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rb Formula Database

中醫古籍記載主治「聤耳」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

聤耳,又稱耳聾,是指耳內閉塞,聽力減退或喪失的一種疾病。其病因多由外感風寒、內傷火熱、痰濁阻塞所致。臨床表現主要為耳內堵塞感、聽力減退或喪失,耳鳴、耳流膿水等。

外感風寒

外感風寒是聤耳最常見的病因,多由受寒風侵襲所致。患者常有畏寒、發熱、頭痛、鼻塞、流清涕等症狀,耳內有堵塞感,聽力減退,耳鳴。

內傷火熱

內傷火熱是聤耳的另一常見病因,多由情志不遂、飲食不節、勞倦過度等所致。患者常有口乾、口苦、咽喉腫痛、小便黃赤等症狀,耳內有堵塞感,聽力減退,耳鳴,耳流膿水。

痰濁阻塞

痰濁阻塞是聤耳的另一病因,多由飲食不節、久病體虛等所致。患者常有胸悶、痰多、咳嗽等症狀,耳內有堵塞感,聽力減退,耳鳴。

聤耳的診斷

聤耳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耳內堵塞感、聽力減退或喪失,耳鳴、耳流膿水等。此外,還可以通過耳鏡檢查,觀察鼓膜的情況,以協助診斷。

聤耳的治療

聤耳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而有所不同。外感風寒者,可用辛溫解表、宣肺散寒的中藥治療,如麻黃湯、桂枝湯等。內傷火熱者,可用清熱解毒、涼血化痰的中藥治療,如黃連解毒湯、瀉白散等。痰濁阻塞者,可用化痰散結、通竅開竅的中藥治療,如二陳湯、通竅活血湯等。

聤耳的預防

聤耳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  •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  • 保持耳道清潔,避免污水、灰塵等進入耳內。
  • 避免熬夜、勞累,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。
  • 飲食清淡,不吃辛辣、油膩、刺激性食物。
  • 定期進行耳部檢查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聤耳是一種常見的耳部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聽力下降或喪失。因此,大家要注意預防聤耳,一旦出現相關症狀,要及早到醫院就診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:

相關中藥方劑清單



柴胡清肝湯

  • 1.《外科心法要訣》:「【注】此證耳內悶腫出膿,因膿色不一,而名亦各殊。如出黑色臭膿者,名耳疳;出青膿者,名震耳;出白膿者,如纏耳;出黃膿者,名聤耳,俱由胃濕與肝火相兼而成,宜柴胡清肝湯主之。氣實火盛者,以龍膽瀉肝湯服之。惟風耳則出紅膿,偏於肝經血熱,宜用四物湯加丹皮、石菖蒲服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