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溫熱經解》~ 客氣溫病治法 (10)
客氣溫病治法 (10)
1. 客氣溫病治法
《難經》云:溫病之脈,不知何經之動也。當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。風溫病在陽明,不當診之趺陽乎。自汗出,風邪傷陽明,經氣化燥也。身重,風邪在肌也。多眠睡,風熱入脾也。脾熱則嗜臥,故多眠睡。冬令人氣內藏,風邪開腠理,入肌肉,隨人之氣化入里,故有諸症。
呼出心與肺,吸入肝與腎,呼吸之間,脾受穀氣也。風溫之邪在肌肉,睡則隨人之氣化。入脾出肺,而上衝於鼻,故吸必鼾。會厭者,聲音之門戶。風溫之邪,由脾肺上升,則會厭受邪。故誤言不便,聲音難出也。風邪在表不可下,被下者,被醫誤下之人也。仲景論風溫誤下,何以言被下之人,不曰若下之。
而曰若被下者,以宗族之誤於醫也。仲景因漢時醫家,不知冬令有風溫,不可以治傷寒之法治之。其宗族多被醫誤,故曰被下者,者字對面,有未被下者。若被下者,若字之義從外撇,撇去上文發汗,言未發汗而被下者也。冬令風溫被下,人氣內藏,風熱隨氣化內陷,則水氣不化,故小便不利,風熱入里,內動肝風,故直視,溲,稀糞也。小便不利,津液即還入胃中,故失溲,溫邪在表不可灸,被火者,被醫誤灸之人也。
少陰傷寒,有火灸之法,風溫不可灸。若被火者,言未被下而被火,又一誤治也。火氣有微甚,風火相搏,風邪在肌肉,火氣雖微,即發黃色於皮膚,肌色本黃,黃自里出,故曰發。火氣甚,則病劇,火邪隨風氣入里,傷肝及筋,內動肝氣,故如驚癇,風火傷筋,故時瘈瘲。若邪未入里,則皮膚被火,黃色轉黑,似火熏之矣。
風溫為病當解外,不解外而下之為逆。風溫為病當清解,不清解而以火灸之,亦為逆,一逆則病期延長,再逆則命期短促,故曰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謹按:風溫為病,《內》《難》二經,均未論及,惟仲景論之最詳。無如仲景之文,一字包含數十義,一語耐人數日思,後學識淺,每無研究之資格。是以王叔和誤解於前,各注家誤解於後,以訛傳訛,致令醫聖心傳,湮沒二千有年,不知誤人多少。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燥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汗出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。若發汗,則躁,心憒憒,反譫語。若加燒針,必怵惕,煩躁不得眠。若下之,則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。舌上苔者,宜梔子豉湯主之。
此論春令風溫也。風邪入肌肉,陽明主肌肉,故稱陽明病,春令風氣通肝,風令脈浮。肝脈弦,緊者,弦之甚也。春令肝旺,復感風邪,故脈浮而緊,口苦咽乾,少陽見症也。燥者,干之甚,風溫化燥,故咽燥。風溫化火,故口苦。風邪入肝,肝火乘脾,當腹滿,不當喘而喘,陽明溫病也。
春令津液外泄,風邪傷津,則胃中燥實,故腹滿。胃熱上衝肺,故腹滿而喘。發熱汗出,風溫見症也。不惡寒,反惡熱,陽明外症也。風溫與傷寒相反,故曰反惡熱,身重,風邪在肌也。春令人氣在頭,津液外泄,不可發汗。若誤以溫散之藥發其汗,汗傷津液,則躁,心中無津液,則神昏,故憒憒。
白話文:
客氣溫病治法
《難經》說:溫病的脈象,無法辨識是哪個經脈在跳動。應該根據病邪所在的經絡來診斷。風溫病如果是在陽明經,難道不應該診斷它的趺陽脈嗎?會自己流汗,是因為風邪侵襲陽明經,導致經氣化燥。身體沉重,是因為風邪在肌肉。嗜睡,是因為風熱進入脾。脾有熱就會想睡,所以會嗜睡。冬天人體氣機內斂,風邪卻打開了毛孔,進入肌肉,隨著人體氣機進入體內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
呼氣是心肺的功能,吸氣是肝腎的功能,在呼吸之間,脾接受食物的精華。風溫的邪氣在肌肉,睡覺時會隨著人體氣機運行。進入脾,再從肺出來,往上衝到鼻子,所以吸氣時會有鼾聲。會厭是聲音的門戶。風溫的邪氣從脾肺往上升,會厭就會受到邪氣影響。所以會說話不清楚、聲音難以發出。風邪在表,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那些被瀉下的,都是被醫生誤治的人。張仲景討論風溫病被誤用瀉下藥的情形,為什麼說是「被下之人」,而不是說「若下之」?
