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麟

《重訂溫熱經解》~ 客氣溫病治法 (8)

回本書目錄

客氣溫病治法 (8)

1. 客氣溫病治法

腰折者,角弓反張,太陽症也。瘈瘲者,抽搐不寧,厥陰症也。齒噤齘,陽明痙也。凡此九者,邪熱傷陰,法當滋陰,非針法所能治,故曰不可刺也。

《傷寒雜病論》曰:太陽病發熱,而渴不惡寒者,為溫病。若發汗已,身灼熱者,名曰風溫。

此論溫病,有冬傷於寒,至春變為溫病者。有冬令風傷陽明,發為風溫者。皆溫病也,不可不辨。論何以稱太陽病,太陽者,寒水之氣也。天之太陽寒水氣,來自北方為北風。地之太陽寒水,為終之氣,主冬。人之太陽寒水經氣,主表。冬令北風傷人之表,其寒氣伏於骨與肩背之膂筋,至春地氣上騰,人氣外發,寒變為溫,其病本冬傷於寒,故稱太陽病。渴,陽明裡症也。

身熱不惡寒,陽明外症也。伏氣溫病,發於陽明,故發熱而渴不惡寒,此傷寒伏氣,變為溫病也。冬令有溫病,風熱外傷陽明也。何以稱太陽病,以地之太陽主冬,病發於冬,故稱太陽病。太陽中風,當以桂枝湯發太陽之汗,汗出風解,身熱即退,若風傷陽明,以桂枝湯發太陽之汗,則汗出不解,身反灼熱矣。

何也?冬令人氣內藏,津液在裡,桂枝本為解肌,不能發汗,故以桂枝湯發太陽之汗,不但汗出已,身反灼熱矣。此病與中風不同,與伏氣溫病又不同,故名曰風溫。

謹按:是篇文法極精,後人不知研究,是以誤解,節中若字,各注家均直承上文溫病而言。故誤解風溫為溫病之變症,不思仲景何以不曰發汗已,身灼熱,為風溫,而必加以若字、者字,復加名曰等字耶。若字之義,當從外撇,撇去伏氣溫病,而後言客氣風溫也。不惡寒者,身灼熱者,兩者字對較,一為溫病,一曰傷寒,所以辨症也。

伏氣溫病,本冬傷於寒,不必另立名,故篇中論伏氣溫病,皆曰傷寒,冬令風溫,與傷寒同時發病,而見症大不相同,必須另立其名,與傷寒對待。故前論傷寒曰:名曰傷寒。此論風溫曰:名曰風溫。後人不察,不明經旨,但求方藥,猶欲別開生面,以論溫病,脈症不辨,死生莫決,此吾國醫學,所以愈趨愈下也。

辨太陽病脈症篇曰:傷寒無大熱,口燥渴,心煩,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此論伏氣溫病在裡化熱也。寒邪在表,當發熱惡寒,何以無大熱,以冬傷於寒,至春變為溫病也。伏氣溫病,本冬傷於寒,故曰傷寒。寒邪化溫,由里出表,溫邪在裡,故表無大熱,溫病發於陽明,陽明經氣化燥,燥氣化火,胃中干,故口燥渴。胃絡通心,胃中干,津液不足以養心,燥火入心,故心煩。

寒邪化溫,其邪伏於骨與肩背之膂筋,由膂筋出走肌肉,化為溫病,其病在肩背膂筋之間者,尚未化溫,故背微惡寒。白虎湯為陽明溫病之主方,辛涼解肌,其寒不入膂筋。口燥渴心煩,為陽明溫邪化熱,熱傷陽明津液之見症,法當清熱救陰,故曰背微惡寒者,白虎加人參湯主之。

白話文:

身體僵硬彎曲,像弓一樣反張,這是屬於太陽經的病症。抽搐不止,那是屬於厥陰經的病症。牙關緊閉、磨牙,是陽明經的痙攣。以上這九種情況,都是因為邪熱傷害了陰液,應該用滋養陰液的方法治療,不是針刺可以解決的,所以說不能用針刺。

