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世醫得效方》~ 卷第二 (1)
卷第二 (1)
1. 風證
神朮散
治胃經傷風,自汗,小便難,下痢。(方見咳嗽類。)
露宿湯
治風痢、純下清血。
杏仁(七個,去皮尖),苦木瘡(一掌大),烏梅(二個),草果(一個),酸石榴皮(半個),青皮(二個),甘草(二寸)
上銼散,作一劑,水二碗,生薑三片,煎七分,露星一宿,次早空腹服。
胃風湯
治法藥件並見泄瀉類。
白話文:
神朮散
治療胃經受風引起的感冒,症狀有自汗、小便困難、腹瀉。(藥方在咳嗽類中可以找到。)
露宿湯
治療風邪引起的痢疾,症狀為單純排出清澈的血液。
藥材:杏仁(七個,去除外皮和尖端),苦木瘡(約手掌大小),烏梅(二個),草果(一個),酸石榴皮(半個),青皮(二個),甘草(約六公分)
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,作為一劑。加水兩碗,生薑三片,煎煮至剩七分,放置露天過夜,隔天早上空腹服用。
胃風湯
治療方法和藥材在泄瀉類中可以看到。
2. 寒證
人參敗毒散
治寒邪壯熱,下痢,及所下似痢非痢,似血非血,色如濁酒者,加陳米百粒煎。(方見傷寒陽證類。)
不換金正氣散
治臟腑受寒,下痢赤白,加烏梅,陳米煎。(方見時疫類。)
白話文:
人參敗毒散
治療因為寒邪引起的發高燒,以及腹瀉,或是拉出來的東西看起來像腹瀉又不太像,像血又不太像,顏色像混濁的酒一樣的情況。服用此藥時,可以加入一百粒陳米一起煎煮。(此藥方在《傷寒論》的陽證類別中可以找到。)
不換金正氣散
治療臟腑受到寒邪侵襲,導致拉出紅紅白白的腹瀉。服用此藥時,可以加入烏梅、陳米一起煎煮。(此藥方在《時疫論》類別中可以找到。)
3. 暑證
六和湯
治冒者伏熱,致成痢疾,煩渴,小便赤澀。(方見傷暑類。)
五苓散
治同上。能分陰陽,利水道。(方見傷暑類。)
柏皮湯
治暑痢。(方見泄瀉類。)
酒蒸黃連丸
治伏熱瀉痢不止。用香薷散,燈心二十莖,車前草二根煎,吞服,立效。(方見後面及傷暑類。)
白話文:
暑證
六和湯
用來治療因暑熱潛伏體內而引起的病症,導致痢疾、煩躁口渴、小便赤黃澀痛。(藥方在傷暑類中可找到。)
五苓散
治療與上述相同的病症。能調和體內陰陽,疏通水道。(藥方在傷暑類中可找到。)
柏皮湯
治療因暑熱引起的痢疾。(藥方在泄瀉類中可找到。)
酒蒸黃連丸
治療因伏熱引起的腹瀉不止。可搭配香薷散、燈心草二十根、車前草二根一同煎煮,然後用此藥湯送服黃連丸,能立即見效。(藥方在後面及傷暑類中可找到。)
4. 濕證
加味除濕湯
治一身盡痛,重著,浮黃,下痢如豆羹汁。
半夏曲,厚朴(去粗皮,薑汁製),蒼朮(炒,各一兩),藿香葉,陳皮(炒),茯苓(各五錢),粉草(五錢),官桂,木香(各三錢)
上銼散。每服四錢,水一盞半,生薑三片,紅棗二枚煎服,空心。仍以五苓散兼服,利其小水。
艾姜丸
治濕冷下痢膿血,腹痛。婦人下血。
干艾葉(四兩,炒焦存性),川白姜(一兩,炮)
上為末,醋煮麵糊丸如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溫米飲下。
苦散
治脾受濕氣,泄痢不止,米穀不化。
黃連(去須,銼如豆),吳茱萸,白芍藥(銼如豆。各二兩,同炒令赤色)
上銼散。每服二錢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滓,溫服。
白話文:
加味除濕湯
這個方子治療全身疼痛、身體沉重、皮膚浮腫發黃、腹瀉像豆漿一樣的症狀。
藥材包括:半夏曲、厚朴(去除粗皮,用薑汁炮製)、蒼朮(炒過),各一兩;藿香葉、陳皮(炒過)、茯苓,各五錢;甘草,五錢;肉桂、木香,各三錢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水一杯半,加入生薑三片、紅棗兩顆,一起煎煮後服用,在空腹時服用。同時配合五苓散一起服用,以利小便。
艾姜丸
這個方子治療因為寒濕引起的腹瀉,帶有膿血,並且腹痛。也可用於婦女下血的狀況。
藥材包括:乾燥的艾葉(四兩,炒至焦黑保留藥性)、川白薑(一兩,炮製過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用醋煮過的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。每次服用三十顆,用溫熱的米湯送服。
苦散
這個方子治療脾胃受到濕氣影響,導致腹瀉不止,並且無法消化米穀等食物的狀況。
藥材包括:黃連(去除鬚根,切成豆子大小)、吳茱萸、白芍藥(切成豆子大小,各二兩,一起炒至紅色)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混合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一杯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