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6)
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 (6)
1. 血痹虛勞病脈證治第六
十二條:脈沉小遲,名脫氣。其人疾行則喘喝,手足逆寒,腹滿,甚則溏泄,食不消化也。
氣微於裡,則脈沉。氣削於外,則脈小。氣衰於伏,而不能續鼓,則脈遲。脫氣,非與里陰離脫之謂,如水乾脫岸,果乾脫殼之義。蓋氣在人身,充周遍滿,如黏連於四塞者,常也。今其脈里微外削,而几几有不易連續之勢,則其氣短淺,而不及於軀殼之四塞,如水脫岸,果脫殼之象,故名脫氣。夫疾行之所用者,宗氣也。氣脫於胸中,而不及上接,故疾行則喘聲如喝矣。此就脈沉者之不能上充而言。手足為陽氣之充,氣脫於四末而不及外貫,故逆寒也。此就脈小者之不能旁鼓而言。脾氣虛而疲於運化分布,故腹滿。失分布之甚者,則水穀不別而溏泄。失運化之甚者,則食不消化而清穀矣。此就脈遲者之不能健運而言。仲景之言脈症相對處,其細密每如此。
十三條:脈弦而大。弦則為減,大則為芤。減則為寒,芤則為虛。虛寒相搏,此名為革。婦人則半產漏下,男子則亡血失精。
注見血門。此條凡三見。入血門者重亡血;入此者重失精;入婦人門者重半產漏下。其義則一也。
十四條:虛勞。裡急,悸衄,腹中痛,夢失精,四肢痠疼,手足煩熱,咽乾,口燥,小建中湯主之。
小建中湯方
桂枝(三兩去皮) 芍藥(六兩) 甘草(三兩炙) 大棗(十二枚) 生薑(三兩) 膠飴(一升)
上六味,以水七升,煮取三升,去滓,內膠飴,更上微火,消解。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精血虛於裡與下,則陽氣餒於上與外。氣不能勝勞,此病勞之因也。自第一條「骨弱,肌膚盛,重困疲勞」三句,言勞之由來。除卻一條二條,被微風而言血痹之外,其三條言勞之脈,四條言失血以致勞之色。五六兩條,又兼言勞脈勞症。七八兩條,推言所以骨弱而致勞之故。九條言失精之治例。十條、十一條,言勞之外症。十二條,言勞之裡症。十三條,又廣言男女上虛下脫之脈。自此條至後文十五、十六、十七、十八,共五條,雜言三焦因虛成勞之症,並其治例。故俱直序之曰虛勞也。裡急者,呼吸喘急於里之謂。蓋上虛而逆氣乘之,故使吸氣不得深入而喘急也。悸,詳驚悸下衄。注見血門。並本篇四條面色薄注,皆上虛下實之候也。腹中痛者,上中二焦之陽氣虛微,不能沖和化導,故致急迫之痛也。夢失精者,詳九條注。以上四句,凡五症,就陽分氣分之標,著勞字一邊而言。四肢痠疼者,陰氣暴虛,陽失所輔而不能獨行,停阻於四肢骨節之縫,故生虛熱而痠疼也。手足煩熱,亦指手足心而言,以勞宮、湧泉,為手足少陰之應。虛陰不足濟膏火之自焚耳。咽乾口燥者,真陰大虧,脾肺無遊溢之化也。以上三症,就陰分血分之本,著虛字一邊而言。小建中湯義,雖見傷寒門桂枝湯,及本湯下。但其方意微妙,後人不得整片神理,徒將逐味藥性,刻舟求劍。致使壽世金丹,活人甘露,如同泥沙襪線,毫無黏連控制。因令棄而不用,良可悲悼。故不避饒舌,重複剖之。所祈同志仁人,細認虛勞一症。初則起於陰虛而陽餒,繼則成於上空而下脫。再將此方原屬填上氣以控下陰,蒸陽精以滋陰液之意,大聲疾呼,俾千萬人知而用之。得天下後世之病此而鮮夭折者,是僕之所深願也。夫人身宗氣,比之碧落真陽。其盛滿流行之用,所以中主寰區,包裹宇宙,提摯地軸,鎮靜妖氛者也。此氣稍被虛劫,先則水土下脫,大地深陷,而不可數計。後則妖水突泛,載土上浮,地闔天位,則氣迫而散矣。故宗氣於人,為有生之大寶。空虛則為善飢,為心跳,及動搖,為忙亂無奈者,皆所謂悸也。上空而下氣乘之,輕則為暈眩,為胃脘膨悶,為兩脅痞脹,為二便不幹而難,不癃而短,為耳聾目赤而齒痛損落。重則為善驚,為上氣喘促,為吐衄亡血。凡此,皆不足以御下之候也。