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麟

《重訂溫熱經解》~ 客氣溫病治法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客氣溫病治法 (15)

1. 客氣溫病治法

濕家,其人但頭汗出,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太早,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渴欲得飲,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
此論濕溫由寒濕化熱,濕熱可下,寒濕不可下也。濕之為病,其類不一,有寒有熱,有表有里,概而言之,故曰濕家。但頭汗出者,濕熱上升也。表氣不通,濕熱內蘊不得解,故其人但頭汗出,而身無汗也。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,故背強。濕為陰邪,濕邪在表未化熱,故欲得被覆向火,不曰不可下。

而曰下之太早者,非不可下,須俟寒濕化熱,而後下之也。寒濕在表,尚未化熱。下之,則寒濕入胃,胃受寒即噦。若寒濕入胸,胸中之氣不行,則胸滿。表氣不通,裡氣不得運,則小便不利,豈非下之太早乎。濕邪在表,舌上本無苔,舌上如苔者,言舌上如有苔也。下後濕邪入里,水氣上騰,則舌上生苔。

水氣在胸中,必丹田有熱,熱氣上蒸,而後化生舌苔也。故曰舌上如苔者,以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丹田有熱,上升入胃,則渴欲飲水。胸上有寒,水氣不化,欲飲而不能飲,則口燥心煩。此寒濕在裡化熱也。

陽明病,發熱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但頭汗出,而身無汗,劑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者,此為瘀熱在裡。身必發黃,茵陳蒿湯主之。

此論濕熱不得汗解,小便復不利,則瘀熱在裡,必發黃也。溫病發於陽明,故曰陽明病,陽明溫病在春夏,當發熱汗出,邪從汗解,不能發黃,此非秋令濕溫,故曰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。秋令天氣清肅,人氣內收,暑熱內蘊,清涼外加,汗不易得。故但頭汗出,而身無汗,劑頸而還,若里無水氣,則小便自利,里無熱,則不渴,頭汗亦不出。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者,濕熱內蘊,渴欲得飲而不能飲也。

此濕熱瘀在陽明之裡,故曰此為瘀熱在裡,濕鬱熱瘀必發黃。茵陳蒿湯,治濕熱在裡之黃,故主之。

《金匱》云:溫瘧者,其脈如平,身無寒,但熱,骨節煩疼,時嘔,白虎加桂枝湯主之。

此論寒邪伏於骨節,不發溫病而發溫瘧也。冬令寒邪入骨節,不在膂筋,故至春不發溫病,至夏邪在骨節發熱,故煩疼。其氣外舍於分肉之間,內通於心,以夏令人氣在胸,故病發於骨節。而邪氣聚於胸,其氣不達於脈,故其脈如平。寒在骨節已化熱,故身無寒但熱也。經云:心熱病者,善嘔,熱聚於胸,則胸中煩熱,故時嘔。

此非少陽症之喜嘔,不可與小柴胡湯。其病以時發,其邪舍於分肉間,為太陰陽明兩經所主之處,故以白虎清陽明之邪,加桂枝以解太陰之邪。

謹按:溫瘧發於初夏,夏令人氣在胸,瘧發,則其氣入胸,當先其時,服白虎加桂枝湯,一劑知,二劑已。後人所擬五汁飲、竹葉石膏湯,皆不可用,何也?此症最忌麥冬,若誤用麥冬,引邪入心,病即加劇,發病時,邪熱入心,強者煩擾不堪,徹夜不寐,弱者危矣。

白話文:

客氣溫病治療方法

如果病人屬於濕氣重的體質,會出現只有頭部出汗,背部僵硬,想要蓋被子或靠近火爐取暖的情況。如果太早使用瀉下的藥物,就會導致打嗝、胸悶、小便不順暢、舌苔增厚等症狀,這是因為下腹部有熱,而胸腔卻有寒氣,雖然口渴想喝水,卻喝不下,導致口乾煩躁。

這段是討論濕溫病是由於寒濕轉為熱所致,濕熱可以通過瀉下的方式治療,但寒濕不能。濕邪導致的疾病種類很多,有寒有熱,有表證也有裡證,所以統稱為濕家。只有頭部出汗,代表濕熱向上升騰。因為體表氣機不暢通,濕熱內蘊無法散發,所以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其他部位卻不出汗。濕熱不散,會導致大筋變得柔軟而短,小筋變得鬆弛而長,所以背部會感到僵硬。濕屬於陰邪,如果濕邪停留在體表還未化熱,就會想要蓋被子或靠近火爐,這並不是說不能使用瀉下藥,而是說要等寒濕轉為熱之後再使用。

