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機

《金匱玉函經》~ 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三 (3)

1. 辨少陽病形證治第六

少陽之為病,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(263)

少陽中風,兩耳無聞,目赤,胸中滿而煩,不可吐下,吐下即悸而驚。(264)

傷寒,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,少陽不可發汗,發汗則譫語,此屬胃,胃和即愈,胃不和則煩而悸。(265)

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堅滿,乾嘔,不能食飲,往來寒熱,尚未吐下,其脈沉緊,與小柴胡湯(266)。若已吐下、發汗、溫針,譫語,柴胡證罷,此為壞病,知犯何逆,以法治之。(267)

三陽合病,脈浮大,上關上,但欲寐,目合則汗。(268)

白話文:

(263) 少陽病症表現為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。

(264) 少陽中風,會出現兩耳失聰、目赤、胸悶煩躁,不可使用吐下法,否則會心悸驚恐。

(265) 傷寒,脈象弦細,頭痛發熱,屬於少陽病症。少陽病不可發汗,發汗則會神志不清,這屬於胃病。胃氣和諧則疾病會痊癒,胃氣不和則會煩躁心悸。

(266) 太陽病久治不愈,轉入少陽者,會出現脅肋下堅滿、乾嘔、不能進食飲水、寒熱交替,尚未使用吐下法,脈象沉緊,應服用小柴胡湯。

(267) 若已使用吐下、發汗、溫針法治療,患者神志不清,柴胡症狀消失,這屬於病情惡化,需要了解病情逆轉的原因,並依法治療。

(268) 三陽合病,脈象浮大,上關脈搏跳動,患者昏昏欲睡,閉眼則出汗。

傷寒六七日,無大熱,其人躁煩,此為陽去入陰也。(269)

傷寒三日,三陽為盡,三陰當受邪,其人反能食而不嘔,此為三陰不受邪也。(270)

少陽病欲解時,從寅盡辰。(272)

白話文:

在患了傷寒六七天之後,如果病人沒有高燒,但卻感到非常焦躁不安,這表明體內的陽氣正在減退,而陰氣開始佔據主導地位。(第269條)

倘若患了傷寒三天後,按照病程發展,通常陽經的病症應該已經過去了,接著陰經將會受到病邪影響。但如果這時病人反而食慾正常,沒有噁心嘔吐的情況,這就表示陰經並未受到病邪的侵襲。(第270條)

當少陽病即將好轉的時候,這個過程往往開始於寅時(凌晨3點到5點),並持續到辰時(早上7點到9點)結束。(第272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