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世醫得效方》~ 卷第一 (2)
卷第一 (2)
1. 通治
加減黃耆建中湯
治男子婦人,五勞骨蒸者,世用神效。
白朮,白茯苓,桔梗(各三錢),人參(三錢半),秦艽,北柴胡(去蘆),防風,白芍藥,甘草當歸(去尾),澤瀉,生乾地黃,熟地黃,地骨皮,肉豆蔻(煨),檳榔,縮砂仁(各五錢),豬苓(四錢),黃耆(一兩)
上為散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煎,溫服不拘時候。老人更加黃耆一兩。或為末,蜜湯調服。臨期斟酌。
清骨散
治男子、婦人、童男、童女初覺勞瘵,五心煩熱,去骨熱如神。
北柴胡,生地黃(各二兩),熟地黃,人參(去蘆),防風(去蘆),秦艽,赤茯苓(各一兩),胡黃連(半兩),薄荷葉(七錢半)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煎,溫服。先服荊蓬煎丸一服,微泄臟腑後服此。(方見痰飲類。)
團魚散
治骨蒸潮咳嗽累效。
貝母,前胡,知母,杏仁,北柴胡(各等分),團魚(三個)
上用藥同團魚者,魚熟提起,去頭取肉,連汁食之。卻將前藥焙乾為末,就用團魚裙甲及骨,更煮汁一盞,和藥為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煎黃耆湯空心下。病安,仍服黃耆益損湯補理。(方見虛損類。)
蛤蚧丸
治積勞,咳嗽日久不瘥,自汗,口中無味。
蛤蚧(一對,酥炙),款冬花,皂角(不蛀者,酥炙,去皮子弦,二片),木香(不見火),熟地黃(酒蒸,焙),杏仁(去皮尖,童子小便浸一晝夜,控干,蜜炙),五味子(各一兩)
上為末,煉蜜丸,梧桐子大。每服十五二十丸,生薑湯送下,食後臨睡服。
灸法:
癸亥夜二更,六神皆聚之時,解去上體衣服,於腰上兩傍微陷處,謂之腰眼,直身平立,用筆點定,然後上床合面而臥,每灼小艾炷七壯。蟲或吐出或瀉下,即安!
又法:
四花穴灸,見《蘇沈良方》及《資生經》,效。
又法:
膏肓、肺俞穴,每穴各灸九壯。仍依前蟲醉日,各腧穴多灸為妙。灸後百日,忌煎爆、生冷、熱物、毒食,仍戒房事,避風寒,減喜怒,安心靜處,將息若一月。尤覺未差瘥於初穴上再灸。
白話文:
[通治]
加減黃耆建中湯:治療男女因過度勞累導致的骨蒸勞熱,效果神奇。藥方組成:白朮、白茯苓、桔梗(各三錢)、人參(三錢半)、秦艽、北柴胡(去蘆)、防風、白芍藥、甘草、當歸(去尾)、澤瀉、生乾地黃、熟地黃、地骨皮、肉豆蔻(煨)、檳榔、縮砂仁(各五錢)、豬苓(四錢)、黃耆(一兩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,溫服,不拘時間。老年人可增加黃耆用量至一兩。也可將藥粉研磨成末,用蜂蜜水調服。用藥劑量需根據病情調整。
清骨散:治療男女老少初期因勞累而引起的勞瘵,五心煩熱症狀,能有效去除骨熱。藥方組成:北柴胡、生地黃(各二兩)、熟地黃、人參(去蘆)、防風(去蘆)、秦艽、赤茯苓(各一兩)、胡黃連(半兩)、薄荷葉(七錢半)。用法:將藥材切碎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盞半水煎煮,溫服。服用前需先服用荊蓬煎丸一次,使其輕瀉腸胃後再服用此方。(荊蓬煎丸方劑請參考痰飲類相關書籍)。
團魚散:治療骨蒸潮熱、咳嗽,療效顯著。藥方組成:貝母、前胡、知母、杏仁、北柴胡(各等分)、團魚(三個)。用法:將藥材與團魚一起烹煮,待魚熟後取出,去除魚頭,食用魚肉和湯汁。再將其它藥材烘乾研磨成粉末,用團魚的魚皮、魚骨再煮成一盞湯汁,與藥粉混合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服用,並用黃耆湯送服。病情好轉後,再服用黃耆益損湯調理身體。(黃耆益損湯方劑請參考虛損類相關書籍)。
蛤蚧丸:治療因過度勞累導致的久咳不癒、自汗、口中無味等症狀。藥方組成:蛤蚧(一對,酥炙)、款冬花、皂角(不蛀者,酥炙,去皮子弦,二片)、木香(不見火)、熟地黃(酒蒸,焙)、杏仁(去皮尖,童子小便浸一晝夜,控干,蜜炙)、五味子(各一兩)。用法: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,飯後睡前服用。
灸法:
方法一:癸亥日(農曆十月三十日)夜間二更(約晚上十點到十二點),六神皆聚之時,解開上衣,在腰部兩側略微凹陷處(腰眼穴)進行艾灸。用筆點定穴位,平躺,每次每穴灸燃七壯小艾炷。蟲(指病邪)可能隨汗液排出或大便排出,即可痊癒。
方法二:灸四花穴(穴位位置請參考《蘇沈良方》及《資生經》),效果顯著。
方法三:灸膏肓穴、肺俞穴,每穴各灸九壯。最好選擇蟲醉日(指病邪最盛之日)進行艾灸,多灸為佳。灸後一百天內,忌食煎炸、生冷、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有毒食物,戒房事,避免風寒,保持心情舒暢,安心靜養,約一個月。如果症狀未見好轉,可在原穴位再次艾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