寒濕在體表還沒化熱時,如果使用瀉下藥,會使寒濕進入胃部,導致胃受寒而打嗝。如果寒濕進入胸腔,會使胸中氣機運行不暢,導致胸悶。體表氣機不暢,體內氣機無法正常運行,就會導致小便不順暢,這不正是過早使用瀉下藥造成的嗎?濕邪在體表時,舌頭本來是沒有舌苔的,這裡說的「舌上如苔」是指舌頭看起來好像有舌苔。使用瀉下藥之後,濕邪進入體內,水氣上騰,就會使舌頭產生舌苔。

水氣在胸腔中,必定是下腹部有熱,熱氣向上蒸騰,才會形成舌苔。所以說「舌上如苔」,是因為下腹部有熱,而胸腔卻有寒氣。下腹部的熱氣上升到胃部,就會口渴想喝水。而胸腔有寒氣,水氣無法正常運行,想喝卻喝不下,就會導致口乾心煩。這是寒濕在體內化熱的表現。

陽明病會發熱出汗,這表示熱邪向外散發,不會引起黃疸。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,汗液只到頸部就停止,同時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,這是因為體內有瘀熱,一定會出現黃疸,可以用茵陳蒿湯治療。

這段是討論濕熱無法通過發汗解決,而且小便也不順暢,導致瘀熱在體內,一定會出現黃疸的情況。溫病發生在陽明經,所以稱為陽明病。陽明溫病在春夏季節,應該發熱出汗,使邪氣通過汗液散發,就不會引起黃疸。這不是秋季的濕溫,所以說這是熱邪向外散發,不會引起黃疸。秋季天氣清涼,人體陽氣內斂,暑熱蘊藏在體內,再加上外面的涼氣,不容易出汗。所以只會有頭部出汗,身體其他部位不出汗,而且汗液只到頸部就停止。如果體內沒有水氣,小便就會順暢,體內沒有熱,就不會口渴,頭部也不會出汗。出現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水的情況,是因為濕熱內蘊,雖然想喝水卻喝不下去。

這是濕熱瘀阻在陽明經內部,所以說這是體內有瘀熱,濕邪鬱積導致熱邪瘀阻就一定會出現黃疸。茵陳蒿湯是治療體內濕熱引起的黃疸的,所以可以用此方治療。

《金匱要略》中提到:溫瘧的症狀,脈象平緩,身體沒有寒冷,只有發熱,骨節煩躁疼痛,時常嘔吐,可以用白虎加桂枝湯治療。

這段是討論寒邪潛伏在骨節中,沒有發展成溫病,而是發展成了溫瘧。冬季寒邪侵入骨節,沒有停留在肌肉筋骨中,所以到了春天不會發展成溫病。到了夏天,潛伏在骨節中的邪氣發作導致發熱,所以會感到煩躁疼痛。邪氣外散在肌肉之間,內通於心,因為夏天人體的陽氣在胸腔,所以疾病發作在骨節。邪氣聚集在胸腔,氣機無法到達脈搏,所以脈象平緩。寒邪在骨節中已經化為熱,所以身體沒有寒冷,只有發熱。醫書上說:心熱病患者,容易嘔吐。熱邪聚集在胸腔,導致胸中煩熱,所以會時常嘔吐。

這不是少陽病的喜嘔,不能用小柴胡湯治療。這個病症是定時發作,邪氣停留在肌肉之間,這是太陰和陽明兩經所主的部位,所以用白虎湯來清除陽明經的邪熱,再用桂枝來解除太陰經的邪氣。

需要注意的是:溫瘧發生在初夏,夏天人體的陽氣在胸腔,瘧疾發作時,邪氣會進入胸腔。應該在發病之前就服用白虎加桂枝湯,通常一劑藥就可以見效,兩劑藥就可以治癒。後世所擬定的五汁飲、竹葉石膏湯都不能用,為什麼呢?這個病症最忌諱麥冬,如果誤用麥冬,會引邪入心,導致病情加重。發病時,邪熱進入心臟,體質強的人會煩躁不安,徹夜難眠,體質虛弱的人就會有生命危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