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機

《金匱玉函經》~ 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二 (1)

回本書目錄

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二 (1)

1. 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二

2. 辨痙濕暍第一

太陽病,痙濕暍三種,宜應別論,以為與傷寒相似,故此見之。

太陽病,發熱無汗,而反惡寒,是為剛痙。

太陽病,發熱汗出,而不惡寒,是為柔痙。

太陽病,發熱,其脈沉細,是為痙。

太陽病,發其汗,因致痙。

病者,身熱足寒,頸項強惡寒,時頭熱面赤,目脈赤,獨頭動搖,卒口噤,背反張者,為痙。

脊強者,五痙之總名,其證卒口噤,背反張而瘛瘲,諸藥不已,可灸身柱、大椎、陶道。

太陽病,無汗,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痙,葛根湯主之。

剛痙為病,胸滿口噤,臥不著席,腳攣急,其人必齘齒,可與大承氣湯。

痙病,發其汗已。其脈浛浛如蛇,暴腹脹大者為欲解,脈如故,反復弦者,必痙。

痙脈來按之築築而弦,直上下行。

痙家其脈伏堅,直上下。

夫風病,下之則痙,復發其汗,必拘急。

太陽病,其症備,身體強,𠘧𠘧然,脈沉遲,此為痙,栝樓桂枝湯主之。

痙病有灸瘡,難療。

瘡家,雖身疼痛,不可發其汗,汗出則痙。

太陽病,而關節疼煩,其脈沉緩,為中濕。

病者一身盡疼煩,日晡即劇,此為風濕,汗出當風所致也。

濕家之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,而身色似熏黃也。

濕家之為病,其人但頭汗出而背強,欲得被覆向火。若下之蚤則噦,或胸滿,小便不利,舌上如胎,此為丹田有熱,胸上有寒,渴欲飲而不能飲,則口燥煩也。

濕家下之,額上汗出,微喘,小便利者,死;若下利不止者,亦死。

問曰:病風濕相搏,身體疼痛,法當汗出而解,值天陰雨溜不止。師云:此可發汗,汗之而其病不愈者,何故?答曰:發其汗,汗大出者,但風氣去,濕氣仍在,是故不愈。若治風濕者,發其汗,微微似欲出汗者,則風濕俱去也。

病身上疼痛,發熱面黃而喘,頭痛鼻塞而煩,其脈大,自能飲食,腹中和無病,病在頭中寒濕,故鼻塞,內藥鼻中,即愈。

濕家身煩疼,可與麻黃湯加朮四兩,發其汗為宜,慎不可以火攻之。

風濕脈浮,身汗出,惡風者,防己湯主之。

太陽中熱,暍是也,其人汗出,惡寒,身熱而渴也,白虎湯主之。

太陽中暍,身熱疼重,而脈微弱,此以夏月傷冷水,水行膚中所致也,瓜蒂湯主之。

太陽中暍,發熱惡寒,身重而疼痛,其脈弦細芤遲,小便已,洒洒然毛聳,手足逆冷,小有勞,身即熱,口開,前板齒燥。若發其汗,惡寒則甚。加溫針,發熱益甚。數下之,則淋甚。

白話文:

[辨別抽搐、濕症、中暑的第一章]

