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神農本草經》~ 卷一 (7)
卷一 (7)
1. 遠志
味苦,溫。主咳逆傷中,補不足,除邪氣,利九竅,益智慧,耳目聰明,不忘,強志倍力。久服,輕身、不老。葉名小草,一名棘菀(陸德明《爾雅音義》引作莧),一名葽繞(《御覽》作要繞),一名細草。生川穀。
《名醫》曰:生太山及冤句。四月採根、葉,陰乾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蒬,棘蒬也。《廣雅》云:蕀苑,遠志也。其上謂之小草。《爾雅》云:葽繞,蕀蒬。郭璞云:今遠志也,似麻黃,赤華,葉銳而黃。
白話文:
味道苦澀,性溫。主要治療咳嗽、氣逆,以及身體內部損傷,能夠補充虛損,去除邪氣,疏通九竅(指眼、耳、鼻、口等),增進智慧,使耳聰目明,增強記憶力,堅定意志,使精力加倍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緩衰老。它的葉子又名小草,也叫做棘菀(陸德明《爾雅音義》引用時寫作莧),還叫做葽繞(《御覽》寫作要繞),也叫做細草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遠志生長在泰山和冤句這個地方。在四月採集根和葉,陰乾。
考證:根據《說文解字》記載,蒬就是棘蒬。《廣雅》記載,蕀苑就是遠志,它的上部叫做小草。《爾雅》記載,葽繞就是蕀蒬。郭璞說,現在的遠志就是它,形狀像麻黃,開紅花,葉子尖且黃色。
2. 龍膽
味苦澀。主骨間寒熱,驚癇邪氣,續絕傷,定五臟,殺蠱毒。久服,益智、不忘,輕身、耐老。一名陵遊,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齊朐及冤句。二月、八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採根,陰乾。
白話文:
味道苦且帶澀。主要能治療骨頭關節間的寒熱往來、驚風癲癇等病症,以及去除邪氣,接續斷裂的傷處,安定五臟,殺滅蠱毒。長期服用,能增強智慧、記憶力,使身體輕盈、延緩衰老。又名陵遊,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在齊朐和冤句等地。在二月、八月、十一月、十二月採挖根部,陰乾後使用。
3. 細辛
味辛,溫。主咳逆,頭痛腦動,百節拘攣,風濕。痹痛、死肌。久服,明目、利九竅,輕身、長年。一名小辛。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細辛,一名細草(《御覽》引云:一名小辛)。神農、黃帝、雷公、桐君:辛,小溫;岐伯:無毒;李氏:小寒。如葵葉,色赤黑,一根一葉相連(《御覽》引云:三月、八月採根)。
《名醫》曰:生華陰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案:《廣雅》云:細條、少辛,細辛也。《中山經》云:浮戲之山,上多少辛。郭璞云:細辛也。《管子·地員篇》云:小辛,大蒙。《範子計然》云:細辛,出華陰,色白者,善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。主要治療咳嗽氣逆、頭痛,感覺腦部震動,全身關節攣縮,以及風濕引起的麻木疼痛、肌肉壞死。長期服用,可以明亮眼睛、通利九竅(指耳、目、口、鼻等),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它又名小辛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》說:細辛,又名細草(《御覽》引用說:又名小辛)。神農、黃帝、雷公、桐君認為:味道辛辣,性質微溫;岐伯認為:沒有毒性;李氏認為:性質微寒。它的葉子像葵菜葉,顏色紅黑,一根莖長出一片葉子,互相連接(《御覽》引用說:在三月、八月採挖根部)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生長在華陰。在二月、八月採挖根部,然後陰乾。
