鬼臼漿

鬼臼漿

GUI JIU JIANG | 更多圖表

方劑配方組成

熱性指數

9

寒性指數

8

熱/寒比例

偏熱 (1.13)

複方歸經比例

肝經 33%
肺經 33%
脾經 33%
肝經
肺經
脾經

最後更新日:2025-09-04

方劑組成解釋

鬼臼漿方劑中包含鬼臼葉,主要是因為鬼臼葉是其主要藥材來源。鬼臼葉含有鬼臼毒素,這種物質具有抗癌、抗病毒等藥理作用,是鬼臼漿方劑的主要活性成分。

鬼臼葉經過處理後,可以提取出鬼臼毒素,再配伍其他藥材,製成鬼臼漿。鬼臼漿具有清熱解毒、消腫止痛、抗癌等功效,常用於治療腫瘤、皮膚病、炎症等疾病。

中藥方證辨證推理


主治功效


鬼臼漿方劑分析

傳統古代功效主治

《鬼臼漿》主治「射工中人,寒熱」,即古代所稱之「射工毒」(亦稱溪毒、水弩毒),為一種潛伏於水中,能通過射擊或接觸使人中毒的生物(可能類似現代之寄生蟲或病菌感染)。其症狀多表現為突發寒熱、皮膚潰爛或腫痛等急性熱毒證候。鬼臼葉以其解毒、散結、逐瘀之效,被用於此類外感疫毒或蟲蛇咬傷之症。

組成與邏輯推理

  1. 鬼臼葉(獨活科植物八角蓮的葉或根莖):

    • 性味苦辛、微寒,有毒,傳統用於清熱解毒、散瘀消腫。
    • 《本草綱目》載其「解蟲毒鬼疰」,能逐邪氣、破血結,對外傷性毒邪(如蟲蛇咬傷、疫毒)有直接拮抗作用。
    • 現代研究顯示,鬼臼所含「鬼臼毒素」具抗腫瘤與抗病毒活性,但毒性強,需謹慎使用。
  2. 苦酒(醋)漬之

    • 醋性酸收,能強化鬼臼葉的解毒效果,並助其有效成分溶出。
    • 酸味亦能緩和鬼臼的峻烈之性,同時外用醋漬可增強散瘀消腫之效。
  3. 搗絞取汁頓服

    • 生藥搗汁保留其峻烈藥性,適合急救,針對急症熱毒迅速發揮作用。
    • 「頓服」強調短期集中用藥,符合古代對急性中毒的處理原則。

治療原理

此方以鬼臼葉為君藥,利用其毒性以毒攻毒,直接抑制或殺滅外來邪毒(如射工毒);苦酒為佐使,既輔助解毒,又調和藥性。全方側重「清熱解毒、破結逐瘀」,針對寒熱交作、毒邪內蘊的病機,通過峻藥速效的方式驅邪外出。

潛在應用推論

若擴展至現代病症,或可類比於:

  • 部分寄生蟲或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發熱(如鉤端螺旋體病)。
  • 毒蟲咬傷後的局部炎症反應(需注意鬼臼毒素的刺激性)。

此方體現古代「以毒解毒」的思維,其效專而力猛,但須嚴格掌握劑量與適應症,避免誤用。

傳統服藥法


鬼臼葉1把。
上細銼,以苦酒漬之,搗絞取汁1升。
頓服,每日3次。

注意事項及副作用


...

相同名稱方劑


鬼臼漿, 出處: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九。 組成:鬼臼葉1把。 主治:射工中人,寒熱。

相關典籍


討論留言


載入中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