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15)
卷一 (15)
1. 木蘭
味苦,寒。主身大熱在皮膚中,去面熱、赤皰、酒皶,惡風瘨疾,陰下癢濕。明耳目。一名林蘭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杜蘭,皮似桂而香。生零陵及太山。十二月採皮,陰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木欄,桂欄也。劉逵注《蜀都賦》云:木蘭,大樹也,葉似長生,冬夏榮,常以冬花。其實如小柿,甘美。南人以為梅,其皮可食。顏師古注《漢書》云:皮似椒而香,可作面膏藥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寒。主要治療身體發熱,熱在皮膚裡面的情況,可以去除臉上的發熱、紅色的膿皰、酒糟鼻,以及怕風、癲癇、陰部瘙癢潮濕等症狀。能使耳朵和眼睛清明。又名林蘭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杜蘭,樹皮像桂皮一樣且有香味。生長在零陵和泰山一帶。在十二月採集樹皮,陰乾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木欄,就是桂欄。《蜀都賦》劉逵的註解說:木蘭,是大樹,葉子像長生草,冬天夏天都茂盛,經常在冬天開花。它的果實像小柿子,甘甜美味。南方人把它當作梅子,它的樹皮可以食用。顏師古註解《漢書》時說:樹皮像花椒一樣且有香味,可以製作成塗臉的藥膏。
2. 蕤核
味甘,溫,主心腹邪氣,明目,目赤痛傷淚出。久服,輕身、益氣、不飢。生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蕤核,一名𦳚。神農、雷公:甘,平,無毒。生池澤。八月採。補中,強志,明目,久服不飢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生函谷及巴西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桵,白桵,棫。《爾雅》云:棫,白妥。郭璞云:桵,小木,叢生有刺,實如耳璫,紫赤可啖。《一切經音義》云:本草作蕤,今桵核是也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溫和,主要治療心腹部位的邪氣,能使眼睛明亮,改善眼睛紅腫疼痛、流淚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增強氣力,並且不容易感到飢餓。這種植物生長在山谷之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蕤核,又名𦳚。神農、雷公認為它味甘,性平,沒有毒性。生長在池塘沼澤邊,在農曆八月採摘。能補養身體中氣,增強意志力,使眼睛明亮,長期服用不會感到飢餓。(出自《御覽》)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這種植物生長在函谷關和巴西一帶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桵,是白色的桵,又名棫。《爾雅》說:棫,又名白妥。郭璞註解說:桵,是一種小型的灌木,叢生且有刺,果實像耳環,紫紅色可以食用。《一切經音義》說:本草典籍寫作蕤,現在所說的桵核就是指這個。
3. 橘柚
味辛,溫。主胸中瘕熱逆氣,利水穀。久服,去臭、下氣、通神。一名橘皮。生川穀(舊在果部,非)。
《名醫》曰:生南山、江南。十月採。
案:《說文》云:橘果,出江南,柚條也,似橙而酢。《爾雅》云:柚條。郭璞云:似橙實酢,生江南。禹貢云:厥包,橘柚。偽孔云:大曰橘,小曰柚。《列子·湯問篇》云:吳楚之國有木焉,其名為柚,碧樹而冬生,實丹而味酸,食其皮汁,已憤厥之疾。《司馬相如賦》有橘柚,張揖曰:柚,即橙也,似橘而大,味酢皮厚。
上木,上品二十種,舊一十九種。考果部,橘柚當入此。
白話文:
橘柚,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。主要能治療胸腔中因熱引起的腫塊、氣逆上衝的症狀,並能幫助消化,促進水穀的運行。長期服用,能去除身體異味、降氣、使精神清爽。又名橘皮。生長在川穀一帶(以前被歸類在果部,這是不對的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南山、江南一帶。在十月份採收。
