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麟

《重訂溫熱經解》~ 客氣溫病治法 (5)

回本書目錄

客氣溫病治法 (5)

1. 客氣溫病治法

少陽脈與少陰脈爭見者,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,而又緊細而微也。此腎陽已被寒傷,病由兩感,故死期不過三日。

謹按:唐·王冰注:將脈色二字連讀,是以費解。吳鞠通、王孟英所引經文,悉本王注,而不知其誤,此軒岐之學,所以迄未發明也。

評熱病論,帝曰:有病溫者,汗出輒復熱,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不能食,病名為何?岐伯對曰:病名陰陽交,交者,死也。人之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。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。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,復熱者,邪氣也。汗者,精氣也。

今汗出而輒復熱者,邪氣勝也。不能食者,精無俾也。病而留者,其壽可立而傾也。且夫熱論曰: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,今脈不與汗相應,此不勝其病也。其死明矣。狂言者是失志,失志者死,今見三死,不見一生,雖愈必死也。

此論伏氣溫病汗出而不愈者,為熱病也。溫病發於陽明,其邪由衛入營,溫邪在衛,脈當浮滑,入營則躁,汗出而脈躁疾是病不為汗衰也。狂言者,邪氣入營,營氣通心,邪熱入心,是以狂言也。衛為陽,營為陰,營衛俱病,故名陰陽交。津汗生於衛,液汗生於營,營生於穀。

穀氣者,胃氣也。有胃氣則生,故曰穀生於精。伏氣溫病,由筋骨出走肌肉,其邪氣與穀氣,交爭於骨肉得汗而解者。邪氣卻,精氣勝,胃氣未傷也。胃氣未傷,則當能食而不復熱,復熱者,邪已入營,是邪氣勝也。不能食者,胃氣已傷,胃中無氣,營氣無所施其伎,故曰精無俾也。

病之所以愈者,營衛氣復也。今營衛俱傷,但憑病氣以生存,其壽能不立傾耶,汗出而脈躁盛者,其死一;不能食者,胃中無氣,其死二;狂言者,是失志,其死三。故曰今見三死,不見一生,雖愈必死也。

謹按:熱病有六。其一為傷寒,邪傳陽明為熱病,其時當冬令,人氣內藏,邪氣隨人氣入里為胃家實,承氣湯症也。其二為冬傷於寒,至春人氣外發,寒邪化溫,溫邪化熱,其病由里出表,白虎湯症也。其有汗出不解,脈躁盛而狂言者,其邪由衛入營,氣血兩燔,病名陰陽交。

宜白虎湯加犀角、元參、生地。若病者能食,即有生機,又有汗出後,胃中燥實,不能食者,此裡氣不通,表邪不得外解也,宜先與調胃承氣湯,其三為冬令風溫,其四為春令風溫,其五為夏至後,人受暑熱。《金匱》云:太陽中暍者,熱是也。其症汗出惡寒,身熱而渴也。

暑傷氣,汗出表氣虛,故惡寒。熱傷津,胃中津竭,故身熱而渴,白虎加人參湯症也。其六為夏傷於暑,至秋復感風邪,發為熱病,其症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.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尿,發汗則譫語。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逆冷。若自汗出者,伏暑外發也,白虎湯主之。其有汗不出,出不徹者,當轉瘧而愈,經云夏傷於暑,秋為痎瘧是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少陽脈和少陰脈同時出現,脈象忽快忽慢,忽短忽長,而且又細又緊又微弱,這表示腎陽已經被寒邪所傷,病是兩條經脈都受到侵犯造成的,這種情況病人活不過三天。

注意:唐朝的王冰把「脈」和「色」兩個字連著解釋,讓人難以理解。吳鞠通、王孟英引用的經文都來自王冰的註解,卻不知道他的錯誤。這就是為什麼古代醫學一直沒有被真正闡明的原因。

