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2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1)

1. 杜若

味辛,微溫。主胸脅下逆氣,溫中,風入腦戶,頭腫痛,多涕淚出。久服,益精(《藝文類聚》引作益氣)、明目、輕身。一名杜衡(《藝文類聚》引作蘅,非)。生川澤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杜連,一名白連,一名白苓,一名若芝,生武陵及冤句,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若,杜若,香草;《廣雅》云:楚蘅,杜蘅也;《西山經》云:於帝之上有草焉,其狀如葵,其臭如蘼蕪,名曰杜蘅。《爾雅》云:杜,土滷。郭璞云:杜蘅也,似葵而香。《楚詞》云:採芳州兮杜若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杜若,生南郡漢中。又云:秦蘅,出於隴西天水。

沈括《補筆談》云:杜若,即今之高良薑。後人不識,又別出高良薑條,按:《經》云:一名杜蘅,是《名醫》別出杜蘅條,非也。蘅,正字,俗加草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質微溫。主要治療胸脅部位氣逆上衝,可以溫暖中焦,驅除風邪入侵腦戶穴引起的頭部腫痛,以及鼻涕眼淚多的情況。長期服用,能夠增益精氣(有文獻記載為增益元氣),使眼睛明亮,身體輕盈。又名杜衡(有文獻記載為蘅,但這是錯誤的)。生長在川澤濕地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杜連,又名白連,又名白苓,又名若芝,生長在武陵和冤句,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若,指的是杜若,是一種香草;《廣雅》說:楚蘅,就是杜蘅;《西山經》說:在帝之山上有一種草,形狀像葵,氣味像蘼蕪,名字叫做杜蘅。《爾雅》說:杜,是土滷;郭璞解釋說,杜就是杜蘅,長得像葵而有香味。《楚辭》說:在芳州採摘杜若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杜若,生長在南郡漢中。又說:秦蘅,出產於隴西天水。

沈括在《補筆談》中說:杜若,就是現在的高良薑。後人不認識,又另外寫出高良薑的條目。考證《本草經》記載:一名杜蘅,是《名醫別錄》另外列出杜蘅的條目,這是錯誤的。蘅,是正字,民間習慣在字上加個草字頭。

2. 沙參

味苦,微寒。主血積驚氣,除寒熱,補中,益肺氣。久服利人。一名知母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白沙參,一名苦心,一名識美,一名虎鬚,一名白參,一名志取,一名文虎。神農、黃帝、扁鵲:無毒;岐伯:咸;李氏:小寒。生河內川穀,或般陽瀆山,三月生,如葵,葉青,實白如芥,根大白如蕪菁,三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苦心,一名志取,一名虎鬚,一名白參,一名識美,一名文希,生河內及冤句、般陽續山,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苦心,沙參也,其蒿,青蓑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白沙參,出洛陽白者,善。

白話文:

沙參,味道苦,性質稍微寒涼。主要治療血瘀積聚引起的驚悸不安,能去除寒熱之邪,補益中氣,增強肺氣。長期服用能使人身體健康。它又名知母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白沙參,又名苦心、識美、虎鬚、白參、志取、文虎。神農、黃帝、扁鵲認為它無毒;岐伯認為它味鹹;李氏認為它性質微寒。生長在河內的山谷中,或般陽瀆山,三月生長,樣子像葵,葉子青色,果實白色像芥菜籽,根部大而白色像蕪菁,三月採摘(《御覽》引用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苦心、志取、虎鬚、白參、識美、文希,生長在河內及冤句、般陽續山,二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苦心,就是沙參,它的莖蒿,又名青蓑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白沙參,產自洛陽的白色品種,品質最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