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溫熱經解》~ 客氣溫病治法 (13)
客氣溫病治法 (13)
1. 客氣溫病治法
脈浮發熱,口乾能食者,必發衄。
此論風溫傷經,時當秋令,人氣內收,風邪化燥,燥傷經絡也。風令脈浮,故脈浮。熱在陽明經中,脈亦浮。本論云:脈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又曰脈雖浮數者,可下之。皆論陽明經中有熱也。溫邪化熱,故發熱。熱在陽明經中,故口乾,陽明中風能食,中寒不能食。能食者,風邪入經也。
陽明風溫陽氣盛,能食者穀氣多,胃陽復盛,穀氣入營,則陽氣重,故必衄也。可與承氣湯,論云不大便六七日,頭痛有熱者,與承氣湯。又曰頭痛者必衄,此陽明之裡有熱也,故與承氣湯。
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此論秋令溫邪入里已化熱也。溫邪在陽明,故稱陽明病。傷寒化熱,入陽明之裡,則潮熱譫語,其汗不多。溫邪入陽明之裡,則發熱汗多。溫邪傷陰,當急下之以存陰。故曰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此承上文論溫病也。溫邪傷陰,不可發汗,故發汗不解。腹滿痛者,邪已入里燥結也。不下則陰竭,故曰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此承上文論溫病已下不愈,當再下之也。上文言腹滿痛,此但言腹滿不減,而不言痛,則病已減矣。然腹滿不減,方藥不能減,雖痛已減去,而腹滿未除,不足言減。故曰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乃燥屎也。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宜大承氣湯。
此論溫病大下後,宿食未去,裡氣不通,溫邪不得外解也。冬令人氣內藏,大下後,寒邪入里,下傷衛陽,則下利不止。春令人氣外泄,大下後,溫邪不入里,下傷津液,故煩熱不解,傷寒煩熱,表未解也。溫病煩熱,里不通也。六七日飲食漸進,津液已回,當大便,煩當解。
不大便,煩不解而腹滿痛者,此本有宿食,裡氣不通,溫邪不得外解也。必有燥屎在腹中,故曰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也。何以知之?以煩不解,故知之。大下後,裡氣得通,溫邪當從臭汗出,不當煩。所以煩者,以有宿食未去,裡氣未通也。故曰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。宜大承氣湯,不宜小承氣湯。
生氣通天論曰:因於暑,汗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,體若燔炭,汗出而散。
此論暑溫化為熱病也。人之衛陽,因受暑熱,暑熱之氣,內通於心。煩則其氣上越,故喘喝。靜則其氣入心,故多言。暑邪化熱,熱甚傷津,故體若燔炭。其邪由表入,當從表出,故汗出而散。此治暑之法,所謂暑當與汗皆出勿止也。
刺志篇曰:氣盛身寒,得之傷寒,氣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此論夏令傷寒傷暑之別也。寒傷形,暑傷氣,夏令傷寒,毛竅閉塞,汗不得出,故氣盛身寒。若冬令傷寒,寒傷衛陽,則體痛嘔逆,不能氣盛,寒邪在表,當發熱惡寒,不能身寒也。暑邪傷氣,故氣虛,其邪由太陽入陽明,故身熱。
白話文:
如果脈象是浮的,而且發燒,口渴卻能吃東西,這通常表示會流鼻血。
這種情況是風溫病侵犯經絡,時值秋季,人體陽氣內收,風邪轉化為乾燥,燥邪損傷經絡。風邪導致脈象浮,所以脈浮。熱在陽明經中,脈象也會浮。先前有說過:脈象只有浮的,一定會盜汗。又說脈象雖然浮數,可以攻下。這些都在說明陽明經裡有熱。溫邪化熱,所以發燒。熱在陽明經中,所以口渴,陽明經中風邪侵入可以吃東西,中寒則不能吃。能吃表示風邪入經。
陽明風溫病陽氣旺盛,能吃東西表示腸胃消化功能好,胃陽強盛,水穀精微能夠輸送到營氣中,陽氣就會更重,所以會流鼻血。可以使用承氣湯治療。先前有說過,如果六七天不大便,頭痛發燒,就用承氣湯。又說頭痛會流鼻血,這是陽明經內部有熱的緣故,所以要用承氣湯。