考究:《說文解字》說:橘子,是江南出產的果實,柚子是枝條,外形像橙子但味道酸。《爾雅》說:柚子是枝條。郭璞說:外形像橙子,果實味道酸,生長在江南。《尚書·禹貢》說:貢品有橘子和柚子。偽孔安國說:大的叫橘,小的叫柚。《列子·湯問篇》說:吳楚一帶有種樹,名稱叫柚,樹木呈碧綠色且冬天生長,果實紅色且味道酸,吃它的皮汁,能治療胸悶脹痛的疾病。《司馬相如賦》中有提到橘柚,張揖說:柚子,就是橙子,外形像橘子但比較大,味道酸且皮厚。
以上是木部中,屬於上品藥材的二十種,之前是十九種。考究果部,橘柚應該歸入木部這裡。
4. 發髲
味苦,溫。主五癃,關格不通,利小便水道,療小兒癇、大人痙,仍自還神化。
案:《說文》云:髮根也,髲鬄也,鬄髲也,或作髢。《毛詩》云:不屑,髢也,《箋》云:髢,髲也。《儀禮》云:主婦被錫,注云被錫,讀為髲鬄,古者或剔賤者、刑者之發,以被婦人之紒為飾,因名髲鬄焉。李當之云:是童男發。據漢人說:發髲,當是剃荊人發,或童男發。
《本經》不忍取人發用之,故用剃余也。方家至用天靈蓋害及枯骨,卒不能治病。古人所無矣。
上人,一種,舊同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溫。主要治療五種小便不通的病症(癃),以及阻塞不通(關格)的情況,可以疏通小便的管道,治療小兒癲癇、大人痙攣,而且可以使神智恢復正常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髮髲」是指頭髮的根部,「髲鬄」是指「髲」。「髲鬄」也寫作「髢」。《毛詩》說:「不屑,髢也」,《箋》解釋說:「髢就是髲。」《儀禮》說:「主婦戴上錫」,注釋說:「戴上錫,應該讀作髲鬄」,古代有時剃掉地位低賤的人、受刑的人的頭髮,用來裝飾婦女的髮髻,因此叫做「髲鬄」。李當之說:「這是童男的頭髮。」根據漢朝人的說法,「髮髲」應該是剃掉犯人或童男的頭髮。
《神農本草經》不忍心取用活人的頭髮,所以用剃掉的剩餘頭髮。有些醫家甚至使用天靈蓋和枯骨,結果都不能治病。這是古人沒有用過的。
以上,說的是同一種東西,以前都一樣。
5. 龍骨
味甘,平。主心腹鬼注,精物老魁,咳逆,泄利膿血,女子漏下癥瘕堅結,小兒熱氣驚癇。齒:主小兒、大人驚癇瘨疾狂走,心下結氣,不能喘息,諸痙,殺精物。久服,輕身、通神明、延年。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龍骨,生晉地山谷陰大水所過處,是龍死骨也。青白者,善。十二月採,或無時。龍骨,畏乾漆、蜀椒、理石。龍齒,神農、李氏:大寒,治驚癇,久服,輕身(《御覽》、《大觀本》節文)。
《名醫》曰:生晉地及太山、岩水岸上穴中死龍處,採無時。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龍骨,生河東。
白話文:
龍骨,味道甘甜,藥性平和。主要治療心腹的鬼注病(一種精神疾病),精怪作祟,老妖怪引起的疾病,以及咳嗽氣逆、腹瀉膿血、婦女漏下不止、腹部腫塊堅硬,還有小兒因熱引起的驚風癲癇。龍的牙齒:主要治療小兒、大人驚風癲癇、狂躁奔走、胸悶氣結、呼吸困難、各種抽搐痙攣,還可以殺滅精怪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健、精神清明、延年益壽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》說:龍骨,生長在晉地山谷陰暗潮濕有水流過的地方,是龍死後的骨頭。青白色的比較好。在十二月採收,有時不受時間限制。龍骨,害怕乾漆、蜀椒、理石。龍牙,神農、李氏認為:藥性大寒,治療驚風癲癇,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健(以上是《御覽》、《大觀本》的節錄)。
《名醫》說:龍骨,生長在晉地以及太山、岩石水岸邊洞穴裡龍死的地方,採收不受時間限制。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龍骨,生長在河東。
6. 麝香
味辛,溫。主辟惡氣,殺鬼精物,溫瘧,蠱毒,癇痙,去三蟲。久服除邪,不夢寤厭寐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生中臺及益州、雍州山中,春分取之。生者益良。
案:《說文》云:麝,如小麋,臍有香,黑色獐也(《御覽》引多三字)。《爾雅》云:麝父麇足。郭璞云:腳似麇,有香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溫。主要功能是驅除穢惡之氣,殺滅鬼魅精怪之物,治療溫瘧、蠱毒、癲癇抽搐,並能去除體內三種寄生蟲。長期服用可以去除邪氣,使人不做惡夢,睡眠安穩。生長在川谷地區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中台地區以及益州、雍州的山中,在春分時採集,新鮮的品質更好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麝,像小麋鹿,臍部有香氣,是一種黑色的獐(《御覽》引用時多了三個字)。《爾雅》說:麝的父親叫做麇,腳長得像麇。郭璞說:腳像麇,身上有香氣。
