孫星衍

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8)

1.

味苦,溫。主風寒濕痹、死肌、痙、疸。止汗,除熱,消食,作煎餌。久服,輕身、延年、不飢。一名山薊(《藝文類聚》引作山筋),生山谷。

《吳普》曰:術,一名山連,一名山芥,一名天蘇,一名山姜(《藝文類聚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山姜,一名山連,生鄭山、漢中、南鄭,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根,曝乾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術,山薊也;《廣雅》云:山姜,術也。白朮,牡丹也。《中山經》

云:首山草多術。郭璞云:術,山薊也;《爾雅》云:術,山薊;郭璞云:今術似薊,而生山中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術,出三輔,黃白色者,善。《列仙傳》云:涓子好餌術。《抱朴子·仙藥篇》云:術,一名山薊,一名山精。故《神藥經》曰:必欲長生,長服山精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澀,性溫。主要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肢體麻木、肌肉壞死、抽搐、黃疸等病症。能止汗、退熱、幫助消化,可以煎煮或做成藥丸服用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、不易感到飢餓。它有一個別名叫山薊(《藝文類聚》裡記載為山筋),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術,別名又叫山連、山芥、天蘇、山姜。(《藝文類聚》中也有記載)

《名醫別錄》說:術,別名又叫山姜、山連,生長在鄭山、漢中、南鄭等地,二月、三月、八月、九月採挖根部,曬乾。
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說:術,就是山薊。《廣雅》說:山姜,就是術。白朮,就是牡丹。《中山經》說:首山上生長很多術這種草。郭璞說:術,就是山薊。《爾雅》說:術,就是山薊。郭璞又說:現在的術長得像薊,但生長在山中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術,產自三輔地區,黃白色的品質最好。《列仙傳》說:涓子喜歡服用術。《抱朴子·仙藥篇》說:術,別名又叫山薊、山精。所以《神藥經》說:想要長生不老,就要長期服用山精。

2. 菟絲子

味辛,平。主續絕傷,補不足,益氣力,肥健。汁去面皯,久服,明目、輕身、延年。一名菟蘆,生川澤。

《吳普》曰:菟絲,一名玉女,一名松蘿,一名鳥蘿,一名鴨蘿,一名復實,一名赤網,生山谷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菟縷,一名唐蒙,一名玉女,一名赤網,一名菟累。生朝鮮田野,蔓延草木之上,色黃而細,為赤網,色淺而大,為菟累。九月採實,暴乾。

案《說文》云:蒙玉女也《廣雅》云:菟邱,菟絲也,女蘿,松蘿也;《爾雅》云:唐蒙,女蘿。菟絲。又云:蒙,玉女;《毛詩》云:愛採唐矣。《傳》云:唐蒙,菜名。又蔦與女蘿。《傳》云:女蘿、菟絲,松蘿也。陸璣云:今菟絲蔓連草上生,黃赤如金,今合藥,菟絲子是也,非松蘿,松蘿,自蔓松上,枝正青,與菟絲異。《楚詞》云:被薜荔兮帶女蘿。

王逸云:女蘿,菟絲也。《淮南子》云:千秋之松,下有茯苓,上有菟絲。高誘注云:茯苓,千歲松脂也。菟絲生其上而無根。舊作菟,非。

白話文:

菟絲子,味道辛辣,性平和。主要功效是接續斷裂的傷處,補養虛弱的身體,增強氣力,使人強壯。它的汁液可以去除臉上的黑斑,長期服用,能使眼睛明亮、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又名菟蘆,生長在川澤地區。
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菟絲,又名玉女、松蘿、鳥蘿、鴨蘿、復實、赤網,生長在山谷中(出自《太平御覽》)。
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菟絲,又名菟縷、唐蒙、玉女、赤網、菟累。生長在朝鮮的田野,藤蔓攀附在草木之上,顏色黃而細的是赤網,顏色淺而大的是菟累。九月採收果實,曬乾。