《評熱病論》中提到,皇帝問:有種溫病,病人出汗後反而更熱,而且脈搏急促,即使出汗也沒有減輕,還會胡言亂語,吃不下東西,這病叫什麼名字?岐伯回答說:這病叫陰陽交,陰陽交就是死。人之所以會出汗,都是因為食物,食物生出精氣。現在邪氣和正氣在肌肉骨骼中交戰,如果能出汗,表示邪氣被驅退,精氣恢復,精氣恢復就能吃飯,熱也會退。如果出汗後反而發熱,表示邪氣仍然強盛。如果吃不下東西,表示精氣已經耗盡,沒有精氣可供使用。如果病情持續下去,生命很快就會結束。而且《熱論》說過,出汗後脈搏仍然急促的,就會死亡。現在脈搏和出汗的反應不一致,表示病人已經無法抵抗病邪了,死亡是很明顯的。胡言亂語表示心智喪失,心智喪失就會死亡。現在出現了三種死亡的徵兆,卻沒有一點生機,即使能好轉,最終也會死亡。

這段話講述的是潛伏的溫病,出汗後病症沒有好轉,屬於熱病。溫病從陽明經開始,邪氣從衛分進入營分。溫邪在衛分時,脈象應該是浮滑的;進入營分時,脈象會變得急躁。出汗後脈搏仍然急促,表示病情沒有因為出汗而減輕。胡言亂語是因為邪氣進入營分,營氣通往心臟,邪熱入侵心臟,所以才會胡言亂語。衛分屬於陽,營分屬於陰,營衛兩者都生病了,所以叫做陰陽交。津液是衛分產生的,液體是營分產生的,營分依靠食物的營養。

食物的營養,就是胃氣。有胃氣就能活,所以說食物生出精氣。潛伏的溫病,邪氣從筋骨進入肌肉,邪氣和食物的精氣在肌肉骨骼中交戰,如果出汗後病就好了,表示邪氣被驅退,精氣恢復,而且胃氣沒有受損。如果胃氣沒有受損,就應該能吃飯,而且不會再發熱。如果出汗後反而發熱,表示邪氣已經進入營分,邪氣仍然強盛。如果吃不下東西,表示胃氣已經受損,胃中沒有氣,營氣也就沒有地方可以使用,所以說精氣耗盡。

病能好轉的原因,是營氣和衛氣恢復。現在營氣和衛氣都受損,只能靠殘存的病氣來維持生命,生命當然會很快結束。出汗後脈搏仍然急促,這是第一種死亡徵兆;吃不下東西,表示胃中沒有氣,這是第二種死亡徵兆;胡言亂語,表示心智喪失,這是第三種死亡徵兆。所以說現在出現了三種死亡的徵兆,卻沒有一點生機,即使能好轉,最終也會死亡。

注意:熱病有六種。第一種是傷寒,邪氣傳到陽明經變成熱病,這個時候應該是冬天,人體陽氣內藏,邪氣隨著陽氣進入體內,成為胃實證,可以用承氣湯治療。第二種是冬天受寒,到了春天陽氣外發,寒邪轉化為溫邪,溫邪轉化為熱邪,這種病從內部向外發散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如果出汗後病症沒有好轉,脈搏急促,而且胡言亂語,表示邪氣從衛分進入營分,氣和血都受到損害,這種病叫做陰陽交。

應該用白虎湯加上犀角、玄參、生地來治療。如果病人能吃飯,就還有生機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出汗後,胃中乾燥堅硬,吃不下東西,這表示內部氣機不暢通,表邪無法從外解散,應該先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。第三種是冬天的風溫病,第四種是春天的風溫病,第五種是夏至以後,人感受暑熱。《金匱要略》說,太陽中暑就是熱。它的症狀是出汗、怕冷、身體發熱而且口渴。

暑熱會損傷氣,出汗過多導致體表陽氣虛弱,所以會怕冷。暑熱會損傷津液,導致胃中津液耗盡,所以身體會發熱而且口渴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。第六種是夏天受暑,到了秋天又感受風邪,導致熱病,症狀是腹脹、身體沉重、難以翻身、口中感覺麻木,臉色晦暗、胡言亂語、大小便失禁,如果發汗,反而會胡言亂語。如果用瀉下藥,額頭會出汗,手腳會冰冷。如果自己出汗,表示潛伏的暑邪從外發散,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。如果出汗不暢,或者出汗不徹底,就會轉為瘧疾而痊癒,經文說夏天受暑,秋天會得瘧疾,就是這個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