陽明病,如果發燒又大量流汗,要趕快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這是說秋季溫邪進入體內已經化熱了。溫邪在陽明經,所以稱作陽明病。傷寒化熱,進入陽明內部,會出現潮熱、說胡話,但汗不多。溫邪進入陽明內部,會發燒又大量流汗。溫邪會損傷陰液,要趕快攻下以保存陰液。所以說發燒又大量流汗,要趕快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如果發汗治療沒有效果,反而腹部脹滿疼痛,要趕快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這是承接前面說溫病。溫邪會損傷陰液,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所以發汗治療沒有效果。腹部脹滿疼痛,表示邪氣已經進入體內並造成腸燥結實。如果不攻下,陰液就會耗竭,所以說要趕快攻下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如果腹脹沒有減輕,稍微減輕也不能算是好轉,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這是承接前面說溫病,已經用攻下的方法治療但沒好,要再次攻下。前面說腹脹疼痛,這裡只說腹脹沒有減輕,沒有說疼痛,表示病情已經減輕了。但是腹脹沒有減輕,用藥物也無法消除,即使疼痛減輕了,腹脹還在,不能說是好轉。所以說要用攻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用大承氣湯。
如果大便通暢後,六七天又沒有大便,煩躁不安,腹脹疼痛,這是因為腸道有乾結的糞便。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原本就有積食的緣故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這是說溫病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後,原本的積食沒有清除,體內氣機不通暢,溫邪無法排出體外。冬天人體陽氣內藏,用攻下治療後,寒邪會侵入體內,損傷衛陽,就會拉肚子不止。春天人體陽氣向外發散,用攻下治療後,溫邪不會侵入體內,損傷的是津液,所以會煩躁發熱。傷寒的煩躁發熱是因為表邪沒有解除。溫病的煩躁發熱是因為體內氣機不通暢。六七天後飲食慢慢增加,津液也恢復,應該要大便,煩躁也應該會解除。
如果沒有大便,煩躁不安而且腹脹疼痛,這是因為原本有積食,體內氣機不通暢,溫邪無法排出體外。一定是有乾結的糞便在肚子裡,所以說腹脹疼痛,這是因為有乾結的糞便。要怎麼知道呢?因為煩躁不安,就可以知道。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後,體內氣機通暢,溫邪應該會隨著臭汗排出,不應該煩躁。之所以煩躁,是因為原本的積食沒有清除,體內氣機不通暢。所以說之所以這樣,是因為原本有積食的緣故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,不適合用小承氣湯。
《生氣通天論》說:因為暑熱,出汗煩躁就會喘氣,安靜下來會多說話,身體像被火烤一樣,出汗後就會散熱。
這是說暑溫轉化為熱病。人體的衛陽,因為受到暑熱侵襲,暑熱之氣會進入心臟。煩躁的時候,氣就會向上湧,所以會喘氣。安靜的時候,氣就會進入心臟,所以會多說話。暑邪化熱,熱邪嚴重會損傷津液,所以身體像被火烤一樣。邪氣從體表進入,應該從體表排出,所以出汗後就會散熱。這是治療暑熱的方法,所謂的暑邪要隨著汗液一起排出,不能阻止它。
《刺志篇》說:氣盛身體發冷,是得了傷寒;氣虛身體發熱,是得了傷暑。
這是說夏季傷寒和傷暑的不同。寒邪傷形,暑邪傷氣。夏季的傷寒,毛孔閉塞,汗排不出來,所以氣盛身體發冷。如果是冬季的傷寒,寒邪會損傷衛陽,就會身體疼痛、想吐,不會氣盛,寒邪在體表,應該是發燒怕冷,不會身體發冷。暑邪會損傷氣,所以氣虛,邪氣從太陽經進入陽明經,所以身體會發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