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10)

回本書目錄

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(10)

1.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

二十四條:宿食在上脘,當吐之,宜瓜蒂散。

瓜蒂散方:瓜蒂(一分熬),赤小豆(一分煮)。

上二味,杵為散。以香豉七合,煮取汁,和散一錢匕,溫服之。不吐者,少加之,以快吐為度而止。亡血及諸虛者,不可與之。

脘,即胃之管,自喉嗓下至胃,作三分,故有上中下脘之別。任脈之經穴以當之而外得名者,李氏援以注此,未是。若宿食在胃之上脘,而未入胃腑者,大承下之,則宿食高,而攻下之藥,低不能及,且徒傷其胃氣,不如越而吐之之便矣。瓜蒂蔓生,氣味苦寒,且其性屬上提,而不容下墜者,蔓生則走胃絡,味苦則能使胃系急而自拳。凡氣寒者,俱為胃之所惡,其性上提而不容下墜,故能令胃氣上湧而致吐也。但吐則傷陰,而火氣自浮,此吐家必生煩熱懊憹之症。香豉滋陰降氣,故煮汁和服者,蓋為預防之計,以濟其偏者也。

二十五條:脈緊如轉索無常者,有宿食也。

緊為寒,緊如轉索,蓋索具堅收,轉呈短縮之象。夫陽明胃腑中,因寒斂而見堅收短縮者,非宿食而何哉?

二十六條:脈緊,頭痛,惡風寒,腹中有宿食不化也。

脈緊,緊承上文轉索而言。頭痛,胃中結氣上衝之應。惡風寒者,無精悍以行其衛氣故也,故知有宿食不化。此與上條,俱當著眼在脈緊二字,尤當著眼在陽明部中之脈緊。蓋緊如轉索,即是胃陽虛冷,不能運化,以致宿食停滯,與二十一等三條之下症大異。故前條但曰有宿食,此條亦曰宿食不化,而俱不出方,則其為宜溫胃陽,而資其自化,與不欲攻下之意,已在言外。即或不得已而用下,其亦宜大黃、附子之溫藥耶?又本文脈症,全是傷寒,而獨斷為宿食不化,以脈緊為陽明部中之脈緊,而頭痛惡風寒等之外症,又為陽明風寒症中之所絕無者,從兩經經腑,其脈症之交錯處看出,故知表非太陽傷寒之症,而里為陽明宿食之脈矣。以此二者,故曰當著眼在脈緊,尤當著眼在陽明部中之脈緊也。

白話文:

第24條:食物積滯在上腹部(胃的上部),應當用催吐的方法來治療,適合使用瓜蒂散。

瓜蒂散的配方:瓜蒂(一分,熬煮過)和赤小豆(一分,煮過)。

製法和服用方法:將上述兩味藥材搗成粉末,用七合香豉煮汁,取汁後加入一錢匕藥粉,溫服。如果沒有吐,可以稍微增加藥量,以吐出為止。對於失血或身體虛弱的人,不宜使用此方。

說明:上脘,指的是胃的管道,從喉嚨下到胃,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分。有人認為上脘是任脈上的穴位,這是錯誤的。如果食物積滯在胃的上部,還沒有進入胃的內部,這時如果用攻下的藥物,食物會因為位置太高而無法被藥力觸及,反而會傷害胃氣。因此,不如用催吐的方法,讓食物直接吐出來更為合適。瓜蒂是蔓生的植物,味道苦寒,藥性是向上提的,不會向下走。蔓生特性使其能走到胃的經絡,苦味則能使胃收縮。凡是寒性的東西,都是胃所厭惡的,而它向上提而不向下走,因此能使胃氣上湧而催吐。但是,催吐會損傷陰液,導致體內虛火上升,產生煩熱不安的症狀。香豉具有滋陰降氣的作用,因此煮汁與藥粉一同服用,是為了預防副作用,以平衡藥物的偏性。

第25條:脈象緊繃,像轉動的繩索一樣,沒有規律,這是有食物積滯的表現。

脈象緊繃表示有寒氣,緊繃如轉動的繩索,表示脈象堅硬收縮。如果陽明胃腑中,因為寒氣收斂而出現堅硬收縮的脈象,除了食物積滯還能是什麼原因呢?

第26條:脈象緊繃,伴隨頭痛、怕風寒,這是腹中有食物積滯沒有消化的表現。

脈象緊繃是承接上一條所說的像轉動的繩索一樣。頭痛是胃中氣結,向上衝擊所導致的。怕風寒是因為體內精氣不足,無法運行衛氣所致。因此可知是食物積滯沒有消化。這一條和上一條,都要著重看脈象緊繃這兩個字,尤其要注意陽明部位的脈象緊繃。因為脈象緊繃如轉動的繩索,是胃陽虛弱寒冷,不能運化,導致食物積滯的表現。這和第21條等三條所說的虛寒下痢的症狀大不相同。因此,前一條只說有食物積滯,這一條也說食物積滯不化,都沒有開出藥方,表示應該溫補胃陽,使其自行消化。這也暗示了不宜使用攻下藥物的意圖。即使不得已要用攻下藥物,也應該使用如大黃、附子等溫性藥物。另外,此處的脈象和症狀,看起來像是傷寒,卻單獨判斷為食物積滯不化,是因為脈象緊繃是陽明部位的脈象緊繃,而頭痛、怕風寒等外在症狀,又是陽明風寒症所沒有的。從兩經的交錯處可以看出,外在症狀不是太陽傷寒,而是陽明食物積滯的脈象。因此說要著重看脈象緊繃,尤其要著重看陽明部位的脈象緊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