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6)
卷二 (6)
1. 藁本
味辛,溫。主婦人疝瘕,陰中寒、腫痛,腹中急,除風頭痛,長肌膚,悅顏色。一名鬼卿,一名地新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微莖,生崇山,正月、二月採根,曝乾,三十日成。
案:《廣雅》云:山芷,蔚香,藁本也。《管子·地員篇》云:五臭疇生藁本。《荀子·大略篇》云:蘭芷藁本,漸於蜜醴,一佩易之。樊光注《爾雅》云:藁本,一名蘼蕪,根名靳芷。舊作藁,非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治療婦女的疝氣、陰部寒冷、腫痛,以及腹部絞痛,還能消除風邪引起的頭痛,促進肌肉生長,使容貌美好。它又名鬼卿,又名地新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微莖,生長在高山中,在正月、二月採收根部,曬乾,約三十天才能完成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山芷、蔚香,都是指藁本。《管子·地員篇》說:五種氣味濃烈的植物中包含藁本。《荀子·大略篇》說:蘭草、白芷、藁本等香草,如果用蜜酒浸泡,穿戴在身上就會很快變味。樊光的《爾雅注》說:藁本,又名蘼蕪,根部則稱為靳芷。以前寫作「藁」是錯誤的。
2. 石葦
味苦,平。主勞熱邪氣,五癃閉不通,利小便水道。一名石䩾。生山谷石上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石皮,生華陰山谷。不聞水及人聲者,良。二月採葉,陰乾。
白話文:
石葦,味道苦澀,藥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因勞累引起的發熱、邪氣,以及五種癃閉(小便不暢)的症狀,能通利小便,疏通水道。它又名石䩾。生長在山谷的石頭上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石皮,生長在華陰山谷。在聽不到水聲和人聲的地方採摘的,品質最好。通常在二月採摘葉子,陰乾後使用。
3. 萆薢
味苦,平。主腰背痛,強骨節,風寒濕、周痹,惡創不瘳,熱氣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赤節。生真定。八月採根,曝乾。
案:《博物志》云:菝葜,與萆薢相亂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腰背疼痛,能強壯筋骨關節,對於風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、難以癒合的惡瘡,以及體內鬱積的熱氣都有療效。這種藥材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萆薢又名赤節,產於真定。在農曆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備用。
按:《博物志》記載:菝葜這種植物,經常和萆薢混淆。
4. 白薇
味苦,平。主暴中風,身熱肢滿,忽忽不知人,狂惑,邪氣,寒熱酸痋,溫瘧洗洗,發作有時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幕,一名薇草,一名春草,一名骨美。生平原。三月三日採根,陰乾。
白話文:
白薇,味道苦,性平。主要治療突然中風、身體發熱肢體脹滿、意識不清、胡言亂語、邪氣侵擾、寒熱交替、身體痠痛、間歇性發冷的瘧疾。這種藥材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它又名白幕、薇草、春草、骨美。生長在平原。在農曆三月三日採收根部,陰乾後使用。
5. 水萍
味辛,寒。主暴熱身癢(《藝文類聚》《初學記》癢,此是),下水氣,勝酒,長鬚發(《藝文類聚》作烏髮),消渴。久服,輕身。一名水華(《藝文類聚》引云:一名水廉)。生池澤。
《吳普》曰:水萍,一名水廉。生澤水上。葉員小,一莖一葉,根入水。五月花白,三月採,曬乾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始水白,一名水蘇。生雷澤。三月採,曝乾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蘋,蓱也,無根,浮水而生者。萍,蘋也。䤵,大萍也。《廣雅》云:鶵,萍也。《夏小正》云:七月湟潦生苹。《爾雅》云:萍,蓱。郭璞云:水中浮萍,江東謂之鶵。又其大者,蘋。《毛詩》云:於以採蘋。《傳》云:蘋,大萍也。《範子計然》曰:水萍,出三輔。色青者,善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云:萍樹根於水。高誘云:萍,大蘋也。