因為宗族親人被醫生誤治的緣故。張仲景因為漢朝的醫生,不知道冬天有風溫病,不能用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。他的宗族很多人被醫生誤治,所以說「被下者」,這個「者」字對面,表示還有沒有被瀉下的人。至於「若被下者」,「若」字的意思是指從外面撇開,撇開上面說的發汗,指的是還沒發汗就被瀉下的情況。冬天風溫病被誤用瀉下藥,人體氣機內斂,風熱隨著氣機內陷,水氣無法正常代謝,所以小便不暢。風熱進入體內,導致肝風內動,所以眼睛會直視,小便頻繁,大便稀薄。小便不暢,身體的津液就會回流到胃中,所以會小便失禁。溫邪在表,不可以用灸法治療,那些被火灸的,都是被醫生誤治的人。
少陰傷寒,可以用火灸的方法,但風溫病不可以灸。如果說「若被火者」,指的是還沒被瀉下就被火灸的情況,又是一種錯誤的治療方式。火氣有輕重之分,風火相搏,風邪在肌肉,火氣就算很小,也會在皮膚上出現黃色,皮膚的黃色是從身體內部發出的,所以說「發」。火氣很重,病情就會加重,火邪隨著風氣進入體內,傷害肝和筋,導致肝氣內動,所以會像驚風一樣,風火傷害筋,所以會時常抽搐。如果邪氣沒有進入體內,只是皮膚被火灸,黃色會轉為黑色,像被火燻過一樣。
風溫病應該用解表的方法治療,不用解表而用瀉下的方法,是錯誤的。風溫病應該用清解的方法治療,不用清解而用火灸的方法,也是錯誤的。一次錯誤的治療會延長病程,再次錯誤的治療會縮短壽命,所以說「一次錯誤還能拖延時日,再次錯誤就會加速死亡」。
謹按:風溫這種病,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都沒有提及,只有張仲景的論述最詳細。但是張仲景的文章,一個字包含數十種意思,一句話耐人尋味好幾天,後學者知識淺薄,常常沒有研究的資格。因此王叔和在前面誤解了,各個注釋者在後面也誤解了,以訛傳訛,導致醫聖的心法,埋沒了兩千多年,不知道誤害了多少人。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咽喉乾燥口苦,腹脹而喘,發熱流汗但不怕冷,反而怕熱,身體沉重。如果發汗,就會煩躁,心神混亂,說胡話。如果用燒針治療,一定會驚恐不安,煩躁無法入眠。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胃就會空虛,客氣擾動橫膈膜,心中懊惱。舌苔很厚的,應該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這裡討論的是春天的風溫病。風邪進入肌肉,陽明經主肌肉,所以稱之為陽明病。春天風氣通肝,風盛時脈象會浮。肝脈是弦脈,脈緊是弦脈的加重。春天肝氣旺盛,又感受風邪,所以脈浮而緊。口苦咽乾,是少陽經的症狀。乾燥是乾的加重,風溫會化燥,所以咽喉乾燥。風溫會化火,所以口苦。風邪進入肝,肝火會侵犯脾,所以會腹脹,不應該喘而喘,是陽明溫病的症狀。
春天人體的津液向外發散,風邪會傷害津液,導致胃中乾燥,所以會腹脹。胃熱往上衝到肺,所以會腹脹而喘。發熱流汗,是風溫的症狀。不怕冷,反而怕熱,是陽明經的症狀。風溫和傷寒相反,所以說反而怕熱。身體沉重,是因為風邪在肌肉。春天人體氣機在頭部,津液向外發散,不可以發汗。如果誤用溫散的藥物發汗,汗會損傷津液,就會煩躁,心中沒有津液,就會神志昏迷,所以會心神混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