考證《說文解字》說:蒙就是玉女。《廣雅》說:菟邱就是菟絲,女蘿就是松蘿。《爾雅》說:唐蒙就是女蘿,也就是菟絲。又說:蒙就是玉女。《毛詩》說:去採摘唐蒙。《毛詩傳》說:唐蒙,是一種菜名,又說蔦與女蘿。《毛詩傳》說:女蘿就是菟絲,也是松蘿。陸璣說:現在菟絲藤蔓攀附在草上生長,黃紅色像金子一樣,現在用來配藥的菟絲子就是這個,不是松蘿。松蘿是自己攀附在松樹上,枝條是青色的,跟菟絲不一樣。《楚辭》說:身上披著薜荔,腰間帶著女蘿。

王逸說:女蘿就是菟絲。《淮南子》說:千年的松樹,下面有茯苓,上面有菟絲。高誘註解說:茯苓是千年松樹的樹脂,菟絲生長在它的上面,沒有根。以前寫作「菟」是錯誤的。

3. 牛膝

味苦,酸(《御覽》作辛)。主寒(《御覽》作傷寒)濕痿痹,四肢拘攣,膝痛不可屈伸,逐血氣,傷熱火爛,墮胎。久服,輕身、耐老(《御覽》作能老)。一名百倍,生川穀。

《吳普》曰:牛膝,神農:甘;一經:酸;黃帝、扁鵲:甘;李氏,溫。雷公:酸,無毒。生河內或臨邛。葉如夏藍;莖本赤。二月、八月採(《御覽》)。

《名醫》曰:生河內及臨朐。二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根,陰乾。

案:《廣雅》云:牛莖,牛膝也;陶弘景雲:其莖有節,似膝,故以為名也。膝,當為膝。

白話文:

味道苦澀,帶點酸味(《御覽》記載為辛辣)。主要治療寒濕引起的肢體麻木、萎縮,四肢抽筋攣縮,膝蓋疼痛無法彎曲伸展,能活血化瘀,治療因熱毒引起的皮膚潰爛,還有墮胎的作用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(《御覽》記載為能使人長壽)。別名又叫百倍,生長在山谷中。

《吳普》說:牛膝,神農認為是甘味;《一經》認為是酸味;黃帝、扁鵲認為是甘味;李氏認為是溫性。雷公認為是酸味,無毒。生長在河內或臨邛一帶。葉子像夏藍的葉子;莖的根部是紅色的。在二月、八月採收(《御覽》記載)。

《名醫》說:生長在河內和臨朐一帶。在二月、八月、十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

考證:《廣雅》說:牛莖,就是指牛膝;陶弘景說:它的莖有節,像膝蓋一樣,所以才這樣命名。這裡的“膝”,應該是膝蓋的“膝”。

4. 充蔚子

味辛,微溫。主明目益精,除水氣。久服輕身,莖主癮疹癢,可作浴湯。一名益母,一名益明,一名大札。生池澤。

《名醫》曰:一名貞蔚,生海濱,五月採。

案:《說文》云:蓷,萑也。《廣雅》云:益母,充蔚也。《爾雅》云:萑,蓷。郭璞云:今茺蔚也。《毛詩》云:中谷有蓷。《傳》云:蓷,鵻也。陸璣云:舊說及魏博士濟陰周元明,皆云菴䕡是也。《韓詩》及三蒼說,悉云益母,故曾子見益母而感。劉歆曰:蓷,臭穢。臭穢,即茺蔚也。舊作茺,非。

白話文:

味道辛辣,性微溫。主要功效是使眼睛明亮、增益精氣,並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。它的莖部可以治療皮膚上的癮疹搔癢,可以煮成湯來沐浴。它有一個別名叫益母,又名益明,又名大札。生長在池塘、沼澤邊。

《名醫別錄》說:它又叫貞蔚,生長在海邊,在五月採收。

考證:根據《說文解字》的說法,「蓷」就是「萑」的意思。《廣雅》說,益母就是充蔚。《爾雅》說,「萑」就是「蓷」。郭璞說,這就是現在的茺蔚。《毛詩》說,山谷中有蓷。《毛詩傳》說,「蓷」是鵻鳥。《陸璣毛詩草木疏》說,以前的說法以及魏國的博士濟陰周元明,都認為「菴䕡」就是「蓷」。《韓詩》和《三蒼》都說「蓷」就是益母,所以曾子看到益母就會有感觸。劉歆說,「蓷」是氣味臭穢的植物,而臭穢就是指茺蔚。以前寫作「茺」是錯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