白話文:
水萍,味道辛辣,性質寒涼。主要能治療突然發熱引起的身體搔癢(這裡的「癢」指的就是搔癢),可以排除體內水濕之氣,能解酒,還能使鬍鬚和頭髮生長茂盛(有的文獻說是使頭髮烏黑)。也能治療消渴症(糖尿病),長期服用能使身體輕盈。又名水華(有的文獻說是水廉)。生長在池塘和沼澤裡。
《吳普》說:水萍,又名水廉。生長在水面上。葉子圓小,一莖一葉,根伸入水中。五月開白花,三月採摘,曬乾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另一種水萍,剛長出來的時候是白色的,又名水蘇。生長在雷澤。三月採摘,曬乾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蘋,就是蓱,沒有根,浮在水面上生長。萍,也是蘋。䤵,是大萍。《廣雅》說:鶵,就是萍。《夏小正》說:七月積水處會長出萍。《爾雅》說:萍,就是蓱。郭璞說:水中浮萍,江東地區稱之為鶵。其中較大的,稱為蘋。《毛詩》說:用什麼來採摘蘋呢?《傳》解釋說:蘋,就是大萍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水萍,產自三輔地區。顏色青綠的,品質較好。《淮南子·原道訓》說:萍的根長在水中。高誘解釋說:萍,就是大蘋。
6. 王瓜
味苦,寒。主消渴內痹瘀血,月閉,寒熱,痠疼,益氣,俞聾。一名土瓜。生平澤。
《名醫》曰:生魯地田野及人家坦牆間。三月採根,陰乾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萯,王萯也。《廣雅》云:葵茹、瓜𤬏,王瓜也。《夏小正》云:四月王萯秀。《爾雅》云:鉤萯菇。
郭璞云:鉤,𤬏也,一名王瓜,實如瓝瓜,正赤,味苦。《月令》:王瓜生。鄭元云:《月令》云王萯生。孔穎達云:疑王萯,則王瓜也。《管子·地員篇》剽土之次曰五沙,其種大萯細萯,白莖青秀以蔓。《本草圖經》云:大萯,即王萯也。芴,亦謂之土瓜,自別是一物。
白話文:
王瓜,味道苦,屬性寒涼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糖尿病(消渴)、身體內部的麻木痹痛、瘀血、月經閉止、忽冷忽熱、痠痛,還能補益氣力,治療耳聾。它還有一個別名叫土瓜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王瓜生長在魯地(今山東一帶)的田野和住家平坦的牆壁邊。在三月採收根部,陰乾備用。
考究: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說:萯,就是王萯。《廣雅》說:葵茹、瓜𤬏,指的都是王瓜。《夏小正》說:四月王萯開花。《爾雅》說:鉤萯又叫菇。
郭璞說:鉤,就是𤬏,又叫王瓜,果實像小型甜瓜,是鮮紅色,味道苦。《禮記·月令》記載:王瓜開始生長。鄭玄認為:《月令》所說的王萯生長,指的就是王瓜。孔穎達認為:推測王萯,就是王瓜。《管子·地員篇》中說,開墾土地的順序,第五等是沙地,適合種植大萯和細萯,它們莖是白色的,枝葉是青綠色且蔓生的。《本草圖經》說:大萯,就是王萯。芴,也叫土瓜,但它和王瓜是不同的植物。
7. 地榆
味苦,微寒。主婦人乳痓痛,七傷、帶下病,止痛,除惡肉,止汗,療金創(《御覽》上云:主消酒。又云:明目。《大觀本草》消酒作黑字,而無明目)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桐柏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菗蒢,地榆也。陶弘景雲:葉似榆而長,初生布地,而花、子紫黑色,如豉,故名玉豉。
白話文:
味苦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婦女乳房脹痛、跌打損傷、婦女帶下病,能止痛、去除壞死的組織、止汗,治療外傷(《太平御覽》中記載:主要能解酒。又說:能明目。《大觀本草》將解酒寫成解黑毒,而沒有提到明目)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於桐柏山及冤句。在二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菗蒢,就是地榆。陶弘景說:它的葉子像榆樹葉但比較長,剛長出來的時候平鋪在地面上,花和果實是紫黑色的,像豆豉,所以又叫做玉豉。
8. 海藻
