海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桂,江南木,百藥之長,梫桂也。《南山經》云:招搖之山多桂;郭璞云:桂,葉似枇杷,長二尺余,廣數寸,味辛,白花,叢生山峰,冬夏常青,間無雜木。《爾雅》云:梫,木桂。郭璞云:今人呼桂皮厚者,為木桂,及單名桂者,是也。一名肉桂,一名桂枝,一名桂心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,主要治療氣向上衝逆引起的咳嗽、氣結、喉嚨腫痛、呼吸困難。能使關節靈活,補養脾胃之氣。長期服用可以使人精神清爽、身體輕健、延緩衰老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南海一帶。

根據考證,《說文解字》說:桂,是江南的樹木,是各種藥材之首,指的是梫桂。《南山經》說:招搖山上有很多桂樹;郭璞說:桂樹的葉子像枇杷葉,長約二尺多,寬幾寸,味道辛辣,開白花,成叢生長在山峰上,冬夏常綠,周圍沒有其他雜木。《爾雅》說:梫,就是木桂。郭璞說:現在人們稱桂皮厚的為木桂,以及單稱桂的,都是指這種。它又名肉桂,又名桂枝,又名桂心。

3. 菌桂

味辛,溫。主百病,養精神,和顏色,為諸藥先聘通使。久服,輕身、不老,面生光華,媚好常如童子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交址桂林岩崖間,無骨,正圓如竹,立秋採。

案:《楚詞》云:雜申椒與菌桂兮;王逸云:茮、桂,皆香木。《列仙傳》云:范蠡好服桂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治療各種疾病,能滋養精神,使氣色紅潤,是各種藥物中首先要使用的引導藥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,使面容光澤亮麗,容貌美好如同孩童一般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交趾(今越南北部)桂林的岩崖間,沒有骨頭,外形圓整像竹子,在立秋時採收。

考證:《楚辭》中說:摻雜著申椒和菌桂;王逸解釋說:茮和桂都是香木。《列仙傳》中說:范蠡喜歡服用桂。

4. 松脂

味苦,溫。主疽,惡創,頭瘍,白禿,疥瘙風氣。五臟,除熱。久服,輕身、不老、延年。一名松膏,一名松肪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太山。六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松木也,或作窠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松脂,出隴西,松膠者,善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溫。主要治療癰疽、惡性瘡瘍、頭部潰瘍、白禿、疥瘡搔癢等皮膚病,以及風邪引起的疾病。能調理五臟,清除體內熱邪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,延長壽命。又名松膏,也叫松肪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產於泰山,在農曆六月採集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松是一種樹木,也寫作「窠」字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松脂產於隴西,其中松膠品質最好。

5. 槐實

味苦,寒。主五內邪氣熱,止涎唾,補絕傷,五痔,火創,婦人乳瘕,子藏急痛。生平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河南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槐木也;《爾雅》云:櫰,槐,大葉而黑。郭璞云:槐樹葉大色黑者,名為櫰。又守宮槐葉,晝聶宵炕。郭璞云:槐葉,晝日聶合,而夜炕布者,名為守宮槐。

白話文:

槐實,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體內五臟的邪氣熱症,能止住口水過多,修復斷裂的傷口,治療五痔,火傷,婦女的乳房腫塊,以及子宮急痛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河南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槐是木本植物;《爾雅》說:櫰,就是槐,葉子大而且顏色黑。郭璞說:槐樹葉子大且顏色黑的,就稱為櫰。還有一種守宮槐,葉子白天會合攏,晚上會舒展開。郭璞說:槐葉白天合攏,晚上舒展開的,就稱為守宮槐。

6. 枸杞

味苦,寒。主五內邪氣,熱中消渴,周痹。久服,堅筋骨、輕身、不老(《御覽》作耐老)。一名杞根,一名地骨,一名枸杞,一名地輔。生平澤。

《吳普》曰:枸杞,一名枸己,一名羊乳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羊乳,一名卻暑,一名仙人杖,一名西王母杖。生常山及諸邱陵阪岸。冬採根,春、夏採葉,秋採莖、實,陰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繼,枸杞也。杞,枸杞也。《廣雅》云:地筋,枸杞也。《爾雅》云:杞,枸檵。郭璞云:今枸杞也。《毛詩》云:集子苞杞。《傳》云:杞,枸檵也。陸璣云:苦杞秋熟,正赤,服之,輕身、益氣。《列仙傳》云:陸通食橐盧木實;《抱朴子·仙藥篇》云:象紫,一名托盧是也,或名仙人杖,或云西王母杖,或名天門精,或名卻老,或名地骨,或名枸杞也。

白話文:

枸杞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體內五臟的邪氣、體內有熱引起的消渴症(糖尿病)、以及全身關節疼痛麻木的疾病。長期服用可以強健筋骨,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(《御覽》記載為耐老)。它還有別名,像是杞根、地骨、枸杞、地輔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。

《吳普》說:枸杞,又叫枸己、羊乳(《御覽》也有記載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叫羊乳、卻暑、仙人杖、西王母杖。生長在常山及各處丘陵山坡邊。冬天採挖它的根,春夏採摘它的葉子,秋天採收它的莖和果實,然後陰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繼」就是枸杞的意思,「杞」也是枸杞的意思。《廣雅》說:「地筋」就是枸杞。《爾雅》說:「杞」就是枸檵。郭璞說:「現在所說的枸杞就是枸檵。」《毛詩》說:「聚集在灌木叢中的枸杞子。」《傳》解釋說:「杞」就是枸檵。陸璣說:「苦枸杞秋天成熟,呈現紅色,服用後,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增強體力。」《列仙傳》記載:陸通吃了橐盧木的果實;《抱朴子·仙藥篇》說:橐盧果實像紫色,也叫托盧,或是仙人杖,或是西王母杖,或是天門精,或是卻老,或是地骨,或是枸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