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二 (3)
卷二 (3)
1. 枲耳實
味甘,溫。主風頭寒痛,風濕周痹,四肢拘攣痛,惡肉死肌。久服益氣,耳目聰明,強志輕身。一名胡枲,一名地葵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葹,一名常思,生安陸及六安田野,實熟時採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質溫和。主治風寒頭痛,風濕性關節疼痛,四肢拘攣疼痛,惡肉和壞死肌肉。長期服用可以增強氣血,使耳目聰明,意志堅強,身體輕盈。別名:胡枲、地葵。生長於山谷中。
名醫《神農本草經》記載:有一種藥草,名字叫葹,又叫常思,生長在安陸和六安的田野中,果實成熟後採收。
案:《說文》云:䓮,卷耳也;苓,卷耳也。《廣雅》云:苓耳,葹,常枲,胡枲,枲耳也。《爾雅》云:蒼耳,苓耳。郭璞云:江東呼為常枲,形似鼠耳,叢生如盤。《毛詩》云:采采卷耳。《傳》云:卷耳,苓耳也。陸璣云:葉青,白色,似胡荽,白花,細莖蔓生。可煮為茹,滑而少味;四月中生子,正如婦人耳璫,今或謂之耳璫草。
白話文:
說明:
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「䓮」字的意思是卷耳草;「苓」字的意思也是卷耳草。《廣雅》中說:「苓耳」、「葹」、「常枲」、「胡枲」、「枲耳」這些名稱都是指卷耳草。《爾雅》中說:「蒼耳」就是「苓耳」。郭璞說:長江以東地區的人稱其為「常枲」,它的形狀像老鼠的耳朵,簇生在一起猶如盤子。《毛詩》中說:「採摘卷耳草。」《毛詩傳》中說:「卷耳草」就是「苓耳」。陸璣說:卷耳草葉子是青色的,花朵是白色的,形狀類似於香菜,花朵細小,莖蔓生長。可以煮食,口感滑爽但味道清淡;四月中旬會生長出果實,形狀很像婦女的耳環,現在有的人稱其為「耳環草」。
鄭康成謂是白鬍荽,幽州人謂之爵耳。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云:位賤尚枲。高誘云:枲者,枲耳,菜名也。幽冀謂之檀菜,雒下謂之胡枲。
白話文:
鄭玄(鄭康成)說這是白鬍荽,幽州的人稱它為爵耳。《淮南子·覽冥訓》說:地位低下的人尚且重視檀菜。高誘說:檀菜就是爵耳,是一種蔬菜。幽州和冀州的人稱它為檀菜,洛陽一帶的人稱它為胡檀。
2. 葛根
味甘,平。主消渴,身大熱,嘔吐,諸痹,起陰氣,解諸毒,葛谷,主下利十歲以上。一名雞齊根。生種穀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屬性平和。功效:解渴、降體熱、止嘔吐、治療各種痹證、促進陰氣升發、解除各種毒性,治穀麥中毒,能治療十歲以上的人腹瀉。別名:雞齊根。野生種穀。
《吳普》曰:葛根,神農:甘。生太山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鹿藿,一名黃斤。生汶山。五月採根,曝乾。
白話文:
吳普說:
[葛根],神農本草經記載,其味道甘甜。生長在太山。(《太平御覽》)
名醫別錄說:
葛根又名[鹿藿]或黃斤。生長在汶山。五月時採集根部,曬乾即可。
3. 栝蔞根
味苦,寒。主消渴,身熱煩滿,大熱,補虛安中,續絕傷。一名地樓。生川穀及山陰。
《吳普》曰:栝蔞,一名澤巨,一名澤姑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果裸,一名天瓜,一名澤姑。實,名黃瓜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,三十日成。生宏農。
白話文:
味苦、寒。主治消渴、身體發熱煩悶、高熱、補虛固中、續接斷傷。一名地樓。生長於山谷和山陰處。
《吳普本草》說:栝蔞,一名澤巨,一名澤姑(《太平御覽》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一名果裸,一名天瓜,一名澤姑。果實,名黃瓜。在二月、八月採摘根,曬乾,三十天後製成。生長於宏農。
案:《說文》云:𦯚,𦯚蔞,果也。《廣雅》云:王白,𦯚也(當為王𦯚)。《爾雅》云:果裸之實,栝蔞。郭璞云:今齊人呼之為天瓜。《毛詩》云:果裸之實,亦施於宇。《傳》云:果裸,栝蔞也。《呂氏春秋》云:王善生。高誘云:善,或作瓜,𦧔𤬏也。案:《呂氏春秋》善字,乃𦯚之誤。
