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重訂溫熱經解》~ 客氣溫病治法 (9)
客氣溫病治法 (9)
1. 客氣溫病治法
白虎加人參湯方
知母(六錢),石膏(一兩六錢,碎綿裹),炙甘草(二錢),粳米(一合),人參(二錢,或用黨參,或用西洋參均可,米熟湯成)
傷寒脈浮滑,此表有熱,里有寒,白虎湯主之。
此論伏氣溫病,邪已出衛化熱,為熱病也。冬令傷寒,寒邪在表,脈當浮緊,寒邪在表化熱,脈當浮數,邪傳陽明化熱,脈當數急,不能浮滑也。惟冬傷於寒,至春變為溫病,其邪由筋骨出衛,衛氣盛,則脈浮滑,故曰脈浮滑。少陰傷寒表無熱,此非少陰傷寒,寒邪已化熱出表,故曰表有熱。
太陽傷寒里無寒,此非太陽傷寒,寒邪伏於筋骨之裡,故曰里有寒。白虎湯解肌肉間氣分之熱,其氣不入筋骨,故主之。
謹按:此節經義,在此字有字中,仲景文法,有正面,有對面,有反面,此字對面為彼字,有字反面為無字。仲景論傷寒病,有太陽傷寒,有少陰傷寒,有伏氣溫病。伏氣溫病,伏於骨與肩背之膂筋。此非太陽經,亦非少陰經。彼少陰傷寒表無熱,此表有熱,彼太陽傷寒里無寒,此里有寒。
各注家不於此字有字中求精義,不明經旨。是以不知伏氣溫病,伏於何處,並不知少陰傷寒,與太陽傷寒之脈症如何,妄加議論。以表熱裡寒之症,與白虎湯不合,將寒字改作痰字,以誤後學,不思仲景何以不言表熱裡寒。本論云:表熱裡寒,四逆湯主之。毫釐千里,在有字中,注仲景書,而不論字義,妄改經文,此長沙之學,所以迄未發明也。
白虎湯方
石膏(一兩六錢,碎綿裹),知母(六錢),甘草(二錢),粳米(一合)
傷寒病若吐若下後,七八日不解,熱結在裡,表裡俱熱,時時惡風,大渴,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此論伏氣溫病已化熱也。伏氣溫病,本冬傷於寒,故稱傷寒。復由溫病化為熱病,故曰傷寒病。冬令傷寒,人氣內藏,若吐若下後,則衛氣內傷,寒邪必內陷於胃,溫病發於春,人氣外發,故邪不內陷。傷寒七八日,當傳經,溫病不傳經,故不解。溫病化熱,結於陽明肌肉之裡,由里出表,故表裡俱熱。
中風惡風,邪在太陽為表實,溫病惡風,邪在陽明為表虛,中風風邪在太陽經穴,汗不出,即翕翕惡風,溫病無風邪,吐下傷氣,衛氣虛,故時時惡風,大渴,胃中干也。舌上乾燥而煩,欲飲水數升者,溫邪傷津,吐下復傷津,邪已化熱也。白虎解陽明之熱,加人參以補氣生津,故主之。
風溫為病,脈陰陽俱浮,自汗出,身重,多眠睡,息必鼾,語言難出。若被下者,小便不利,直視,失溲。若被火者,微發黃色,劇則如驚癇,時瘈瘲。若火熏之,一逆尚引日,再逆促命期。
此論冬令風溫之脈症也。冬令風邪在表,脈當浮。陰陽者,手之太陰,足之趺陽,兩部之脈也。風溫傷衛,肺主衛,故太陰脈浮,風溫傷陽明,趺陽診陽明,故趺陽脈浮,各注家均以尺寸解陰陽,不思仲景自序,何以言握手不及足。仲景嘗言寸口關上尺中,此何以不言尺寸而言陰陽耶。
白話文:
[客氣溫病治法]
白虎加人參湯
藥方:知母(24克),石膏(60克,搗碎後用棉布包起來),炙甘草(8克),粳米(約半杯),人參(8克,可以用黨參或西洋參代替,等米煮熟湯成時服用)。
傷寒病脈象是浮滑的,表示體表有熱,體內有寒,這種情況用白虎湯來治療。
這裡講的是伏氣溫病,病邪已經從體表的防禦層面轉化成熱,屬於熱性疾病。冬天感受寒邪,寒邪在體表時,脈象應該是浮緊的;寒邪在體表轉化成熱時,脈象應該是浮數的;病邪傳入陽明經轉化成熱時,脈象應該是數急的,不會是浮滑的。只有冬天感受寒邪,到了春天轉變成溫病時,病邪從筋骨轉到體表防禦層面,體表防禦功能旺盛,脈象才會是浮滑的,所以說脈浮滑。少陰傷寒體表沒有發熱的症狀,這裡不是少陰傷寒,是寒邪已經化熱並散發到體表,所以說體表有熱。
