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9)

1. 女萎

味甘,平。主中風暴熱,不能動搖,跌筋結肉,諸不足。久服,去面黑皯,好顏色、潤澤,輕身、不老。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女萎,一名葳蕤,一名玉馬,一名地節,一名蟲蟬,一名烏萎,一名熒,一名玉竹,神農:苦;一經:甘;桐君、雷公、扁鵲:甘,無毒;黃帝:辛。生太山山谷。葉青黃相值,如姜。二月、七月採。治中風暴熱。久服,輕身(《御覽》)。一名左眄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(同上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熒,一名地節,一名玉竹,一名馬熏,生太山及邱陵,立春後採,陰乾。

案:《爾雅》云:熒,委萎;郭璞云:藥草也,葉似竹,大者如箭,竿,有節,葉狹而長,表白里青,根大如指,長一、二尺,可啖;陶弘景雲:按《本經》有女萎,無葳蕤,《別錄》有萎蕤,而為用正同,疑女萎即葳蕤也,惟名異耳;陳藏器云:《魏志·樊阿傳》:青黏,一名黃芝,一名地節。此即葳蕤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主要治療中風突然發熱,導致身體無法動彈,以及跌打損傷導致筋脈肌肉結塊,還有各種身體虛弱的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、雀斑,使臉色紅潤光澤,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女萎,又名葳蕤,又名玉馬,又名地節,又名蟲蟬,又名烏萎,又名熒,又名玉竹。神農認為它的味道是苦的;一經認為它的味道是甘的;桐君、雷公、扁鵲認為它是甘味,無毒;黃帝認為它的味道是辛的。生長在泰山的山谷中。葉子青黃相間,像生薑。在二月和七月採摘。可以治療中風發熱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(出自《御覽》)。又名左眄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(同上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熒,又名地節,又名玉竹,又名馬熏,生長在泰山和丘陵,立春之後採摘,陰乾。

考證:《爾雅》中說:熒,就是委萎;郭璞解釋說:是一種藥草,葉子像竹葉,大的像箭桿,有節,葉子狹長,表面是白色,裡面是青色,根像手指頭一樣粗,長一到二尺,可以食用;陶弘景說:查閱《本經》只有女萎,沒有葳蕤,《別錄》有萎蕤,但兩者功效相同,懷疑女萎就是葳蕤,只是名稱不同而已;陳藏器說:《魏志·樊阿傳》中記載:青黏,又名黃芝,又名地節。這就是葳蕤。

2. 防葵

味辛,寒。主疝瘕腸泄,膀胱熱結,溺不下。咳逆,溫瘧,癲癇,驚邪狂走。久服,堅骨髓、益氣、輕身。一名梨蓋。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房葵,一名梨蓋,一名爵離,一名房苑,一名晨草,一名利如,一名方蓋,神農:辛,小寒;桐君、扁鵲:無毒;岐伯、雷公、黃帝:苦,無毒。莖葉如葵,上黑黃。二月生根,根大如桔梗,根中紅白。六月,花白,七月、八月,實白,三月三日採根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房慈,一名爵離,一名農果,一名利茹,一名方蓋,生臨淄,及嵩高太山少室,三月三日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博物志》云:防葵,與狼毒相似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寒。主要治療疝氣、腹部腫塊、腸道腹瀉,以及膀胱熱結導致的小便不暢。也可用於治療咳嗽、發燒的瘧疾、癲癇、驚嚇引起的精神失常和狂躁亂跑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骨髓堅固、增強體力、使身體輕盈。它又名梨蓋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防葵,又名梨蓋、爵離、房苑、晨草、利如、方蓋。神農認為它味辛,性小寒;桐君、扁鵲認為它無毒;岐伯、雷公、黃帝認為它味苦,無毒。它的莖葉像葵,上方呈黑黃色。二月生根,根像桔梗一樣大,根的中心是紅白色的。六月開白花,七月、八月結果,果實呈白色。三月三日採挖根部。(《御覽》引述)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名房慈、爵離、農果、利茹、方蓋,生長在臨淄,以及嵩山、泰山、少室山一帶。三月三日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博物志》說:防葵,和狼毒長得很像。

3. 柴胡

味苦,平。主心腹,去腸胃中結氣,飲食積聚,寒熱邪氣,推陳致新。久服,輕身、明目、益精。一名地熏。

《吳普》曰:茈葫,一名山菜,一名茹草,神農、岐伯、雷公:苦,無毒,生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根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山菜,一名茹草。葉,一名芸蒿,辛香可食,生宏農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博物志》云:芸蒿,葉似邪蒿,春秋有白蒻,長四、五寸,香美可食。長安及河內並有之。《夏小正》云:正月採芸。《月令》云:仲春,芸始生;《呂氏春秋》云:菜之美者,華陽之芸,皆即此也。《急就篇》有云:顏師古注云:即今芸蒿也,然則是此茈胡葉矣。茈、柴,前聲相轉。

《名醫》別錄前胡條,非。陶弘景雲:《本經》上品有茈胡而無此。晚來醫乃用之。

白話文:

柴胡,味道苦,藥性平和。主要治療胸腹部的疾病,能去除腸胃中阻塞的氣結,消化飲食積滯,驅散寒熱引起的邪氣,並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。長期服用,可以使身體輕盈,眼睛明亮,增強精氣。又名地熏。

《吳普》說:柴胡,又名山菜,又名茹草。神農、岐伯、雷公認為,柴胡味苦,無毒,生長在冤句這個地方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挖它的根。(《御覽》引用)

《名醫別錄》說:柴胡,又名山菜,又名茹草。它的葉子,又名芸蒿,味道辛香,可以食用,生長在宏農及冤句這個地方。在二月和八月採挖它的根,曬乾。

根據考證,《博物志》記載:芸蒿,葉子像邪蒿,春秋兩季有白色柔軟的嫩芽,長四、五寸,氣味香美,可以食用。長安和河內都有生長。《夏小正》記載:正月採摘芸蒿。《月令》記載:仲春時節,芸蒿開始生長。《呂氏春秋》記載:菜中最美味的,是華陽出產的芸蒿,說的都是這種植物。《急就篇》提到,顏師古註解說,芸蒿就是現在的芸蒿。那麼這裡所說的茈胡的葉子,就是芸蒿了。茈和柴,讀音相近。

《名醫別錄》把前胡單獨列出一條,是錯誤的。陶弘景說:《神農本草經》上品藥中只有茈胡,沒有前胡。晚近的醫生才開始使用前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