《傷寒雜病論》說:太陽病發燒,但口渴而不怕冷,這就是溫病。如果發汗後,身體反而更熱,這就叫做風溫。

這裡討論的溫病,有的是因為冬天受寒,到春天轉變為溫病。有的是冬天風邪侵襲陽明經,發作成為風溫。這些都是溫病,不能不區分清楚。為什麼稱為太陽病呢?太陽,指的是寒水之氣。天上的太陽寒水之氣,來自北方,就是北風。地上的太陽寒水,是終結之氣,主宰冬天。人體太陽寒水經的氣,主宰體表。冬天北風傷害人體表面,寒氣潛伏在骨頭和肩背的肌肉筋膜之間,到了春天,地氣上升,人體陽氣也向外發散,寒氣就轉變為溫熱,這個病的根本原因是冬天受寒,所以稱為太陽病。口渴,是陽明經的裡部病症。

身體發熱但不怕冷,是陽明經的外部病症。潛伏的寒氣轉變為溫病,發作在陽明經,所以會發燒、口渴而不怕冷。這是因為原本是傷寒的潛伏寒氣,轉變成了溫病。冬天也有溫病,那是風熱從外部侵襲陽明經造成的。為什麼也稱為太陽病呢?因為地上的太陽主宰冬天,病在冬天發作,所以稱為太陽病。太陽中風,應該用桂枝湯來發太陽經的汗,汗出來了,風邪就解除了,身體發熱也會退去。但如果是風邪侵襲陽明經,用桂枝湯發太陽經的汗,雖然會出汗,但病不會好,身體反而會更加發熱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冬天人體的陽氣收藏在體內,津液也儲存在體內,桂枝本來是解肌的藥,不能發汗,所以用桂枝湯發太陽經的汗,不但不會退燒,反而會讓身體更加發熱。這種病和中風不一樣,也和潛伏寒氣轉變的溫病不一樣,所以稱為風溫。

仔細分析:這篇文章的寫法非常精妙,後人沒有深入研究,所以產生了誤解。文章中的「若」字,各家註解都直接承接前面的溫病來說。所以誤解風溫是溫病的變症,沒有想到張仲景為什麼不說「發汗後,身體灼熱,為風溫」,而一定要加上「若」字、「者」字,又加上「名曰」等字呢。「若」字的意思,應該從另外一個角度撇開,先撇去潛伏寒氣轉變的溫病,然後才說外來的風溫。「不怕冷」和「身體灼熱」這兩種情況對比,一個是溫病,一個是傷寒,是為了區分病症。

潛伏寒氣轉變的溫病,本來就是冬天受寒引起的,沒有必要另外建立一個病名,所以文章中討論潛伏寒氣轉變的溫病,都說是傷寒。冬天發生的風溫,和傷寒同時發病,但症狀大不相同,必須另外建立一個病名,和傷寒區分開來。所以前面討論傷寒時說:「稱為傷寒」,這裡討論風溫時說:「稱為風溫」。後人不仔細思考,不明白經文的旨意,只追求藥方,想要另外開創新的理論來討論溫病,結果連脈象和症狀都分不清,生死都難以判斷,這就是我國醫學越來越衰落的原因。

辨太陽病脈症篇說:傷寒沒有高燒,但口乾舌燥、口渴、心煩、背部稍微怕冷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

這裡討論的是潛伏寒氣轉變的溫病在體內化熱的情況。寒邪在體表,應該會發燒、怕冷,為什麼沒有高燒呢?因為是冬天受寒,到春天轉變為溫病。潛伏寒氣轉變的溫病,根本原因是冬天受寒,所以稱為傷寒。寒邪轉化為溫熱,由體內向體表發散,溫邪在體內,所以體表沒有高燒。溫病發作在陽明經,陽明經的氣機容易乾燥,乾燥之氣又會化為火熱,胃裡就會乾燥,所以會口乾舌燥。胃經連通心臟,胃裡乾燥,津液就不足以滋養心臟,燥火就會進入心臟,所以會心煩。

寒邪轉化為溫熱,邪氣潛伏在骨頭和肩背的肌肉筋膜之間,然後從肌肉筋膜發散到肌肉,轉變為溫病。病邪在肩背肌肉筋膜之間的部分,還沒有轉化為溫熱,所以背部會稍微怕冷。白虎湯是治療陽明溫病的主要方劑,辛涼解肌,它的藥力不能到達肌肉筋膜。口乾舌燥、口渴、心煩,是陽明溫邪化熱,熱邪傷害陽明津液的表現,應該用清熱滋陰的方法治療,所以說背部稍微怕冷的,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