其或為氣利,為泄瀉而完穀不化,為便血尿血,為失精。婦人為崩淋帶漏,為小月。此又不能以氣上提之變也。仲景窮理格物,深知木中之桂,辛甘而溫,得天地東方生氣之正,而其嫩枝尤具尖穎銳發之勢,而為少火生氣,溫暖輕靈之妙藥也。取以填補胸中之陽,允為至品。但以辛甘而溫,其性飄忽,走不而守。故倍加酸斂而內行下走之芍藥,監而制之,使不得任性發越,而留之在中矣。然芍藥之力,既藉之以內行,又恐乘之而下走,則失胸中陽位之部。故佐甘草之甘以守中者,猶為未足。復重加膠飴之甜,托住其下走,則確在中焦以上,而無可挪動矣。然後佐以辛溫而通神明之生薑者,所以擴充桂枝之量,而使勻滿心肺之夾空也。佐以甘溫而多津液之大棗者,所以補救桂枝之偏,而使滋潤胸中之陽液也。夫氣充則能送形質之便溺於下行,尤能提神氣之精汁而下固。津生,則能遊溢其精氣而上作甘泉,尤能遠被其恩膏而外通手足。六味藥中,彼此串插,如魚鱗之相錯,如雲錦之互旋。豈逐味散解者所能盡其奧耶?本方之建中氣,猶為易見,以所用多陽藥故也。至其並主四肢痠疼,手足煩熱,咽乾口燥三症,皆系陰虛之候。夫以陽藥而治陰虛,大是奇創。不知大棗甘黏難燥,膠飴為米麥之真液,得薑桂辛溫之性,以呵噓蒸發之,則其陰津以陽液之化導,而流行鼓動矣。
白話文:
脈象沉細而遲緩,這表示身體的氣虛脫了,這種情況叫做「脫氣」。這種人如果快步行走,就會氣喘吁吁。而且手腳會冰冷,肚子脹滿,嚴重時還會拉肚子,吃進去的食物難以消化。
氣在體內微弱,脈象就會沉;氣在外表不足,脈象就會細小;氣衰弱到潛伏,無法持續跳動,脈象就會遲緩。「脫氣」並不是指體內的陰氣完全脫離。就像水從岸邊乾涸脫離,果實從外殼乾枯脫落一樣。氣在人體內,應該充盈飽滿,像黏著在身體的各個部位,這是正常狀態。現在脈象呈現內部微弱、外部不足,而且跳動不連貫,這表示氣短淺,無法到達身體的各個部位,就像水脫離岸邊、果實脫離外殼一樣,所以稱為「脫氣」。快步行走所使用的力量是宗氣。如果胸中的氣脫失,無法向上接續,快步行走時就會喘氣。這是從脈象沉的情況來看,說明氣無法向上充盈。手腳是陽氣充盛的地方,如果氣從四肢末端脫失,無法向外貫穿,就會感到寒冷。這是從脈象細的情況來看,說明氣無法向外鼓動。脾氣虛弱,無力運化和分布,就會肚子脹滿。如果分布功能嚴重失常,就會導致水穀不分,拉稀;如果運化功能嚴重失常,就會導致食物不消化,排出未消化的食物。這是從脈象遲緩的情況來看,說明氣無法正常運作。仲景先生描述的脈象和症狀是相互對應的,非常細緻。
脈象呈現弦而且大,弦脈代表氣血減少,大脈代表脈搏空虛。減少代表身體虛寒,空虛代表身體虛弱。虛寒相互搏擊,這種情況稱為「革脈」。婦女會出現流產或產後漏血,男子則會出現失血或遺精。
相關說明可參考關於血的章節。這條內容出現三次,出現在血的章節時,強調的是失血;出現在這裡,強調的是失精;出現在婦人章節時,強調的是流產或產後漏血。但基本意義是相同的。
虛勞會出現心悸,流鼻血,腹痛,做夢時遺精,四肢痠痛,手腳心煩熱,咽喉乾燥,口渴等症狀,可用小建中湯來治療。
小建中湯的配方:桂枝(三兩,去皮),芍藥(六兩),甘草(三兩,炙),大棗(十二枚),生薑(三兩),膠飴(一升)。
將以上六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煮取三升,去渣,加入膠飴,再用小火煮至膠飴溶解。溫服一升,一天三次。