太陽傷寒體內不會有寒的症狀,這裡不是太陽傷寒,寒邪潛伏在筋骨深處,所以說體內有寒。白虎湯能解除肌肉間的熱,這種熱還沒有進入筋骨,所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
仔細分析:這段經文的重點在於「有」這個字。仲景的寫作方式,有正面描述,也有對比,也有反面描述。這裡的「有」字,對面指的是「彼」字,反面指的是「無」字。仲景討論傷寒病,有太陽傷寒、少陰傷寒、還有伏氣溫病。伏氣溫病,潛伏在骨頭和肩背的肌肉中。這個病既不是太陽經的病,也不是少陰經的病。少陰傷寒的體表沒有發熱的症狀,這裡的病有體表發熱的症狀;太陽傷寒體內沒有寒冷的症狀,這裡的病體內有寒冷的症狀。
各個註釋家沒有在這「有」字上深入研究,不明白經文的含義。因此不明白伏氣溫病潛伏在哪裡,也不知道少陰傷寒和太陽傷寒的脈象和症狀是什麼,隨意議論。把體表有熱體內有寒的症狀,說成與白虎湯不適合,把「寒」字改成「痰」字,誤導後來的學習者,不考慮仲景為什麼不說體表有熱體內有寒。本篇說:體表有熱體內有寒,用四逆湯來治療。這其中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關鍵就在「有」這個字上。注釋仲景的書,卻不研究字義,隨意更改經文,這就是張仲景的學說至今沒有被發揚光大的原因。
白虎湯
藥方:石膏(60克,搗碎後用棉布包起來),知母(24克),甘草(8克),粳米(約半杯)。
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後,七八天還沒好,熱邪結在體內,體表和體內都有熱,時常怕風,非常口渴,舌頭乾燥而煩躁,想喝很多水,這種情況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這裡講的是伏氣溫病已經轉化成熱病了。伏氣溫病,本來是冬天感受寒邪引起的,所以稱作傷寒。後來又由溫病轉化成熱病,所以說傷寒病。冬天感受寒邪時,人體的陽氣內藏,如果經過嘔吐或腹瀉,就會損傷體表的防禦功能,寒邪就會內陷到胃。溫病在春天發作,人體的陽氣向外發散,所以病邪不會內陷。傷寒病七八天,應該會傳到其他經絡,而溫病不會傳經,所以病不會好。溫病轉化成熱,結在陽明經的肌肉之中,從體內向外發散,所以體表和體內都有熱。
中風怕風,是因為病邪在太陽經,屬於表實證;溫病怕風,是因為病邪在陽明經,屬於表虛證。中風是風邪侵入太陽經的穴位,汗發不出來,所以會翕翕惡風;溫病沒有風邪,嘔吐或腹瀉損傷了體表防禦功能,導致防禦功能虛弱,所以會時常怕風。非常口渴,是因為胃裡乾燥;舌頭乾燥而煩躁,想喝很多水,是因為溫邪損傷了津液,嘔吐或腹瀉又進一步損傷津液,病邪已經化熱了。白虎湯可以解除陽明經的熱邪,加上人參可以補氣生津,所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風溫病的脈象是陰陽兩部脈都浮,會自己出汗,身體沉重,嗜睡,呼吸時一定會打鼾,說話困難。如果經過瀉下,會小便不利、眼睛直視、大小便失禁。如果用火烤,會稍微發黃,嚴重時會像驚癇一樣,時常抽搐。如果用火熏,如果一次用反了,還能拖延些日子,如果再次用反了,會很快喪命。
這裡講的是冬天感受風邪引起的溫病脈象和症狀。冬天風邪在體表,脈象應該是浮的。「陰陽」指的是手太陰和足趺陽兩部的脈。風溫病損傷體表的防禦功能,肺主體表防禦,所以太陰脈浮;風溫病損傷陽明經,趺陽診斷陽明經,所以趺陽脈浮。各個註釋家都用寸口、關上和尺中來解釋陰陽,不考慮仲景在自序中為什麼說「握手不及足」。仲景曾經說過寸口、關上和尺中,這裡為什麼不說寸口、關上和尺中而說陰陽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