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丹溪心法附餘》~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10)
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(10)
1.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
四十二條:下利,脈反滑,當有所去,下乃愈,宜大承氣湯。
此即上條之初候,而抽言之也。蓋謂下利,脈當澀,而反見滑,便知當有所去,即宜以大承愈之。否則,坐失機會,使滑久而胃氣阻滯,致成上條遲滑之脈矣。
四十三條:下利已瘥,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,以病不盡故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
五行各有休囚官旺,而代謝因之。年月日時者,天地流轉之五行;五臟六腑者,人身內具之五行。其生扶剋制,內外嘗相應者,感通之道也。下利之病,乘時而發於臟腑。病盡固瘥;病不盡,而得運氣之子氣以制其鬼,亦能瘥也。若遇所病之期,復見所病之症,則知其非新病,而為未盡之舊病,得流行之鬼氣而復發也。是宜以大承滌盪之,而毋使滋蔓矣。
四十四條:下利,譫語者,有燥屎也,小承氣湯主之。
注見傷寒厥陰。
四十五條:下利,便膿血,桃花湯主之。
桃花湯方:赤石脂(一斤半銼半篩末),乾薑(一兩),粳米(一升)。
上三味,以水七升,煮米令熟,去滓溫七合,內赤石脂方寸匕,三服。若一服愈,余勿服。
注詳傷寒少陰。方論並見。
四十六條:熱利下重者,白頭翁湯主之。
白頭翁湯方:白頭翁,黃連,黃柏,秦皮(各二兩)。
上四味,以水七升,煮取二升,去滓溫服一升。不愈更服。
注詳傷寒厥陰。方論並見。
四十七條:下利後,更煩,按之心下濡者,為虛煩也,梔子豉湯主之。
梔子豉湯方:梔子(十四枚),香豉(四合綿裹)。
上二味,以水四升,先煮梔子得二升半,內豉煮取一升半,去滓分二服。溫進一服。得吐則止。(此四字系後人所添,詳別見。)
文見傷寒厥陰,有注。
四十八條:下利清穀,裡寒外熱,汗出而厥者,通脈四逆湯主之。
通脈四逆湯方:附子(大者一枚生用),乾薑(三兩強人可四兩),甘草(一兩炙)。
上三味,以水三升,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。
下利而至清穀,則裡寒已甚;陰寒格陽,故外熱;微陽自遁,故汗出;裡寒而陽氣外泄,故其氣不相接而厥也。是宜以大熱之姜附為主,而佐以守中之甘草。使先溫其里,則表陽從類而內附,故熱汗可除;悍氣得溫而外通,故厥亦可愈也。究之胃陽復而變化自神,脾氣暖而水穀自別,則下利清穀,當與諸症同解矣。名之曰通脈四逆者,以脈氣行於中焦之精悍,裡寒外厥者,其脈必伏,或沉遲;溫中而精悍自起,則氣行而脈通故也。文見傷寒厥陰,另有注。
四十九條:下利肺痛,紫參湯主之。
紫參湯方:紫參(半斤),甘草(三兩)。
上二味,以水五升,先煮紫參取二升,內甘草,煮取一升半,分溫三服。
下利肺痛,其因有二:以利則下虛,而膈間之氣,有下趨之勢,肺為氣之總司,而作懸痛者一也;又利則虛熱上浮,而肺管如作脹痛者,二也。紫參味苦氣寒,性暢功補,用為主病之君。蓋以味苦氣寒者,堅其懸痛;而以性暢功補者,除其脹痛耳。然後佐以甘浮之甘草。是欲其托之在上,而直行肺中者可見矣。
白話文:
嘔吐、噦逆、下痢的脈象、病症與治療(第十七條)
**四十二條:**拉肚子,脈象反而滑數,這表示體內有東西要排出去,排出去後就會好轉。應該使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**解釋:**這條其實是上一條的初期情況,特別提出來強調。意思是說,拉肚子時,脈象應該是澀的,如果反而出現滑數的脈象,就知道體內有東西要排出。這時候就應該立刻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如果錯過這個時機,讓滑數的脈象持續,會造成胃氣阻滯,最後就會變成上一條描述的遲滑脈象了。
**四十三條:**拉肚子已經痊癒了,卻在特定的年月日時又復發,這是因為病邪沒有完全清除。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。
**解釋:**五行各有其衰弱、旺盛的時期,新陳代謝也會隨之改變。年月日時代表天地運行的五行之氣,五臟六腑則代表人體內部的五行之氣。它們之間的生剋關係,內外都會互相影響,這就是氣機感應的道理。拉肚子的病,會隨著時間變化而侵犯臟腑。如果病邪完全清除,自然就會痊癒。如果病邪沒有完全清除,遇到運氣中可以克制病邪的時機,也可能暫時痊癒。