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溫熱經解》~ 治驗 (2)
治驗 (2)
1. 治驗
知柏四物湯方
知母(二錢),黃柏(錢半),當歸(一錢),川芎(六分),白芍(二錢),乾地黃(三錢)
二冬膏方
天門冬,麥門冬,二味熬膏每服一兩
射干麻黃湯方
射干(一錢),半夏(三錢),生薑(三片),紫苑(八分),款冬(錢半),五味子(十粒),麻黃(八分),細辛(一分),大棗(四枚)
定喘湯方
白果(三錢),款冬(錢半),甘草(一錢),黃芩(八分),杏泥(三錢),桑白皮(一錢),麻黃(一錢),蘇子(七分),半夏(三錢)
小青龍湯方
桂枝(錢半),乾薑(錢半),甘草(錢半),細辛(五分),半夏(三錢),五味子(百粒),麻黃(錢半),白芍(錢半)
阿膠甘草梨膏湯方
阿膠(三錢),甘草(三錢,炙),梨膏(五錢,沖)
乾薑五味甘草湯方
乾薑(八分),炙草(二錢),五味子(三十粒)
桑皮杏仁飲方
桑皮(一錢),杏泥(三錢),五茄皮(一錢),車前子(一錢),大腹皮(一錢),陳皮(一錢),茯苓皮(錢半),地骨皮(錢半)
山東舊軍,孟養軒之子患痢,以千金延予往診。予視其痢色,忽黃忽綠忽黑,日夜十餘次。余曰:此五色痢也。為擬扶土瀉木湯,合銀楂湯加減十餘劑,痢始愈,飲食漸進。惟痢後脾虛,大便尚溏。適予患泄瀉,不能久留,為定上方返津,因作痢疾治法於下。
痢有五色,各有病源,當分治之。痢色赤,或先白後赤,或赤多白少者,熱痢也。經云:腸中熱,便腸垢,即此症也,銀楂芩連湯主之。痢色黃者,協熱痢也,經云出黃如糜,即此症也,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。痢色綠者,膽汁入胃,木火乘土,治當扶土抑木,陳苓朮芍甘連湯主之。
痢色純白者,寒濕下痢也,姜苓朮草湯主之,理中湯亦主之。脈沉遲者,加附子。痢色純黑如漆者,下瘀血也,銀楂薑桂大黃湯主之。所謂痢者,滯下膠黏,似痰非痰,裡急後重,日數十次者,是也。若下鮮血者,為腸風下血,非痢也,槐花散主之。噤口痢,飲食即吐,不食亦嘔者,膽火上乘也,銀楂芩連湯主之。
虛者,胃中冷,腸中熱,不治。下痢身無熱而脈數者。熱在經中,須針刺之。腰腿痠痛者,刺委中出血。下血後重者,氣虛也,獨參湯主之,黃耆阿膠湯亦主之。
扶土瀉木合銀楂湯方
川連(錢半),銀花炭(二錢),赤砂糖(錢半),陳皮(八分),竹茹(錢半),甘草(八分),南楂炭(二錢),焦建曲(錢半),茯苓(錢半),枳實(五分)
銀楂芩連湯方
銀花炭,南楂炭(各三錢),青蒿,川連,酒芩,赤砂糖(各錢半)
陳苓朮芍甘連湯方
陳皮(一錢),茯苓(二錢),白朮(八分),白芍(八分),甘草(一錢),川連(一錢)
白話文:
[治驗]
知柏四物湯方
知母(7.5克),黃柏(5.6克),當歸(3.7克),川芎(2.2克),白芍(7.5克),乾地黃(11.2克)
二冬膏方
天門冬、麥門冬,這兩種藥熬成膏狀,每次服用37.5克。
射干麻黃湯方
射干(3.7克),半夏(11.2克),生薑(3片),紫苑(3克),款冬(5.6克),五味子(10粒),麻黃(3克),細辛(0.3克),大棗(4枚)
定喘湯方
白果(11.2克),款冬(5.6克),甘草(3.7克),黃芩(3克),杏仁泥(11.2克),桑白皮(3.7克),麻黃(3.7克),蘇子(2.6克),半夏(11.2克)
小青龍湯方
桂枝(5.6克),乾薑(5.6克),甘草(5.6克),細辛(1.9克),半夏(11.2克),五味子(100粒),麻黃(5.6克),白芍(5.6克)
阿膠甘草梨膏湯方
阿膠(11.2克),炙甘草(11.2克),梨膏(18.7克,沖泡服用)
乾薑五味甘草湯方
乾薑(3克),炙甘草(7.5克),五味子(30粒)
桑皮杏仁飲方
桑白皮(3.7克),杏仁泥(11.2克),五加皮(3.7克),車前子(3.7克),大腹皮(3.7克),陳皮(3.7克),茯苓皮(5.6克),地骨皮(5.6克)
山東一位舊軍人,孟養軒的兒子得了痢疾,花了很多錢請我去看診。我觀察他的痢疾,顏色忽黃忽綠又忽黑,一天拉十幾次。我說:「這是五色痢。」我開了扶土瀉木湯,搭配銀楂湯加減,吃了十幾劑,痢疾才開始好轉,食慾也漸漸恢復。只是痢疾過後脾胃虛弱,大便還是稀溏。剛好我得了腹瀉,不能久留,就開了最後的藥方,然後返回。以下是關於痢疾的治療方法。
痢疾有五種顏色,每種都有不同的病因,應該分開治療。痢疾顏色是紅色,或是先白後紅,或是紅色多於白色,這是熱痢。醫書說:「腸道中有熱,就會排出腸垢。」指的就是這種情況,用銀楂芩連湯治療。痢疾顏色是黃色,這是濕熱痢。醫書說「拉出來的像黃色的粥」,指的就是這種情況,用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。痢疾顏色是綠色,是膽汁進入胃,木火侵犯脾土,治療應該扶助脾土抑制木火,用陳苓朮芍甘連湯治療。
痢疾顏色純白色,是寒濕引起的痢疾,用姜苓朮草湯治療,理中湯也可以。脈象沉而慢的,要加附子。痢疾顏色純黑如漆,是排出瘀血,用銀楂薑桂大黃湯治療。所謂的痢疾,是指大便黏稠,像痰又不像痰,有裡急後重(想拉卻拉不出來的感覺),一天拉十幾次,就是這種情況。如果拉的是鮮血,是腸風下血,不是痢疾,用槐花散治療。噤口痢,吃東西就吐,不吃也吐,是膽火上炎,用銀楂芩連湯治療。
虛弱的狀況,是胃裡冷、腸裡熱,無法治療。拉肚子但身體不發熱,脈搏卻快的,是熱在經絡中,需要針刺治療。腰腿痠痛的,針刺委中穴放血。拉血後感覺後重(想拉卻拉不出來的感覺)的,是氣虛,用獨參湯治療,黃耆阿膠湯也可以。
扶土瀉木合銀楂湯方
黃連(5.6克),銀花炭(7.5克),赤砂糖(5.6克),陳皮(3克),竹茹(5.6克),甘草(3克),南楂炭(7.5克),焦建曲(5.6克),茯苓(5.6克),枳實(1.9克)
銀楂芩連湯方
銀花炭、南楂炭(各11.2克),青蒿、黃連、酒芩、赤砂糖(各5.6克)
陳苓朮芍甘連湯方
陳皮(3.7克),茯苓(7.5克),白朮(3克),白芍(3克),甘草(3.7克),黃連(3.7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