味苦,寒。主癭瘤氣,頸下核,破散結氣、癰腫、癥瘕、堅氣,腹中上下鳴,下十二水腫,一名落首。生池澤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藫。生東海。七月七日採,曝乾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藫,水草也,或作藻。《廣雅》云:海蘿,海藻也。《爾雅》云:薅,海藻也。郭璞云:藥草也。一名海蘿,如亂髮,生海中。《本草》云:又藫,石衣。郭璞云:水苔也,一名石發,江東食之,或曰藫。葉似䪥而大,生水底也,亦可食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癭瘤氣(甲狀腺腫大)、頸部淋巴結腫大,能破除散結氣、癰腫、癥瘕(腹部腫塊)、堅硬的腫塊,以及腹部上下腸鳴,也能消退十二種水腫,又名落首。生長在池塘沼澤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藫。生長在東海。在農曆七月七日採集,曬乾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藫,是水草,有的寫作藻。《廣雅》說:海蘿,就是海藻。《爾雅》說:薅,也是海藻。郭璞說:是藥草,又名海蘿,像散亂的頭髮,生長在海裡。《本草經集注》說:又名藫,也叫石衣。郭璞說:是水苔,又名石髮,江東地區的人食用它,或稱之為藫。葉子像䪥(一種水草)但更大,生長在水底,也可以食用。
9. 澤蘭
味苦,微溫。主乳婦內衄(《御覽》作衄血),中風余疾,大腹水腫,身面四肢浮腫,骨節中水,金創、癰腫、創膿。一名虎蘭,一名龍棗。生大澤傍。
《吳普》曰:澤蘭,一名水香,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桐君:酸,無毒;李氏:溫。生下地水傍。葉如蘭,二月生,香,赤節,四葉相值枝節間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虎蒲。生汝南。三月三日採,陰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虎蘭,澤蘭也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微溫。主要治療婦女產後內出血(有文獻記載是鼻出血),中風後遺症,腹部腫大積水,全身和臉部四肢浮腫,關節積水,外傷、癰瘡腫痛、瘡口化膿等症狀。又名虎蘭,又名龍棗。生長在大的沼澤旁邊。
《吳普》說:澤蘭,又名水香。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桐君認為:味酸,無毒;李氏認為:性溫。生長在低窪潮濕的水邊。葉子像蘭花,二月生長,有香味,莖節是紅色的,四片葉子在枝節間相對生長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虎蒲。生長在汝南。三月三日採摘,陰乾。
考證:《廣雅》記載:虎蘭,就是澤蘭。
10. 防己
味辛,平。主風寒溫瘧,熱氣諸癰,除邪,利大小便。一名解離(《御覽》作石解引云:通腠理,利九竅。《大觀本》六字黑)。生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木防己,一名解離,一名解燕。神農:辛;黃帝、岐伯、桐君:苦,無毒;李氏:大寒。如艿,莖蔓延,如艽,白根外黃似結梗,內黑又如車輻解。二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根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生漢中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防己,出漢中旬陽。
白話文:
防己,味道辛辣,性質平和。主要治療風寒引起的溫瘧,以及熱氣引起的各種癰腫,可以去除邪氣,疏通大小便。又名解離(《御覽》引述石解說:能通暢皮膚紋理,使九竅通利。《大觀本草》這六個字標為黑色)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說:木防己,又名解離,又名解燕。神農認為它味辛;黃帝、岐伯、桐君認為它味苦,沒有毒性;李氏則認為它性大寒。外形像芋頭,莖蔓生,像秦艽,白色根外表黃色,像桔梗一樣有結節,內部黑色,又像車輪的輻條。在二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收根部(出自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漢中一帶。在二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陰乾。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防己,出產於漢中旬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