豬膏吞方

豬膏吞方

ZHU GAO TUN FANG | 更多圖表

方劑配方組成

熱性指數

0

寒性指數

12

熱/寒比例

極寒 (0.08)
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
方劑組成解釋

「豬膏吞方」中使用「豬脂膏」的主要原因有二:

  1. 滋潤潤燥:豬脂膏性味甘平,入脾經,具有滋潤、滑利、養血之效。方中使用豬脂膏,可潤澤腸道,滋養臟腑,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咳嗽、便祕等症狀。
  2. 輔助藥力:豬脂膏具有較好的包覆性,可以包裹藥物,使其更容易吞服,同時也能減輕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,利於藥力吸收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豬膏吞方繁體中文分析
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
此方載於古代醫籍,主治「諸骨鯁在喉中」,即針對魚刺、獸骨等異物哽塞咽喉的緊急情況。豬膏(豬脂肪熬製的油脂)以杏核大小直接吞服,利用其滑潤黏滯之性,促使異物隨油脂下移,從而解除喉部梗阻。

二、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

  1. 豬膏的特性

    • 物理滑潤作用:豬膏質地油滑,黏滯度高,吞服時能包裹咽喉及食道內的異物,減少骨刺與黏膜的摩擦,同時借助油脂的潤滑力,推動異物向下滑行。
    • 密度與附著性:動物脂肪常溫下呈半固態,吞入後遇體溫融化,能緊密黏附骨刺表面,形成保護層,避免尖銳邊緣划傷組織,並隨吞咽動作排出。
  2. 操作方法的科學性

    • 「如杏核大」的劑量便於整塊吞服,既確保足夠體積以包覆異物,又避免過大導致噎塞風險。
    • 「未下,再吞」體現漸進式處理,反覆多次以增強滑利效果,符合現代異物處理中「溫和外力輔助排除」的原則。
  3. 中醫理論延伸

    • 從「潤下」角度論,豬膏屬甘潤之品,能「柔濡燥結」,對應喉部因異物刺激的局部痙攣(類似「燥澀不通」之象),以油潤之性緩解緊急症狀。
    • 此方雖簡,卻體現古代「以形用藥」的思維,油脂的物理特性直接解決機械性梗阻,符合「急則治標」的處理原則。

三、潛在適用範圍與限制

此方僅適用於小型、非穿透性的骨鯁(如細魚刺),若遇大型或深嵌異物,仍需專業醫療介入。其原理與現代建議吞食飯糰或饅頭的概念類似,但豬膏的潤滑效果更顯著,且對黏膜刺激性較低。

總結

「豬膏吞方」以單味豬膏的物理特性為核心,透過傳統經驗結合直觀的滑潤機制,展現古代醫家對急症處理的務實智慧。其設計簡潔而符合解剖生理邏輯,可視為中華醫學中「生活經驗藥用化」的典型案例。

傳統服藥法


豬膏。
上1味,如杏核大,吞服;未下,再吞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同名稱方劑


豬膏吞方, 出處: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 組成:豬膏。 主治:諸骨鯁在喉中。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