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劑組成解釋
管仲散以「管仲」為藥名,其主要原因在於方劑的創始人與藥材的關係。
「管仲」藥材本身為一種有毒的植物,其性溫、味苦、辛,具有祛痰止咳、溫肺散寒、殺蟲止癢等功效。而「管仲散」則是由古代名醫管仲所創制,其藥方主要用於治療咳嗽、哮喘、風寒濕痹等疾病。
因此,將此方劑命名為「管仲散」,既表明其創始人為管仲,同時也暗示了方劑中含有「管仲」藥材,以此彰顯其藥效與功效。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主治功效
管仲散方劑分析
一、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此方主治「腸風痔瘡」,古代所稱「腸風」,多指便血、痔瘡出血或肛門周圍癢痛腫脹之症;「痔瘻」則為痔瘡日久潰爛成瘻,或伴有分泌物、蟲癢等症狀。此方外治與內服並用,既能清熱止血,又可殺蟲止癢,適用於痔瘡腫痛、肛門濕癢,甚或瘻管滲液者。
二、組成與治療原理
管仲(貫眾)
- 性味苦寒,入肝、胃經,具有清熱解毒、殺蟲止血之效。
- 針對痔瘡熱毒、出血,可涼血止血;其殺蟲作用能緩解肛門濕癢(古人認為蟲動致癢)。
紅藤(大血藤)
- 性味苦平,入大腸經,能活血通絡、解毒消腫。
- 用於痔瘡腫痛、瘻管膿血,可散瘀清熱,促進局部氣血通暢。
三、方劑配伍邏輯
內服作用:
管仲清熱止血,紅藤活血解毒,二者合用,一止血、一行血,避免留瘀,酒煎增強活血之力,助藥力直達病所。治「腸風」便血或痔瘡出血,兼緩解腫痛。外用熏洗原理:
藥渣再煎,趁熱熏洗患處,利用其清熱殺蟲之性,直接作用於肛門瘡瘻。熱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,藥性滲透以消腫止癢;「蟲死」一說,反映其對濕癢分泌物(如寄生蟲或微生物)的抑制作用。
四、推測延伸功效
此方對「濕熱下注」型痔瘡(腫痛出血、肛門潮濕)及輕度瘻管感染可能有一定效果。現代可聯想於痔瘡合併局部炎症或濕疹樣病變,但需結合具體辨證。其外用熏洗法符合中醫「外科消託」原則,透過局部作用直接改善症狀。
總結:管仲散以清熱解毒、活血殺蟲為核心,內外兼治,針對古代「腸風痔瘡」之濕熱瘀阻病機,體現中醫「內清外消」的痔瘡治療思路。
傳統服藥法
管仲4兩,紅藤4兩(上好者)。
上件同為粗末,分作四服,用綿包作四裹。
每服1包,用好酒1升,煎至五沸,溫服;藥滓收著,候四眼藥滓一處,用水1碗半,熬至五沸,用小口器合內盛,放被兒內,熏著瘡門,就熱通手洗,如蟲子死後,便不癢痛。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...
相關疾病
相同名稱方劑
管仲散, 出處:《禦藥院方》卷八。 組成:管仲4兩,紅藤4兩(上好者)。 主治:腸風痔瘻。
管仲散, 出處:《禦藥院方》卷七。 組成: 管仲散(《禦藥院方》卷七。)出處:《禦藥院方》卷七。別名:貫眾散組成:黃連3錢,管仲3錢,甘草3錢,駱駝蓬5錢。主治:解一切諸熱毒,及食毒、酒毒、藥毒。 。 主治:解一切諸熱毒,及食毒、酒毒、藥毒。
相關典籍
討論留言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