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蝸牛煎
WO NIU JIAN | 更多圖表
出處典籍: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
方劑配方組成
熱性指數
0
寒性指數
60
熱/寒比例
極寒 (0.02)複方歸經比例
肝經 33%
肺經 33%
脾經 33%
肝經
肺經
脾經
最後更新日:2025-07-24
方劑組成解釋
「蝸牛煎」方劑中包含「蝸牛殼」,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:
- 殼體入藥: 蝸牛殼本身具有藥用價值,性寒、味甘,具有清熱解毒、滋陰降火、止痛消腫的功效。其主要成分為碳酸鈣,可治療胃酸過多、潰瘍等症狀。
- 藥性互補: 蝸牛殼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,可增強藥效。例如,若方劑主治熱毒瘡瘍,蝸牛殼的清熱解毒功效可助於排毒消腫;若方劑主治陰虛內熱,蝸牛殼的滋陰降火功效則可緩解症狀。
因此,「蝸牛煎」中包含「蝸牛殼」是經過考量藥性而作出的合理選擇,可提升方劑的療效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分析[蝸牛煎]的傳統功效與組成邏輯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此方主治「小兒無辜疳」,為古代中醫對小兒羸瘦、腹大、毛髮焦枯等營養不良症狀的稱謂,多與寄生蟲感染或消化吸收障礙相關。蝸牛殼蒸製後研粉,搭配酥(乳製品)與蜜,以滋潤緩補、消疳化積為主要方向,推測用於緩解疳證伴隨的虛熱或燥結。
二、組成與治療原理
蝸牛殼(舊死者,皮薄黃白色)
- 性味推測:蝸牛殼性寒,古代認為其能清熱、軟堅散結,舊死者取其「陳緩」之性,避免過於峻利。
- 物理作用:殼體含鈣質,經蒸研後成細粉,可能吸附腸道穢濁,或緩解蟲積引起的腹痛。
酥蜜(酥油與蜂蜜)
- 酥:為牛羊乳提煉之油脂,潤燥補虛,針對疳證患兒的津虧腸燥。
- 蜜:甘緩和中,解毒潤腸,與酥協同增強滋養效力,並矯正蝸牛殼的澀味。
製法邏輯
- 蒸製法:透過反覆炊飯蒸透,使蝸牛殼中的成分(如礦物質)與酥蜜融合,轉化為易吸收的「水淀」狀,適合小兒稚嫩腸胃。
- 紙糊密封:保留藥性,避免芳香揮發,同時緩和蝸牛殼的寒涼之性。
三、可能的治療原理
此方結合「清潤」與「緩消」的思路:
- 清熱潤腸:蝸牛殼之寒與酥蜜之潤,改善疳熱傷津導致的便乾、煩躁。
- 化積消導:殼體細粉可能輕度刺激腸道蠕動,助排蟲積,酥蜜潤滑輔助通下。
- 補益虛損:酥蜜提供營養基礎,適合長期疳證的體弱患兒。
總結
[蝸牛煎]以動物殼體與乳蜜組合,體現中醫「血肉有情」與「甘緩調中」的用藥思維,針對小兒疳證「虛中夾積」的特性,採取溫和消補並行的策略。其效可能依賴於物理性潤腸與營養補充,而非直接殺蟲,符合古代對小兒「稚陰稚陽」體質的調護原則。
傳統服藥法
蝸牛殼7枚(舊死者,皮薄黃白色者)。
上淨洗,源乾,納酥蜜於殼中,瓷盞盛,紙糊頭,炊飯上蒸之,下饙時即坐甑中;裝飯又蒸,飯熟取出,細研如水淀。漸漸與服,1日服盡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同名稱方劑
蝸牛煎, 出處: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 組成:蝸牛殼7枚(舊死者,皮薄黃白色者)。 主治:小兒無辜疳。
相關典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