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組成解釋
益神散中加入半夏曲,主要考量以下兩點:
- 降逆止嘔: 半夏性味辛溫,入脾胃經,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。益神散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所致的飲食不化、腹脹、噁心嘔吐等症狀。半夏曲可抑制胃腸蠕動,減少嘔吐,同時亦能改善脾胃運化功能,有助於消化吸收。
- 化痰止咳: 半夏曲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,可幫助清除痰液,緩解咳嗽。益神散中常加入其他清熱化痰的藥物,如麥冬、百合等,配合半夏曲,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痰多咳嗽等症狀。
因此,半夏曲在益神散中發揮著降逆止嘔、化痰止咳的功效,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,達到治療脾胃虛弱、痰多咳嗽的療效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中藥方劑【益神散】之分析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【益神散】主「吐食,不納谷氣」,即胃氣上逆所致之嘔吐、無法消化吸收食物精微的病症。此症多因脾胃虛弱、氣機升降失常,或寒邪犯胃、痰濕中阻,導致胃失和降而發。其名「益神」,暗示本方除調和中焦外,或兼顧心脾兩虛之神疲乏力等症。
二、組成與邏輯推理
基礎方:四聖湯
雖古籍中「四聖湯」組成有多種記載,然結合「益神散」主治及後加藥物推測,此處可能指健脾和胃、化濕止嘔之配伍,如:- 人參:補益脾氣,助運化之力。
- 白朮:健脾燥濕,固守中焦。
- 茯苓:滲濕利水,助脾胃升降。
- 甘草:調和諸藥,緩急和中。
(若為他種「四聖湯」,可能含陳皮、半夏等理氣化痰之品,更切嘔吐之證。)
加味藥:丁香、半夏曲
- 丁香:性溫味辛,溫中降逆,為止嘔要藥,尤擅治寒邪或虛寒性嘔吐。
- 半夏曲:由半夏發酵製成,化痰止咳、和胃止嘔之力較生半夏緩和,兼助消化。
三、治療原理與方義
全方以「健脾化痰、降逆止嘔」為核心:
- 補虛:人參、白朮補脾益氣,扶正以助運化。
- 祛濕:茯苓、半夏曲化解痰濕,消除中焦阻滯。
- 降逆:丁香協半夏曲降胃氣,直接止嘔。
- 調和:甘草緩和藥性,協調脾胃氣機。
四、推測應用延伸
雖原方明言治吐食,然從組成可推測,其亦適於:
- 脾胃虛寒兼痰濕:症見嘔吐清涎、脘腹冷痛、舌淡苔白膩。
- 心脾兩虛之輕證:若「四聖湯」含補益成分,或可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精神萎靡。
結語
【益神散】以健脾化痰為本,降逆止嘔為標,標本兼顧,體現中醫「調和升降」的治療思路。加入丁香、半夏曲,強化了原方針對嘔吐的療效,尤其適合虛寒或痰濕型胃氣上逆之證。
傳統服藥法
四聖湯加丁香、半夏曲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疳積
相同名稱方劑
益神散, 出處:《活幼口議》卷二十。 組成:四聖湯加丁香、半夏曲。 主治:吐食,不納谷氣。
益神散, 出處:《良方合壁》卷下。 組成:川楝子4兩,炒麥芽4兩,炒枳殼4兩,使君子肉(醋制炒)4兩,炒烏藥4兩,炒枳實4兩,炒豬苓4兩,炒山楂4兩,炒川朴4兩,炒澤瀉4兩,炒檳榔4兩,大黃(酒制炒)1兩2錢5分,莪朮(醋制炒)1兩2錢5分,三棱(醋制炒)1兩2錢5分,胡黃連(炒)1兩2錢5分,青皮(炒)1兩2錢5分,青礬(隔紙炒)8兩,六曲(醋制炒)8兩,乾漆(炒絕煙)7錢5分,蒼朮(醋制炒)7錢5分,四制香附12兩,針砂5錢,陳皮1錢5分。 主治:小兒肚大青筋,已成疳積,及婦人經水不調。
相關典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