白話文:
《說文解字》上說:栝蔞,是一種果實。《廣雅》上說:王白,就是栝蔞(應該把「王白」寫成「王𦯚」)。《爾雅》上說:果裸的果實,就是栝蔞。郭璞說:現在齊國人稱它為天瓜。《毛詩》上說:果裸的果實,也種植在屋旁。《毛詩傳》說:果裸,就是栝蔞。《呂氏春秋》上說:王善生。高誘說:善字,有時候寫作瓜,就是栝蔞。考證:《呂氏春秋》中的「善」字,其實是「栝」字寫錯了。
4. 苦參
味苦,寒。主心腹結氣,癥瘕積聚,黃疸,溺有餘瀝,逐水,除癰腫,補中明目,止淚。一名水槐,一名苦識。生山谷及田野。
白話文:
此藥味苦、性寒,主治心腹脹氣、癥瘕積聚(腫塊)、黃疸、小便不暢、利水、消腫、補益脾胃、明目、止淚。別名水槐、苦識。生長在山谷和田野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地槐,一名菟槐,一名驕槐,一名白莖,一名虎麻,一名芩莖,一名祿曰,一名陵郎。生汝南。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根,曝乾。
白話文:
《名醫別錄》中記載:
有七個名字,分別是:地槐、菟槐、驕槐、白莖、虎麻、芩莖、祿曰、陵郎。生長在汝南。在三月、八月、十月採集其根,曬乾。
5. 當歸
味甘,溫。主咳逆上氣,溫瘧、寒熱,洗在皮膚中(《大觀本》,洗音癬),婦人漏下絕子,諸惡創瘍、金創。煮飲之。一名干歸。生川穀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溫。主治咳嗽氣逆、溫瘧、寒熱,用於治療皮膚癬病(「洗」字為「癬」的音變),女子漏下、絕子,各種惡瘡、金瘡。用於煮水服用。又名「乾歸」。生長在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當歸,神農、黃帝、桐君、扁鵲:甘,無毒;岐伯、雷公:辛,無毒;李氏:小溫。或生羌胡地。
《名醫》曰:生隴西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白話文:
《吳普》裡說:當歸,神農、黃帝、桐君和扁鵲都說它味甘,性平;岐伯和雷公都說它味辛,性平;李氏說它溫和。有的生長在羌胡之地。
《名醫》記載:生長在隴西地區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挖其根部,陰乾保存即可。
案:《廣雅》云:山靳,當歸也。《爾雅》云:薜,山靳。郭璞云:今似靳而粗大。又薜,白靳,郭璞云:即上山靳。
《範子計然》云:當歸,出隴西。無枯者,善。
白話文:
《廣雅》一書記載:山靳是一種草藥,就是當歸。《爾雅》一書記載:薜是山靳。郭璞注釋道:現在的山靳,葉子看似靳葉,但莖稈較粗壯。此外,《廣雅》中還有另一種草藥稱為薜,即白靳。郭璞注釋道,白靳就是前面提到的山靳。
《範子計然》中記載:當歸這種藥材,以出產於隴西地區的為佳。優質的當歸是不會出現乾枯的現象。
6. 麻黃
味苦,溫。主中風,傷寒頭痛,溫瘧,發表出汗,去邪熱氣,止咳逆上氣,除寒熱,破症堅積聚。一名龍沙。
白話文:
藥性:味苦,性溫。
功效:
- 治療中風
- 緩解傷寒引起的頭痛
- 治療溫瘧
- 發表出汗,驅除邪熱
- 止咳、順氣
- 驅寒、散熱,化解症狀、積聚
- 別名:龍沙
《吳普》曰:麻黃,一名卑相,一名卑堅。神農、雷公:苦,無毒;扁鵲:酸,無毒;李氏:平。或生河東。四月、立秋採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卑相,一名卑鹽。生晉地及河東。立秋採莖,陰乾令青。
白話文:
《吳普》說:麻黃又名卑相、卑堅。
神農和雷公認為:苦,無毒。 扁鵲認為:酸,無毒。 李氏認為:平性。
麻黃有時候生長在河東地區,在四月和立秋時節採收。(根據《御覽》記載)
有名醫記載,有兩種藥材:一種叫卑相,一種叫卑鹽。它們生長在晉地和河東地區。在立秋時節採摘植株莖部,在陰涼處晾乾,保持青綠色。
案:《廣雅》云:龍沙,麻黃也。麻黃莖,狗骨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麻黃,出漢中三輔。
白話文:
《廣雅》記載:龍沙,就是麻黃。麻黃的莖,又稱狗骨。
《範子計然》記載:麻黃產於漢中和三輔地區。