如果精血在體內和下部虧虛,陽氣就會在體表和上部衰弱。氣無法承受勞累,這就是虛勞病的原因。從第一條說的「骨弱,肌肉發達,容易疲勞」這三句話,說明了勞損的由來。除了第一條和第二條提到被風吹後導致血痹外,第三條講的是勞損的脈象;第四條講因失血而導致勞損的面色;第五條和第六條是講勞損的脈象和症狀;第七條和第八條是推論骨弱而導致勞損的原因;第九條講述失精的治療方法;第十條和第十一條講述勞損的外部症狀;第十二條講述勞損的內部症狀;第十三條則是廣泛地講述男女因上虛下脫而出現的脈象。從這條開始,到後面的第十五、十六、十七、十八條,一共五條,都是雜亂地講述三焦因虛弱而形成勞損的症狀,以及治療方法,所以都直接用「虛勞」來總稱。這裡的「裡急」是指呼吸急促,這是因為上部虛弱,導致氣逆而上衝,使吸氣無法深入而喘息。「悸」可以參考驚悸的章節。「衄」可以參考關於血的章節,以及本篇第四條關於面色虛白的描述,這些都是上虛下實的表現。「腹中痛」是因為上中二焦的陽氣虛弱,無法使氣血調和,所以導致腹部急迫疼痛。「夢失精」可以參考第九條的解釋。以上五種症狀都是從陽分、氣分方面來說,並強調「勞」這個字。四肢痠痛是由於陰氣突然虛弱,陽氣失去輔助,無法單獨運行,停留在四肢關節的縫隙,產生虛熱而痠痛。手腳煩熱是指手心和腳心發熱,因為勞宮穴和湧泉穴分別是手少陰經和足少陰經的反應點,而虛陰不足以抑制火熱。「咽乾口燥」是因為真陰嚴重虧損,脾肺失去了遊溢和化生津液的功能。以上三種症狀是從陰分、血分方面來說,並強調「虛」這個字。小建中湯的意義,在傷寒篇的桂枝湯和本湯下都有描述,但其方義非常微妙,後人無法理解其整體精髓,只是按照每味藥的藥性來分析,就像刻舟求劍一樣,使得這個救命的良方變得如同泥土和破線,毫無價值,導致被人拋棄,實在可悲。所以我不怕囉嗦,再次詳細解釋。希望有志之士能夠仔細認識虛勞這個病症,它最初是因為陰虛而導致陽氣衰弱,繼而發展為上部空虛和下部脫失。這個方子本來的意義是填補上部的氣,以控制下部的陰氣,蒸發陽精,以滋養陰液。我要大聲疾呼,讓千千萬萬的人知道並使用這個方子,使天下後世患此病的人都能夠減少夭折,這是我深深的期望。人體的宗氣,就好比天上純陽之氣,它的盛滿和運行,是宇宙的中心,包裹宇宙,維繫地軸,鎮定妖邪。這種氣如果稍微虛弱,就會先導致水土下陷,大地崩裂,無法計數;然後妖水氾濫,浮載土石,天地顛倒,氣機就會渙散。所以宗氣對人來說,是生命的大寶,如果虛弱就會感到飢餓、心跳、動搖、忙亂、無奈,這些都是所謂的「悸」。上部空虛,導致氣逆而上衝,輕則會頭暈目眩、胃脘脹滿、兩脅脹痛、二便不暢或難解、小便不利或短少、耳聾眼紅、牙齒鬆動;嚴重則會容易驚恐、氣喘吁吁、吐血流鼻血。以上這些都是無法控制下部氣機的表現。有的會出現腹瀉或大便稀溏、便血尿血、遺精,婦女則會出現崩漏帶下、小產等,這些又是不可以用氣來向上提拉的變化。仲景先生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,深知木中的桂枝,味辛甘而性溫,得天地東方生氣之正,而且其嫩枝更具有尖銳發散的勢頭,是少火生氣,溫暖輕靈的妙藥。用來填補胸中的陽氣,確實是極品。但因其辛甘而溫,藥性飄忽不定,容易走散而不守,所以加倍使用酸味收斂,且能下行的芍藥來制約它,使其不會任性發散,而留在中焦。然而芍藥的力量,既可以內行,又怕它向下流失,無法停留在胸中陽氣的位置,所以輔以甘草的甘味來守護中焦,仍然不夠,又加入膠飴的甜味,托住芍藥向下走的力量,這樣就能確保停留在中焦以上,而不會移動。然後輔以辛溫而通達神明的生薑,擴充桂枝的藥力,使其均勻地充滿心肺的間隙。輔以甘溫且富含津液的大棗,可以彌補桂枝的偏性,滋潤胸中的陽液。氣足就能將身體的廢物順利下行,也能將精微物質向上提拉;津液充足就能使精氣遊走滋養,向上化生甘泉,也能廣泛地滋養手足。六味藥物之間相互交錯,如同魚鱗一般,也如同雲錦一般相互盤旋,這絕對不是單獨分析每味藥就能理解其中的奧妙的。這個方子建立中氣的功效,還是比較容易看到的,因為使用了較多的陽藥。至於它同時能治療四肢痠痛、手腳煩熱、咽乾口燥這三種陰虛的症狀,用陽藥來治療陰虛,確實是一種創舉。要知道大棗甘潤粘膩,不易燥熱,膠飴是米麥的精液,加上薑桂的辛溫之性,可以使其蒸發,那麼陰津就可以在陽液的誘導下運行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