考證:《廣雅》說:細條、少辛,就是細辛。《中山經》說:浮戲山,出產很多細辛。郭璞說:那就是細辛。《管子·地員篇》說:小辛,大蒙。《範子計然》說:細辛,出產於華陰,顏色白色的,品質最好。
4. 石斛
味甘,平。主傷中,除痹,下氣,補五臟虛勞、羸瘦,強陰。久服,厚腸胃、輕身、延年。一名林蘭(《御覽》引云:一名禁生。《觀本》作黑字),生山谷。
《吳普》曰:石斛,神農:甘,平;扁鵲:酸;李氏:寒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禁生,一名杜蘭,一名石蓫。生六安水傍石上。七月、八月採莖,陰乾。
案:《範子計然》云:石斛,出六安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。主要功效是治療身體內部損傷,消除風濕痺痛,使氣向下運行,補益五臟的虛損勞傷、身體消瘦,增強陰液。長期服用,可以增厚腸胃,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又名林蘭(《御覽》引用說:又名禁生。《觀本草》寫作黑字),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石斛,神農認為是味甘,性平;扁鵲認為是味酸;李氏認為是性寒(《御覽》引用)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又名禁生,又名杜蘭,又名石蓫。生長在六安水邊的石頭上。七月、八月採收莖部,陰乾。
考證:《範子計然》說:石斛,產於六安。
5. 巴戟天
味辛,微溫。主大風邪氣,陰痿不起,強筋骨,安五臟,補中,增志,益氣。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生巴郡及下邳。二月、八月採根,陰乾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微溫。主要治療風邪引起的疾病,以及男性陰莖痿軟不舉,能夠強健筋骨,安定五臟,補養中氣,增強意志,補益氣力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產於巴郡和下邳。二月和八月採挖根部,在陰涼處晾乾。
6. 白英
味甘,寒。主寒熱、八疽、消渴,補中益氣。久服,輕身、延年。一名谷菜(元本誤作黑字),生山谷。
《名醫》曰:一名白草。生益州。春,採葉;夏,採莖;秋,採花;冬,採根。
案:《爾雅》云:苻,鬼目。郭璞云:今江東有鬼目草,莖似葛,葉圓而毛,子如耳璫也,赤色叢生。《唐本》注白英云:此鬼目草也。
白話文:
味道甘甜,性寒。主要治療寒熱病、八種腫瘡、消渴症,並能補養中焦,增強元氣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延年益壽。又名谷菜(原本誤寫為黑字),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又名白草。生長在益州。春天採摘葉子;夏天採摘莖;秋天採摘花;冬天採摘根。
考證:《爾雅》記載:苻,別名鬼目。郭璞說:現在江東有鬼目草,莖像葛,葉子圓而有毛,果實像耳環,紅色成叢生長。《唐本草》註解白英說:這就是鬼目草。
7. 白蒿
味甘,平。主五臟邪氣,風寒濕痹,補中益氣,長毛髮,令黑,療心懸、少食、常飢。輕身、耳目聰明、不老。生川澤。
《名醫》曰:生中山,二月採。
案:《說文》云:蘩,白蒿也;艾,冰臺也。《廣雅》云:蘩母,蒡葧也。《爾雅》云:艾,冰臺。郭璞云:今艾,白蒿。《夏小正》云:二月采蘩。《傳》云:蘩,由胡。由胡者,繁母也。繁母者,旁勃也。《爾雅》云:蘩,皤蒿。郭璞云:白蒿。又蘩,由胡,郭璞云:未詳。
《毛詩》云:於以采蘩。《傳》云:蘩,皤蒿也。又采蘩祁祁。《傳》云:蘩,白蒿也;陸璣云:凡艾,白色者,為皤蒿;《楚詞》王逸注云:艾,白蒿也。按:皤、白,音義皆相近。艾,是藥名,《本草經》無者,即白蒿是也。《名醫》別出艾條,非。
白話文:
白蒿,味道甘甜,性平。主要可以去除五臟的邪氣,像是風寒濕造成的痺痛,能補養身體的中氣,增強元氣,使毛髮生長,並且變得烏黑亮麗,還能治療心悸、食慾不振、總是感到飢餓等症狀。長期服用可以使身體輕盈,聽力和視力變得敏銳,延緩衰老。通常生長在河流和沼澤地帶。