但是,如果再次遇到病邪發作的時機,又出現相同的症狀,就表示這不是新的疾病,而是之前沒有完全治癒的舊病,受到運行的病邪之氣而再次發作。這時應該用大承氣湯來徹底清除病邪,避免讓病邪繼續蔓延。
**四十四條:**拉肚子,而且說胡話,這是因為腸道內有乾燥的糞便堵塞。應該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
**解釋:**相關的說明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厥陰篇的註解。
**四十五條:**拉肚子,大便帶有膿血,應該使用桃花湯來治療。
**桃花湯的組成:**赤石脂(一斤半,一半研成粉末)、乾薑(一兩)、粳米(一升)
**服用方法:**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煮米到熟爛,去除藥渣,溫服七合。然後加入赤石脂粉末一小匙,服用三次。如果服一次就痊癒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**解釋:**相關的說明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少陰篇的註解,藥方的相關論述也參考該篇。
**四十六條:**發熱型的拉肚子,而且有裡急後重的感覺,應該使用白頭翁湯來治療。
**白頭翁湯的組成:**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(各二兩)
**服用方法:**將以上四味藥材,加入七升水,煮到剩二升,去除藥渣,溫服一升。如果沒有痊癒,可以再服用。
**解釋:**相關的說明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厥陰篇的註解,藥方的相關論述也參考該篇。
**四十七條:**拉肚子之後,反而更加煩躁,按壓心下部位感覺濡軟,這是虛煩的表現。應該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。
**梔子豉湯的組成:**梔子(十四枚)、香豉(四合,用棉布包裹)
**服用方法:**將以上兩味藥材,加入四升水,先煮梔子到剩二升半,再加入香豉,煮到剩一升半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先服一次,如果出現嘔吐就停止服用。(這四個字是後人所添加的,詳細說明另見其他地方。)
**解釋:**相關的說明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厥陰篇的註解。
**四十八條:**拉肚子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這是裡寒外熱的表現,而且會出汗、手腳冰冷。應該使用通脈四逆湯來治療。
**通脈四逆湯的組成:**附子(大的用一枚,生用)、乾薑(三兩,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用四兩)、甘草(一兩,炙過)
**服用方法:**將以上三味藥材,加入三升水,煮到剩一升二合,去除藥渣,分兩次溫服。
**解釋:**拉肚子到排出未消化的食物,表示裡寒非常嚴重。陰寒之氣阻礙陽氣,所以出現外熱的假象。微弱的陽氣向外逃散,所以會出汗。由於裡寒導致陽氣外泄,所以體內的氣機無法連貫,出現手腳冰冷的症狀。這時應該用大熱的乾薑和附子為主藥,輔以甘草來溫補中焦,使裡陽先恢復,然後表陽自然會回歸,所以發熱出汗的情況就能解除。陽氣恢復溫暖後,就能向外通達,所以手腳冰冷的症狀也會好轉。歸根究底,胃的陽氣恢復後,功能自然會恢復,脾的氣機溫暖後,就能分辨食物的精微與糟粕,這樣拉肚子排出未消化食物的症狀就會和其他症狀一起消失。之所以叫做通脈四逆湯,是因為此方可以使脈氣運行在中焦的精華地帶。裡寒外厥的情況,脈象必然是伏脈或是沉遲脈,溫補中焦後,精華之氣自然會振奮起來,氣機運行,脈象自然就會通暢。相關的說明可以參考《傷寒論》厥陰篇,另外還有更詳細的註解。
**四十九條:**拉肚子,而且感到肺部疼痛,應該使用紫參湯來治療。
**紫參湯的組成:**紫參(半斤)、甘草(三兩)
**服用方法:**將以上兩味藥材,加入五升水,先煮紫參到剩二升,再加入甘草,煮到剩一升半,分三次溫服。
**解釋:**拉肚子導致肺部疼痛,原因有兩種:一是因為拉肚子導致下焦虛弱,膈間的氣機有下行的趨勢,肺是氣機的總管,所以會感到懸空的疼痛;二是拉肚子導致虛熱上浮,肺部就像是脹痛一樣。紫參味苦性寒,有疏通氣機和補虛的作用。用紫參為主藥,苦寒的藥性能夠固攝懸空的疼痛,疏通氣機和補虛的藥性,能夠消除脹痛。然後輔以甘溫的甘草,使藥力能夠上行,直達肺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