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世醫得效方》~ 卷第一 (2)
卷第一 (2)
1. 通治
又方,蕊珠丸
大豬心(一枚取血),大硃砂(二兩,為末),青靛花(一匙)
上先將青靛花同豬心血一處同研,次以硃砂末共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二十丸,茶、酒下,不拘時。甚至不過三服。
郁礬丸
治顛狂可畏,數年不愈,多因驚憂得之,痰涎留於心竅。
蟬肚鬱金(七兩,真蜀川來者),明礬(三兩)
上為末,薄糊為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十丸,湯水任服。初服,覺心胸間有物脫去,神氣灑然,再服稍蘇。多服此藥,大能去痰,安平必矣。
朱雀丸
治心神不定,恍惚不樂,火不下降,時復振跳。常服,消陰養火,全心氣。
茯神(二兩,去皮),沉香(半兩)
上為末,煉蜜丸如小豆大。每服三十丸,食後,人參湯下。
陳艾湯
治盜汗,只自心頭出者,名曰心汗。
茯苓(二兩半)
上為末,每服二錢,濃煎艾湯調下。
歸神丹
治一切驚憂,思慮恍惚,作事多忘,心氣不足,癲癇狂亂。及大病後心虛,神不守舍。久服養神思,益眼力。
顆塊大硃砂(二兩,入豬心內,燈心纏縛,用無灰酒蒸二炊久,取出另研),金箔(二十片,另研),真銀箔(一十片,另研),深紅琥珀(一兩,別研),酸棗仁(去殼,二兩),大遠志(取淨皮,薑汁拌炒,一兩),白茯神(去木,二兩),羅參(二兩),大當歸(去尾,二兩),龍齒(一兩)
上為末,酒煮稀糊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二九丸到三九丸,去心麥門冬湯下。癲癇至甚者,乳香、人參湯下。夜寢不寐或多亂夢,炒酸棗仁湯下。
平補鎮心丹
治丈夫婦人心氣不足,志意不定,神情恍惚,夜多異夢,忪悸煩郁。及腎氣傷敗,血少氣多,四肢倦怠,足麻痠疼,睡臥不穩,夢寐遺精,時有白濁,漸至羸弱。
酸棗仁(去皮,隔紙微炒,二錢半),車前子(去沙土,碾破),白茯苓(去皮),五味子(去枝梗。各一兩二錢半),熟地黃(洗,酒蒸),天門冬(去心),遠志(去心,甘草水煮),山藥(洗淨,薑汁製,各一兩半),茯神(去皮)麥門冬(去心),肉桂(不見火。各一兩二錢半)人參(五錢),龍齒(一兩半),硃砂(細研,半兩,為衣)
上為末,煉蜜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空心,飯飲下,溫酒亦可,加至五十丸。常服,益精髓,養氣血,悅顏色。
獨效苦丁香散
治忽患心疾,癲狂不止,得之驚憂之極,痰氣上犯心包。當伐其源。
上以苦丁香即瓜蒂半兩,為末。每服一錢重,井花水調滿一盞投之,得大吐之後熟睡,勿令人驚起。凡吐能令人目翻,吐時令閉雙目。或不醒人事,則令人以手密掩之。信乎,深痼之疾,必投瞑眩之藥。吐不止,以生麝香少許,溫湯調即解。
灸法:
狂癇不識人,癲病眩亂,灸百會九壯。狂邪鬼語,灸天窗九壯,其穴在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,動應手陷中是。狂言恍惚,灸天樞百壯,其穴去肓俞一寸半,直臍傍二寸。狂癇哭泣,灸手逆注三十壯,穴在左右手腕後六寸。癲狂風癇吐吞,灸胃脘百壯,不針。狂邪發無常,被髮大喚,欲殺人,不避水火,及狂言妄語,灸間使三十壯,穴在腕後五寸,臂上兩骨間。
白話文:
[通治]
蕊珠丸
治法不明,使用豬心血、硃砂和青靛花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茶或酒送服,時間不限,通常三服即可。
郁礬丸
治療多年未愈的癲狂症,多因驚憂導致痰涎停滯於心竅。用蟬肚鬱金和明礬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湯水送服。初服時,會感覺胸中痰濁排出,精神舒暢;再服則病情稍有好轉。長期服用此藥,能有效化痰安神。
朱雀丸
治療心神不定,恍惚不樂,心火不降,時而心悸的症狀。長期服用,能滋陰降火,調理心氣。用茯神和沉香製成小豆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人參湯送服。
陳艾湯
治療盜汗,僅限於從心頭冒出的汗(心汗)。用茯苓製成藥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濃煎艾湯送服。
歸神丹
治療各種因驚憂、思慮過度導致的恍惚健忘、心氣不足、癲癇狂亂等症狀,以及大病後心虛神不守舍等。長期服用可養神益智,增強視力。用硃砂(需特殊炮製)、金箔、銀箔、琥珀、酸棗仁、遠志、白茯神、羅參、當歸、龍齒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二十七到三十九丸,用去心麥門冬湯送服;癲癇嚴重者,用乳香、人參湯送服;夜不能寐或多噩夢者,用炒酸棗仁湯送服。
平補鎮心丹
治療男女因心氣不足、腎氣受損導致的志意不定、神情恍惚、夜多異夢、心悸煩悶,以及四肢倦怠、足麻痠痛、睡眠不安、遺精、白濁等症狀。用酸棗仁、車前子、白茯苓、五味子、熟地黃、天門冬、遠志、山藥、茯神、麥門冬、肉桂、人參、龍齒和硃砂(作藥衣)製成梧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用米湯或溫酒送服,可加至五十丸。長期服用,能益精養血,改善容顏。
獨效苦丁香散
治療因驚憂過度導致的心疾、癲狂,痰氣上犯心包的急症。用苦丁香(瓜蒂)製成藥粉。每次服用一錢,用井水送服,使其嘔吐後入睡,忌驚擾。嘔吐時需閉目,若昏迷則需用手掩蓋其面部。此藥為攻邪之劑,能治療頑固性疾病。若嘔吐不止,可用少量生麝香溫水送服解救。
灸法
治療癲癇、狂症等,採用不同的穴位灸法,包括:百會穴(狂癇不識人)、天窗穴(狂邪鬼語)、天樞穴(狂言恍惚)、手逆注穴(狂癇哭泣)、胃脘穴(癲狂風癇吐吞)、間使穴(狂邪發無常)。 灸治的壯數有所不同,詳見原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