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7)

1. 防風

味苦,溫,無毒。主大風、頭眩痛,惡風風邪,目盲無所見,風行周身,骨節疼痹(《御覽》作痛),煩滿。久服,輕身。一名銅芸(《御覽》作芒)。生川澤。

《吳普》曰:防風,一名回云,一名回草,一名百枝,一名蕳根,一名百韭,一名百種,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桐君、雷公、扁鵲:甘,無毒,李氏:小寒,或生邯鄲上蔡,正月生葉,細圓,青黑黃白;五月花黃;六月實黑。三月、十月採根,曬乾,琅邪者,良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茴草,一名百枝,一名屏風,一名蕳根,一名百蜚。生沙苑,及邯鄲、琅邪、上蔡。二月、十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防風,出三輔。白者,善。

白話文:

防風,味道苦澀,性溫和,沒有毒性。主要治療大風、頭暈頭痛、怕風、風邪引起的疾病、眼睛看不見東西、風邪在全身遊走、骨節疼痛麻木、胸悶煩躁等症狀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。它又名銅芸,生長在川澤地區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,防風又名回云、回草、百枝、蕳根、百韭、百種。神農、黃帝、岐伯、桐君、雷公、扁鵲認為它味甘,無毒。李氏認為它性微寒,可能生長在邯鄲、上蔡等地。正月長出葉子,細小圓形,呈現青黑黃白色;五月開黃花;六月結黑色果實。三月和十月採挖根部,曬乾,其中產自琅琊的品質最好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,防風又名茴草、百枝、屏風、蕳根、百蜚。生長在沙苑以及邯鄲、琅琊、上蔡等地。二月和十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根據《範子計然》記載,防風產自三輔地區,其中白色的品質最好。

2. 蒲黃

味甘,平。主心腹、膀胱寒熱,利小便,止血,消瘀血。久服,輕身、益氣力,延年、神仙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河東,四月採。

案:《玉篇》云:蒚,謂今蒲頭有臺,臺上有重臺,中出黃,即蒲黃。陶弘景雲:此即蒲釐花上黃粉也,《仙經》亦用此,考《爾雅》苻離,其上蒚,苻離與蒲釐聲相近,疑即此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。主要治療心腹、膀胱的寒熱病症,有利尿的作用,能止血,消除體內瘀血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增強體力,延年益壽,甚至可以像神仙一樣。生長在池塘或沼澤等濕地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蒲黃生長在河東地區,四月採摘。

考證:《玉篇》記載:「蒚」,指的是現在蒲草頂端的花穗,花穗上有重疊的花臺,花臺中間產生黃色的粉末,那就是蒲黃。陶弘景說:這就是蒲釐花上的黃色花粉,《仙經》也使用它。考察《爾雅》中記載的苻離,它的頂端有「蒚」,苻離與蒲釐發音相近,推測它們應該是同一種植物。

3. 香蒲

味甘,平。主五臟心下邪氣,口中爛臭,堅齒,明目,聰耳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(《御覽》作能老)。一名睢(《御覽》云睢蒲)。生池澤。

《吳普》曰:睢,一名睢石,一名香蒲,神農、雷公:甘。生南海,池澤中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醮,生南海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菩,草也。《玉篇》云:菩,香草也。又音蒲。《本草圖經》云:香蒲,蒲黃苗也,春初生嫩葉,未出水時,紅白色,茸茸然,《周禮》以為菹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平和。主要功效是治療五臟中心下的邪氣,改善口臭,使牙齒堅固,視力清晰,聽力敏銳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(《御覽》版本記載為能使人長壽)。又名睢(《御覽》記載為睢蒲)。生長在池塘沼澤邊。

《吳普》說:睢,又名睢石,又名香蒲,神農、雷公認為其味甘甜。生長在南海一帶的池塘沼澤中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醮,生長在南海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菩,是一種草。《玉篇》說:菩,是一種香草。它的讀音也同「蒲」字。《本草圖經》說:香蒲,是蒲黃的幼苗,春天剛長出的嫩葉,還沒伸出水面時,呈現紅白色,毛茸茸的。《周禮》記載,可以用來醃製成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