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亦林

《世醫得效方》~ 卷第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第一 (2)

1. 通治
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去滓,食後臨臥溫服。此方乃全用二黃丸、甘露飲料,生精補血,潤燥止渴,佐以澤瀉、枳殼,疏導二腑,使心火下行,則小腑清利,肺經潤澤,則大腑流暢,宿熱既消,其渴自止。造化精深,妙無逾此。

栝蔞粉

治大渴。

上深掘大栝蔞根,削去粗皮,寸切,以水浸,一日夜一易,浸五日,取出,爛研細,綃絞汁,如作粉法,干之。水服方寸匕,日三四服。入牛乳一合服,尤好。

降心湯

治心火上炎,腎水下濟,煩渴引飲,氣血日消。

人參(去蘆),遠志(去骨,以甘草水煮過,去甘草,薑汁拌,炒乾),當歸(去尾),熟地黃(洗去土,蒸),白茯苓(去皮),黃耆(去蘆,蜜炙),北五味子(去梗),甘草(微炙,各半兩)天花粉(一兩)

上銼散。每服三錢,水一盞半,棗一枚煎,食前服。

蠟苓丸

補虛治濁,止渴潤腸。婦人血海冷,白帶、白淫、白濁。

黃蠟,雪白茯苓(去皮。各四兩)

上茯苓為末,溶蠟和丸,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不飢飽細嚼下,棗湯亦可。

辰砂妙香散

治渴證,小便澀數而瀝,兼有油濁。用燈心、茯苓煎湯下。(方見心恙類。)

神效散

治渴疾,飲水不止。

白浮石,蛤粉,蟬殼

上為末,用鯽魚膽七個,調七錢服,不拘時候。神效。

三消丸

治消渴,骨蒸。宣連去須為末,不以多少,銼冬瓜肉研,挒自然汁,和成餅子,陰乾,再為末,再用汁浸和,如是七次,即用冬瓜汁為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三四十丸,以冬瓜汁煎大麥仁湯送下。尋常渴,止一服。

浮萍丸

治消渴,虛熱者大佳。

干浮萍,栝蔞根(等分)

上為末,以人乳汁和丸。每服二十丸,空腹,米飲下,日三服,三年病者三日可。又,白芷末水調服,止。

又方

鉛丹(二兩),附子(一兩),乾葛,栝蔞根(各三兩)

上為末,煉蜜丸。每服十丸,米飲下,日三服。渴則服之,治日飲水至一石者。春夏去附子。

白朮散

治胃虛發渴。

白朮(一兩),人參(去蘆),白茯苓,甘草(各半兩)

上為末。每服七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七分服。凡渴之後,多有腫疾,仍預服復元丹數服。

參耆湯

治消渴。

人參(去蘆),桔梗(去蘆),天花粉,甘草(各一兩),綿黃耆(鹽湯浸,炙),白芍藥(各二兩)白茯苓(去皮),北五味(各一兩半)

上銼散。每服四大錢,水盞半,煎八分,日進四服,合滓煎。

雞蘇丸

治病後虛羸發渴。

上雞蘇丸以北五味煎湯吞下,仍服安腎丸。(方見失血、虛損類。)

麵餅丸

治消渴。

密陀僧(二兩,別研極細),川黃連(一兩,為細末)

上用蒸餅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五丸,煎繭空、茄根湯下,臨臥服。次日加至十丸,以後每日加五丸,至三十丸止。服藥後以見水噁心為度,即住服。不過五六服必效。若覺噁心,但每日食乾物壓之,旬日後自定。奇甚奇甚。繭空,是出蠶蛾了空繭殼。

白話文:

[通治]

上銼散: 每次服用三錢,用水一碗煎至六分,濾渣,飯後睡前溫服。這個方子完全使用二黃丸和甘露飲料的成分,能滋陰補血、潤燥止渴,再佐以澤瀉、枳殼,疏通二腑,使心火下降,這樣小腸就能通利,肺經得到滋潤,大腸也能暢通,宿熱消除,口渴自然止住。此方妙不可言,精妙絕倫。