7. 通草
(《御覽》作草),
味辛,平。主去惡蟲,除脾胃寒熱,通利九竅、血脈、關節,令人不忘。一名附支。生山谷。
白話文:
中藥植物:白附子
性質:味辛、性平
功效:驅除寄生蟲,緩解脾胃寒熱症狀,疏通九竅、血脈、關節,增強記憶力。
別名:附支
生長環境:山谷中
《吳普》曰:通草,一名丁翁,一名附支。神農、黃帝:辛;雷公:苦。生石城山谷,葉菁蔓延。止汗,自正月採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丁翁。生石城及山陽。正月採枝,陰乾。
白話文:
《吳普》記載:通草,又名丁翁,或附支。
神農、黃帝:味道辛。
雷公:味道苦。
生長在石城的山谷中,葉子茂密,蔓延開來。
功效:止汗。採集時間:正月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記載:有一位名醫叫丁翁,出生在石城和山陽之間。在正月採集樹枝,陰乾保存。
案:《廣雅》云:附支,蓪草也。《中山經》云:升山,其草多寇脫。郭璞云:寇脫草,生南方,高丈許,似荷葉,而莖中有瓤正白,零陵人植而日灌之,以為樹也。《爾雅》云:離南,活莌。郭璞注同。又倚商,活脫。郭璞云:即離南也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蓪草,出三輔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廣雅》記載:「附支」是「蓪草」。在《中山經》中提到:「升山」中有一種草叫做「寇脫」。郭璞解釋說:「寇脫草」生長在南方,高度約有十尺,它的葉子像荷葉,葉莖中有白色的髓心,零陵人會種植它們並每天澆水,將它們當作樹木來種植。
《爾雅》中記載:「離南」,郭璞注釋為「活莌」,也就是「寇脫草」。在《範子計然》中提到:「蓪草」出自「三輔」地區。
8. 芍藥
味苦,平。主邪氣腹痛,除血痹,破堅積、寒熱、疝瘕,止痛,利小便,益氣(《藝文類聚》引云:一名白朮。《大觀本》作黑字)。生川穀及丘陵。
白話文:
藥味苦,性質平和。主治邪氣導致的腹痛,去除血脈瘀阻,破除堅硬的積塊,緩解寒熱、疝氣和腹中腫塊,止痛,利尿,增強元氣。(《藝文類聚》引述:別名白朮。《大觀本草》寫作「黑」字)。生長於平原或丘陵地帶。
《吳普》曰:芍藥,神農:苦;桐君:甘,無毒;岐伯:咸;李氏:小寒;雷公:酸。一名甘積,一名解倉,一名誕,一名余容,一名白朮。三月三日採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朮,一名余容,一名犁食,一名解食,一名鋌。生中嶽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白話文:
《吳普》說:芍藥,神農氏說它味苦;桐君說它味甘,無毒;岐伯說它味鹹;李氏說它性稍寒;雷公說它味酸。芍藥還有其他名稱,包括甘積、解倉、誕、餘容、白朮。在三月三日採收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記載:白朮又名餘容、犁食、解食、鋌。生長在中嶽山區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挖其根,曬乾後使用。
案:《廣雅》云:攣夷,芍藥也;白朮,牡丹也。《北山經》云:繡山,其草多芍藥。郭璞云:芍藥,一名辛夷,亦香草屬。《毛詩》云:贈之以芍藥。《傳》云:芍藥,香草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芍藥,出三輔。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芍藥有三種:有草芍藥,有木芍藥。木有花,大則色深,俗呼為牡丹,非也。又云:一名可離。
白話文:
根據《廣雅》記載:攣夷就是芍藥;白朮就是牡丹。《北山經》說:繡山,草木繁茂,其中芍藥居多。郭璞說:芍藥,別名辛夷,也是香草的一種。《毛詩》寫道:贈送芍藥給他。《傳》解釋:芍藥是一種香草。《範子計然》提到:芍藥產自三輔地區。崔豹在《古今注》中記載:芍藥有草芍藥和木芍藥兩種。木芍藥有花,花大色深,通常被誤稱為牡丹。另外,木芍藥還有一個別名,叫做可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