7. 牛黃
味苦,平。主驚癇,寒熱熱盛狂痙,除邪逐鬼。生平澤。
《吳普》曰:牛黃,味苦,無毒。牛出入呻(《御覽》作鳴吼)者,有之。夜有光(《御覽》作夜視有光),走(《御覽》有牛字)角中;牛死,入膽中,如雞子黃(《後漢書》延篤傳注)。
《名醫》曰:生晉地。於牛得之,即陰乾百日,使時躁,無令見日月光。
白話文:
味道苦,性平。主要治療驚風、癲癇,忽冷忽熱、發燒嚴重、抽搐痙攣等症狀,可以驅除邪氣和鬼魅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。
《吳普》說:牛黃,味道苦,沒有毒性。牛發出呻吟(或吼叫)的聲音時,體內就會產生牛黃。牛在夜晚時眼睛會發光,牛黃會跑到牛角中;牛死後,牛黃會進入膽囊中,形狀像雞蛋黃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牛黃產於晉地。從牛身上取得牛黃後,要陰乾一百天,並讓它保持乾燥,不要讓它接觸到太陽和月亮的光芒。
8. 熊脂
味甘,微寒。主風痹不仁,筋急,五臟腹中積聚,寒熱羸瘦,頭瘍白禿,面皯皰。久服,強志、不飢、輕身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雍州,十一月取。
案:《說文》云:熊獸似豕,山居,冬蟄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風濕麻痹、肢體不靈活、筋脈拘急、五臟腹部積聚腫塊、寒熱交替、身體消瘦、頭部瘡瘍白禿、臉上的黑斑和青春痘。長期服用,可以增強意志力、不感到飢餓、使身體輕盈。生長在山谷之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產於雍州,在十一月採集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熊這種獸長得像豬,住在山裡,冬天會冬眠。
9. 白膠
味甘,平。主傷中勞絕,腰痛,羸瘦,補中益氣,女人血閉無子,止痛、安胎。久服,輕身、延年。一名鹿角膠。
《名醫》曰:生雲中,煮鹿角作之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膠,暱也,作之以皮。《考工記》云:鹿膠青白,牛膠火赤。鄭云:皆謂煮,用其皮,或用角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平和。主要治療身體內部損傷、過度勞累導致的虛脫,以及腰痛、身體消瘦。能補養脾胃,增強體力,對婦女閉經、不孕也有療效,還能止痛、安胎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健,延年益壽。又名鹿角膠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這種膠產於雲中,是用鹿角熬製而成的。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膠,是黏合的意思,用動物的皮製作。《考工記》說:鹿膠是青白色的,牛膠是火紅色的。鄭玄解釋說:這裡說的膠都是熬煮出來的,用的是動物的皮或角。
10. 阿膠
味甘,平。主心腹內崩,勞極,洒洒如瘧狀,腰腹痛,四肢痠疼,女子下血,安胎。久服,輕身、益氣,一名傅致膠。
《名醫》曰:生平東郡,煮牛皮作之。出東阿。
案:二膠,《本經》不著所出,疑《本經》但作膠,《名醫》增白字、阿字,分為二條。
上獸,上品六種。舊同。
白話文:
阿膠的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心腹內部出血不止、過度勞累、像瘧疾一樣忽冷忽熱、腰腹疼痛、四肢痠軟疼痛,以及婦女的下血,還有安胎的作用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、增強精力。又名傅致膠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阿膠產於平原郡的東郡,是用牛皮熬製而成。又以產自東阿的品質最佳。
考證:古書中提到「二膠」,《本經》沒有記載產地,我認為《本經》只稱作「膠」。《名醫別錄》才加上「白」字和「阿」字,將其分為兩條記載。
這是指上品藥材中屬於動物類的,共有六種,與舊有的說法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