栝蔞粉: 治療口渴。取大栝蔞根,去掉粗皮,切成寸段,用水浸泡,一天換一次水,浸泡五天,取出,搗爛研細,用布絞汁,製成粉末,曬乾。每次服用一指節大小,用水送服,一天服用三到四次。加入牛乳一起服用效果更好。

降心湯: 治療心火上炎,腎水不足,煩渴引飲,氣血日漸消損。藥材包括:人參(去蘆頭)、遠志(去骨,用甘草水煮過,去掉甘草,用薑汁拌勻,炒乾)、當歸(去尾)、熟地黃(洗淨泥土,蒸)、白茯苓(去皮)、黃耆(去蘆頭,蜜炙)、北五味子(去梗)、甘草(微炙,以上藥材各半兩)、天花粉(一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一碗半水,加一枚紅棗一起煎煮,飯前服用。

蠟苓丸: 滋補虛損,治療濁邪,止渴潤腸。適用於婦女血虛寒,白帶、白淫、白濁等症狀。藥材包括:黃蠟、雪白茯苓(去皮,各四兩)。將茯苓研磨成粉末,與黃蠟混合製成彈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一丸,不論飢飽,細嚼吞服,可用紅棗湯送服。

辰砂妙香散: 治療口渴,小便澀少而頻數,並伴有尿液混濁。用燈心草、茯苓煎湯送服。(具體方子見心臟疾病類)。

神效散: 治療口渴不止,飲水無度。藥材包括:白浮石、蛤粉、蟬殼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七個鯽魚膽調和七錢藥末服用,不拘時間。效果神奇。

三消丸: 治療消渴,骨蒸。將川楝子去須研磨成粉末,用冬瓜肉搗爛取汁,與川楝子粉末混合製成餅子,陰乾,再研磨成粉末,再用冬瓜汁浸泡混合,如此反覆七次,最後用冬瓜汁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,用冬瓜汁煎煮的大麥仁湯送服。普通口渴,一服即可見效。

浮萍丸: 治療消渴,虛熱者尤其有效。藥材包括:幹浮萍、栝蔞根(等量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人乳汁和成丸劑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空腹服用,米湯送服,一天三次,三年病史者,三天即可見效。另外,用白芷粉末用水調服也可止渴。

又一方: 藥材包括:鉛丹(二兩)、附子(一兩)、乾葛根、栝蔞根(各三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蜂蜜製成丸劑。每次服用十丸,米湯送服,一天三次,口渴時服用。治療一天飲水達一石(約合一百多斤)的患者。春夏季可去除附子。

白朮散: 治療胃虛引起的口渴。藥材包括:白朮(一兩)、人參(去蘆頭)、白茯苓、甘草(各半兩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七錢,用一碗半水煎至七分服。凡口渴之後,伴有腫脹疾病者,還需服用復元丹數次。

參耆湯: 治療消渴。藥材包括:人參(去蘆頭)、桔梗(去蘆頭)、天花粉、甘草(各一兩)、綿黃耆(鹽湯浸泡,炙)、白芍藥(各二兩)、白茯苓(去皮)、北五味子(各一兩半)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。每次服用四大錢,用半碗水煎至八分,一天服用四次,連渣服用。

雞蘇丸: 治療病後虛弱引起的口渴。服用雞蘇丸,用北五味子煎湯送服,並同時服用安腎丸。(具體方子見失血、虛損類)。

麵餅丸: 治療消渴。藥材包括:密陀僧(二兩,研磨極細)、川黃連(一兩,研磨成細粉)。用蒸餅和藥粉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。每次服用五丸,用蠶蛾吐絲後的空繭殼煎水或茄根湯送服,睡前服用。第二天加至十丸,以後每天增加五丸,直到三十丸為止。服藥後以出現噁心反胃為度,立即停服。一般服用五六次就能見效。如果出現噁心,只需每天吃些乾硬的食物壓制,十天後自然會好轉。效果奇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