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署豫
(舊作薯蕷,《御覽》作署豫,是),
味甘,溫。主傷中,補虛羸,除寒熱邪氣,補中,益氣力,長肌肉。長肌肉。久服,耳目聰明,輕身、不飢、延年。一名山芋,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薯蕷,一名諸署(《御覽》作署豫,作諸署,《藝文類聚》亦作諸)。齊越,名山芋,一名修脆,一名兒草(《御覽》引云,秦楚,名玉延,齊越,名山芋;鄭趙,名山芋,一名玉延)。神農:甘,小溫;桐君、雷公:甘(御引作苦),無毒。或生臨朐鐘山。
始生,赤莖細蔓;五月,華白;七月,實青黃,八月,熟落,根中白,皮黃,類芋(《御覽》引云:二月、八月採根。惡甘遂)。
《名醫》曰:秦楚名玉延,鄭越名土諸。生嵩高,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玉延,薯豫,署蕷也。《北山經》云:景山草多薯豫。郭璞云:根似羊蹄,可食,今江南單呼為薯,語有輕重耳;《範子計然》云:薯豫,本出三輔,白色者,善;《本草衍義》云:山藥,上一字犯宋英廟諱,下一字曰蕷,唐代宗名豫,故改下一字為藥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溫和。主要功效是治療因傷損導致的脾胃虛弱,可以補養身體虛弱消瘦的人,消除寒熱引起的病邪,補養脾胃,增強體力,使肌肉生長發達。如果長期服用,可以使聽力和視力變得敏銳,身體輕盈,不感到飢餓,延年益壽。它又名山芋,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說:薯蕷,又名諸署(《御覽》寫作署豫,又寫作諸署,《藝文類聚》也寫作諸署)。在齊國和越國,稱它為山芋,又名修脆,又名兒草(《御覽》引述說,秦國和楚國,稱它為玉延;齊國和越國,稱它為山芋;鄭國和趙國,稱它為山芋,又名玉延)。神農認為它味甘,性微溫;桐君和雷公認為它味甘(《御覽》引述為味苦),沒有毒性。有的生長在臨朐鐘山。
它剛長出來時,莖是紅色的,藤蔓細長;五月開白色的花;七月結青黃色的果實,八月成熟脫落,根部是白色的,外皮是黃色的,形狀像芋頭。(《御覽》引述說: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。忌與甘遂同用。)
《名醫別錄》說:秦國和楚國稱它為玉延,鄭國和越國稱它為土諸。生長在嵩山,在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考察:《廣雅》說:玉延、薯豫、署蕷指的是同一種東西。《北山經》說:景山生長的草類多為薯豫。郭璞說:它的根部像羊蹄,可以食用,現在江南地區單獨稱呼它為薯,這只是稱呼上的輕重不同而已;《範子計然》說:薯豫,原本產自三輔地區,白色的品質最好;《本草衍義》說:山藥,因為上一字觸犯了宋英宗的名諱,下一字原本是蕷,唐代宗的名字是豫,所以將下一字改為藥。
2. 薏苡仁
味甘,微寒。主筋急,拘攣不可屈神,風濕痹,下氣。久服,輕身、益氣。其根,下三蟲。一名解蠡。生平澤及田野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屋菼,一名起實,一名贛。生真定。八月採實;採根,無時。
案:《說文》云:㪍,㪍苢,一曰㪍英。贛,一曰薏苢。《廣雅》云:贛,起實,㪍目也。《吳越春秋》:鯀娶於有莘氏之女,名曰女嬉,年壯未孳,嬉於砥山,得薏苡面而吞之,意若為人所感,因而妊孕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:援在交趾,常餌薏苡實,用能輕身、省欲,以勝瘴。㪍,俗作薏,非。
白話文:
薏苡仁,味道甘甜,性質稍微寒涼。主要功效是治療筋脈攣急、肢體拘攣不能伸屈、風濕引起的痺痛,以及能使氣往下行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增強氣力。它的根,可以驅除體內三種寄生蟲。又名解蠡。生長在平坦的沼澤地和田野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屋菼、起實、贛。生長在真定一帶。八月採收果實;採收根部則沒有時間限制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㪍,㪍苢,又名㪍英。贛,又名薏苢。《廣雅》說:贛,又名起實,㪍目也是指它。《吳越春秋》記載:鯀娶有莘氏之女,名叫女嬉,當時年輕還沒有生育,在砥山遊玩時,得到薏苡而吞食,好像受到感應一樣,因此懷孕。《後漢書·馬援傳》記載:馬援在交趾時,常常服用薏苡果實,用來使身體輕盈、減少慾望,以抵抗瘴氣。㪍,俗寫為薏,是不正確的。
3. 澤瀉
味甘,寒。主風寒濕痹,乳難。消水,養五臟,益氣力,肥健。久服,耳目聰明,不飢、延、輕身,面生光,能行水上。一名水瀉,一名芒芋,一名鵠瀉。生池澤。
《名醫》曰:生汝南,五、六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藚,水寫也;《爾雅》云:蕍藛。郭璞云:今澤瀉,又藚,牛膚。郭璞云:《毛詩傳》雲水藛也,如續斷,寸寸有節,拔之可復。《毛詩》云:言採其藚。《傳》云:藚,水寫也。陸璣云:今澤寫也。其葉如車前草大,其味亦相似,徐州廣陵人食之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屬性寒涼。主要治療風寒濕引起的痹症,以及產婦乳汁難以下來的情況。它能利水消腫,滋養五臟,增強體力,使人身體肥壯健康。長期服用,能使耳聰目明,不易感到飢餓,延緩衰老,使身體輕盈,面色有光澤,甚至能在水面上行走。它又名水瀉、芒芋、鵠瀉。生長在池塘沼澤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產於汝南,在五月、六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
考證:許慎的《說文解字》說:「藚,就是水寫。」《爾雅》說:「蕍藛。」郭璞說:「就是現在的澤瀉,又名藚,像牛的皮。」郭璞又說:「《毛詩傳》中說的水寫,就像續斷,每寸都有節,拔掉之後還能再長出來。《毛詩》中說,要去採摘藚。《毛詩傳》中說,藚就是水寫。陸璣說,就是現在的澤寫。它的葉子像車前草那樣大,味道也相似,徐州、廣陵一帶的人會食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