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3)

1. 淮木

味苦,平。主久咳上氣,腸中虛羸,女子陰蝕、漏下赤白沃。一名百歲城中木。生山谷(舊在《唐本草》中,無毒,今增)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情平和。主要治療久咳氣喘、腸胃虛弱、女性陰部潰瘍、白帶或血水下流等症狀。又名「百歲城中木」。生長在山谷中(以前在《唐本草》中記載無毒,現在新增)。

《吳普》曰:淮木,神農、雷公:無毒,生晉平陽河東平澤。治久咳上氣,傷中羸虛,補中益氣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炭木,生太山,採無時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》說:淮木,神農和雷公記載:無毒,生長於晉朝平陽郡、河東郡、平澤。治療長期的咳嗽和上氣,以及內傷虛弱,補益中氣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說:淮木的別名是炭木,生長在太山,沒有特定的採收時間。

案:李當之云:是樟樹上寄生樹,大銜枝在肌肉,今人皆以胡桃皮當之,非也;桐君云:生上洛,是木皮,狀如厚朴,色似桂白,其理一縱一橫,今市人皆削乃以厚朴,而無正縱橫理,不知此復是何物,莫測真假,何者為是也。

白話文:

注:李當之說:這是一種寄生在樟樹上的樹木,其枝幹深嵌入樟樹的肌肉裡。現在的人們都用胡桃殼代用它,但這是錯誤的。桐君說:它產於上洛,是一種樹皮,形狀像厚朴,顏色像桂皮,它的紋理是一條縱向一條橫向。現在市面上的人都把厚朴刨成薄片當作樟柳皮賣,而刨後的厚朴沒有真正的縱橫紋理。不知道這種東西到底是什麼,難以判斷真假。到底哪一種是真的呢?

上草,上品七十三種,舊七十二種,考門芝當一升,升麻當白字;米穀部誤入青襄;《唐本草》六種,姑活、屈草、淮木,皆當入此。

白話文:

中藥材的上品共有七十三種,而原本是七十二種。經過考證,門芝應該是一升,升麻應寫成白字。米穀類中誤將青襄歸類其中。另外《唐本草》中記載了六種藥材,即姑活、屈草和淮木,也應列入上品中。

2. 牡桂

味辛,溫,主上氣咳逆,結氣,喉痹吐吸。利關節,補中益氣。久服通神、輕身、不老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南海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草性味辛溫,主要治療上氣咳逆、結氣、喉嚨腫痛、吐吸困難。也能夠疏通關節,補益中氣。長期服用可以通神、輕身、延年益壽。主要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》記載:它還生長在南海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桂,江南木,百藥之長,梫桂也。《南山經》云:招搖之山多桂;郭璞云:桂,葉似枇杷,長二尺余,廣數寸,味辛,白花,叢生山峰,冬夏常青,間無雜木。《爾雅》云:梫,木桂。郭璞云:今人呼桂皮厚者,為木桂,及單名桂者,是也。一名肉桂,一名桂枝,一名桂心。

白話文:

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「桂」,是一種生長在江南地區的樹木,是百藥中的首位,也就是香料桂。

《南山經》記載:「招搖山盛產桂樹。」郭璞註解說:「桂樹的葉子像枇杷葉,長度超過兩尺,寬度有幾寸,味道辛辣,花朵呈白色,成簇生長在山峯上,冬夏常綠,周圍沒有雜木。」

《爾雅》記載:「梫」,就是木桂。郭璞註解說:「現在的人把桂皮較厚的稱為木桂,或者單稱桂的,都是木桂。」

桂樹還有其他名稱:肉桂、桂枝、桂心。

3. 菌桂

味辛,溫。主百病,養精神,和顏色,為諸藥先聘通使。久服,輕身、不老,面生光華,媚好常如童子。生山谷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溫熱。能治療各種疾病,養護精神,使膚色紅潤,是各種藥物的引子和調和劑。長期服用,可以減輕體重、延緩衰老,讓面容光彩照人,容貌美麗如同孩童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名醫》曰:生交址桂林岩崖間,無骨,正圓如竹,立秋採。

案:《楚詞》云:雜申椒與菌桂兮;王逸云:茮、桂,皆香木。《列仙傳》云:范蠡好服桂。

白話文:

《名醫》記載:生長於交址(今越南北部)桂林的巖崖之間,沒有骨頭,正圓形狀如竹子,立秋時採收。

註解:

《楚詞》中說:「雜亂地混合花椒和菌桂啊」;王逸解釋:「茮(花椒)、桂(肉桂),都是香木。」

《列仙傳》記載:「范蠡喜歡食用桂花。」

4. 松脂

味苦,溫。主疽,惡創,頭瘍,白禿,疥瘙風氣。五臟,除熱。久服,輕身、不老、延年。一名松膏,一名松肪。生山谷。

白話文:

藥材味苦,性溫。

主要功效:

  • 治療毒瘡
  • 治療化膿性皮膚傷口
  • 治療頭部潰瘍
  • 治療白禿(斑禿)
  • 治療疥瘡、瘙癢、風濕

其他功效:

  • 清除五臟熱毒
  • 長期服用可減輕體重、延緩衰老、延長壽命

別名:

  • 松膏
  • 松肪

生長環境: 山谷中

《名醫》曰:生太山。六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松木也,或作窠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松脂,出隴西,松膠者,善。

白話文:

《名醫》記載:太山松生長在太山。在六月採收。

注釋:

《說文解字》:太山松是一種松木,也可以寫成「窠」。

《範子計然》:松脂產自隴西,松膠品質較佳。

5. 槐實

味苦,寒。主五內邪氣熱,止涎唾,補絕傷,五痔,火創,婦人乳瘕,子藏急痛。生平澤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河南。

白話文:

此藥味苦,性寒。主治五臟內部邪氣熱盛,止流涎和吐唾,補救已經絕滅的傷勢,五種痔瘡,火傷,婦女乳腺結塊,子宮急痛。生長在平地和澤地。《名醫》上面說:生河南

案:《說文》云:槐木也;《爾雅》云:櫰,槐,大葉而黑。郭璞云:槐樹葉大色黑者,名為櫰。又守宮槐葉,晝聶宵炕。郭璞云:槐葉,晝日聶合,而夜炕布者,名為守宮槐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中記載:櫰是槐樹的一種;《爾雅》中記載:櫰,就是槐樹,它的葉子大而黑。郭璞注釋說:槐樹的葉子大而顏色黑的,叫做櫰。

另外,還有一種名為「守宮槐」的槐樹,它的葉子白天合攏,晚上展開。郭璞注釋說:槐樹的葉子,白天合攏,晚上展開的,叫做守宮槐。

6. 枸杞

味苦,寒。主五內邪氣,熱中消渴,周痹。久服,堅筋骨、輕身、不老(《御覽》作耐老)。一名杞根,一名地骨,一名枸杞,一名地輔。生平澤。

《吳普》曰:枸杞,一名枸己,一名羊乳(《御覽》)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,性寒。主治五臟內的邪氣,以及體內過熱、口渴,四肢關節疼痛。長期服用,能強健筋骨、減輕體重,延年益壽(《御覽》中記載為耐老)。別名有杞根、地骨、枸杞、地輔。生長在平地上和濕潤的地方。

《吳普》說:枸杞,又叫枸己,還有一個名字叫羊乳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羊乳,一名卻暑,一名仙人杖,一名西王母杖。生常山及諸邱陵阪岸。冬採根,春、夏採葉,秋採莖、實,陰乾。

白話文:

《名醫》記載:一種名為「羊乳」,又名「卻暑」、「仙人杖」、「西王母杖」。它生長在常山、各種小丘和山坡上。冬季採收根部,春季和夏季採收葉子,秋季採收莖和果實,在陰涼處晾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繼,枸杞也。杞,枸杞也。《廣雅》云:地筋,枸杞也。《爾雅》云:杞,枸檵。郭璞云:今枸杞也。《毛詩》云:集子苞杞。《傳》云:杞,枸檵也。陸璣云:苦杞秋熟,正赤,服之,輕身、益氣。《列仙傳》云:陸通食橐盧木實;《抱朴子·仙藥篇》云:象紫,一名托盧是也,或名仙人杖,或云西王母杖,或名天門精,或名卻老,或名地骨,或名枸杞也。

白話文:

《說文解字》上說:「繼」就是枸杞。而「杞」也是枸杞。《廣雅》說:「地筋」就是枸杞。《爾雅》說:「杞」就是枸檵。郭璞說:「現在所謂的枸杞,就是枸檵。」《毛詩》中說:「採收成熟的枸杞。」《毛詩傳》說:「杞」,就是枸檵。陸璣說:「苦枸杞在秋天成熟,顏色鮮紅。服用它可以減輕體重、增進氣力。」《列仙傳》說:陸通吃橐盧木的果實。《抱朴子·仙藥篇》說:象紫,別名橐盧,也有人叫它仙人杖,或說是西王母的手杖,或叫天門精、卻老、地骨,或叫枸杞。

7. 柏實

味甘,平。主驚悸,安五臟,益氣,除濕痹。久服,令人悅澤美色,耳目聰明,不飢、不老,輕身、延年。生山谷。

《名醫》曰:生太山,柏葉尤良,田四時各依方面採,陰乾。

白話文:

中藥甘味,性質平和。主要治療驚悸,安定五臟,補充氣血,祛除濕痹。長期服用,可以讓人容色紅潤、耳聰目明,不感到飢餓、不顯衰老,而且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生長於山谷中。

《名醫》說:產於太山的柏葉特別好。在一年四季中,按照各個方位的不同進行採集,然後在陰涼處晾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柏,鞠也;《廣雅》云:栝,柏也;《爾雅》云:柏,椈熟。郭璞云:《禮記》曰:鬯日以椈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柏脂,出三輔。上,升價七千;中,三千一斗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說文解字》,柏樹又稱鞠;《廣雅》中說,栝和柏是同一種樹;《爾雅》中說,柏樹就是椈木。郭璞說,《禮記》中記載,每日用椈木蒸煮酒作為祭祀用酒。根據《範子計然》,柏樹脂產自三輔地區。上等柏脂的價格每升為七千錢,中等柏脂的價格為每升三千錢。

8. 茯苓

味甘,平。主胸脅逆氣(《御覽》作疝氣),憂恚,驚邪,悸心下結痛,寒熱煩滿咳逆,口焦舌乾,利小便。久服,安魂、養神,不飢、延年。一名茯菟(《御覽》作茯神。案:原本云:其有抱根者,名茯神。作黑字)。生山谷。

白話文:

這種藥物味道甘甜,性平。主要用於治療胸脅逆氣(也有記載用於治療疝氣)、憂鬱憤怒、驚嚇邪氣、心悸、下腹部結痛、寒熱交加、腹部脹滿、咳嗽逆氣、口乾舌燥、以及利尿。長期服用,可以安神養神、不感到飢餓、延年益壽。它也叫做茯菟(也有記載叫做茯神,據考證,原本記載中說,長有抱根的才叫做茯神,應該用黑字)。它生長在山谷之中。

9. 伏苓

《吳普》曰:茯苓通神,桐君:甘;雷公、扁鵲:甘,無毒。或生茂州大松根下,入地三丈一尺。二月七日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其有抱根者,名茯神,生太山大松下,二月、八月採,陰乾。

白話文: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茯苓有通神的功效。桐君說它性味甘甜;雷公和扁鵲也說它性味甘甜,無毒。有的茯苓生長在茂州的大松樹根下,深入地下三丈一尺。在二月七日採挖茯苓(根據《御覽》的記載)。

《名醫》上說:其中有生長於樹根上的,叫做茯神,生長在太山巨大的松樹底下,在二月和八月採收,在陰涼處曬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茯神,茯苓也;《範子計然》云:茯苓,出嵩高三輔。《列仙傳》云:昌容採茯苓,餌而食之;《史記》褚先生云:《傳》曰:下有伏靈,上有菟絲,所謂伏靈者,在菟絲之下,狀似飛鳥之形,伏靈者,千歲松根也,食之不死,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云:茯苓掘,菟絲死。舊作茯,非。

白話文:

根據《廣雅》記載,茯神就是茯苓。《範子計然》中說,茯苓產自嵩高和關中三輔地區。《列仙傳》記載,昌容採集茯苓,作為食物食用。《史記注》中褚先生說:《傳》中記載,地下有茯苓,上面有菟絲子根。所謂茯苓,是指長在菟絲子根下的像飛鳥形狀的植物。茯苓是千年松樹的根,食用後可以長生不老。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中也提到,如果掘出茯苓,菟絲子根就會枯死。古代把茯苓寫成「茯」,是不正確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