《名醫別錄》說:白蒿生長在中山一帶,在農曆二月採摘。
考證:《說文解字》記載:蘩,指的就是白蒿;艾,指的是冰臺。《廣雅》記載:蘩母,就是蒡葧。《爾雅》記載:艾,指的就是冰臺。郭璞說:現在的艾,就是指白蒿。《夏小正》記載:農曆二月採摘蘩。《傳》解釋說:蘩,就是由胡。由胡,就是繁母。繁母,就是旁勃。《爾雅》記載:蘩,指的就是皤蒿。郭璞說:就是白蒿。還有,蘩,又叫做由胡,郭璞說:還不確定指的是什麼。
《毛詩》說:用來採摘蘩。《傳》解釋說:蘩,指的就是皤蒿。又說,採摘蘩的樣子很多。《傳》解釋說:蘩,就是白蒿。陸璣說:凡是艾,顏色白色的,就是皤蒿。《楚辭》王逸注說:艾,就是白蒿。推究:皤和白,音和義都相近。艾,是一種藥名,《本草經》沒有記載的,指的就是白蒿。《名醫別錄》另外列出艾條,是不對的。
8. 赤箭
味辛,溫。主殺鬼精物、蠱毒惡氣。久服,益氣力,長陰、肥健,輕身、增年。一名離母,一名鬼督郵。生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換督郵,一名神草,一名閻狗。或生太山,或少室。莖、箭赤,無葉,根如芋子。三月、四月、八月採根,日乾。治癰腫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生陳倉雍州,及太山少室,三月、四月、八月採根,曝乾。
案:《抱朴子》云:按:仙方中,有合離草,一名獨搖,一名離母,所以謂之合離、離母者,此草為物,下根如芋魁,有遊子十二枚周環之,去大魁數尺,雖相須,而實不相連,但以氣相屬耳,別說云:今醫家見用天麻,即是此赤箭根。
白話文:
味道辛辣,性質溫熱。主要功效是驅除鬼怪精靈、蠱毒以及不好的氣。長期服用,可以增強體力,使生殖器官成長、身體肥壯強健,並能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。它又名離母,又名鬼督郵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換督郵,又名神草,又名閻狗。有的生長在泰山,有的生長在少室山。莖和箭桿呈紅色,沒有葉子,根像芋頭。三月、四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可以治療癰腫(這是《御覽》中的記載)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生長在陳倉雍州,以及泰山少室山,三月、四月、八月採收根部,曬乾。
考證:《抱朴子》說:按:仙方中,有合離草,又名獨搖,又名離母,之所以叫合離、離母,是因為這種草的根像芋頭一樣的塊莖,周圍環繞著十二個小塊莖,這些小塊莖離主塊莖有數尺遠,雖然相互依存,但實際上並不相連,只是以氣息相聯繫。另一種說法是:現在醫生所使用的天麻,就是這種赤箭的根。
9. 奄閭子
(舊作庵閭,《御覽》作奄閭,是),
味苦,微寒。主五臟瘀血,腹中水氣,臚張留熱,風寒濕痹,身體諸痛。久服,輕身、延年、不老。生川穀。
《吳普》曰:奄閭,神農、雷公、桐君、岐伯:苦,小溫,無毒;李氏:溫,或生上黨,葉青厚兩相當,七月,花曰;九月,實黑,七月、九月、十月採,驢馬食,仙去(《御覽》)。
《名醫》曰:駏驉食之,神仙。生雍州,變生上黨及道邊,十月採根,陰乾。
案:《司馬相如賦》有奄閭,張揖云:奄閭,蒿也。子可治疾。
白話文:
味道苦澀,性微寒。主要治療五臟的瘀血、腹部積水、腹部脹滿發熱、風寒濕痹引起的身體各處疼痛。長期服用,能使身體輕盈、延年益壽、不老。生長在山谷中。
《吳普本草》記載:奄閭,神農、雷公、桐君、岐伯都認為它味苦,性微溫,沒有毒性;李氏認為它性溫,有時生長在上黨地區,葉子青色且厚度相當,七月開花;九月結黑色果實,可以在七月、九月、十月採收。驢馬吃了會成仙(這是《御覽》的說法)。
《名醫別錄》記載:駏驉吃了它會成仙。生長在雍州,後來也生長在上黨地區和路邊,十月採挖根部,陰乾。
考證:《司馬相如賦》中提到奄閭,張揖說:奄閭是一種蒿草,它的果實可以治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