太陽經病,如果發燒不出汗,反而怕冷,這就是所謂的剛性抽搐。

太陽經病,如果發燒出汗,但不怕冷,這是所謂的柔性抽搐。

太陽經病,發燒且脈象沉細,這表示有抽搐的可能。

太陽經病,如果過度出汗,可能會導致抽搐。

患者全身發熱,腳卻冰冷,脖子僵硬怕冷,偶爾頭部發熱臉紅,眼睛血絲充盈,頭部不由自主搖晃,突然間口齒緊閉,背部弓起,這都是抽搐的症狀。

脊椎僵硬,是所有抽搐症狀的總稱,症狀包括突然間口齒緊閉,背部弓起,以及抽搐。如果各種藥物都無效,可以試著灸療身柱、大椎、陶道穴。

太陽經病,不出汗且小便量少,胸口感到氣悶,口齒緊閉無法說話,可能是剛性抽搐,可以用葛根湯治療。

剛性抽搐的患者,會感到胸部悶滿,口齒緊閉,躺不下,腳部抽筋,病人通常會咬牙切齒,可用大承氣湯治療。

抽搐病,已經發汗後,如果脈象像蛇一樣滑動,腹部突然膨脹,這表示病情有所改善。但如果脈象依然,反而變得更弦,這表示抽搐症狀將會再次發生。

抽搐的脈象,摸起來像是在跳動的弦,且直上直下。

風病如果用下法治療,可能會導致抽搐,再用發汗法,肌肉可能會僵硬。

太陽經病,症狀完全符合,全身僵硬,脈象沉遲,這就是抽搐,可以用栝樓桂枝湯治療。

抽搐病患者,如果有灸瘡,病情會較難治療。

創傷患者,即使全身疼痛,也不能讓他出汗,否則可能會導致抽搐。

太陽經病,如果關節疼痛,脈象沉緩,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過重。

患者全身疼痛,傍晚症狀加重,這是風濕病,是因為出汗後吹風所導致。

濕症患者的症狀,全身疼痛,發燒,皮膚顏色像被煙燻過的黃色。

濕症患者的症狀,只有頭部出汗,背部僵硬,想蓋棉被靠近火爐。如果太早進行下法治療,可能會嘔吐,或者胸腔滿悶,小便不順,舌頭表面像有一層胎膜,這是因為下焦有熱,上焦有寒,雖然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,因此口乾舌燥且心情煩躁。

濕症患者如果用下法治療,額頭出汗,輕微喘息,小便順暢,病情可能危急。如果下痢不止,同樣也可能致命。

問:風濕相互作用,導致身體疼痛,理論上應該出汗就可以痊癒,但天氣陰雨連綿,老師說:可以發汗,但為什麼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?答:發汗後,風氣消失,但濕氣還在,所以病情沒有好轉。如果要治療風濕,應該發汗到稍微出汗的程度,這樣風濕都能夠去除。

身體疼痛,發燒臉黃且呼吸困難,頭痛鼻塞且心情煩躁,脈象大,能正常飲食,腹部沒有問題,病因在於頭部受寒濕影響,所以鼻塞,只要把藥塞入鼻子,就能痊癒。

濕症患者全身疼痛,可以使用添加了四兩白朮的麻黃湯,出汗是最佳選擇,但千萬不能用火攻。

風濕病,脈象浮,身體出汗,怕風,可以用防己湯治療。

太陽經中暑,這就是中暍,患者會出汗,怕冷,身體發熱且口渴,可以用白虎湯治療。

太陽經中暍,身體發熱且沉重,脈象微弱,這是夏天受涼水影響,水分滲入皮膚所導致,可以用瓜蒂湯治療。

太陽經中暍,發燒怕冷,身體沉重且疼痛,脈象弦細且遲緩,小便後,全身像被雨水淋濕,毛髮豎立,手腳冰冷,稍微勞累,身體就發熱,口齒張開,上前門牙乾燥。如果發汗,怕冷會更嚴重。如果用溫針,發燒會更嚴重。多次下痢,可能會導致尿瀉不止。

3. 辨脈第二

問曰:脈有陰陽,何謂也?答曰:脈大為陽,浮為陽,數為陽,動為陽,滑為陽;沉為陰,澀為陰,弱為陰,弦為陰,微為陰。陰病見陽脈者生,陽病見陰脈者死。

問曰:脈有陽結陰結者,何以別之?答曰:其脈自浮而數,能食不大便,名曰陽結,期十七日當劇。其脈自沉而遲,不能食,身體重,大便反堅,名曰陰結,期十四日當劇。

問曰:病有灑淅惡寒,而復發熱者,何也?答曰:陰脈不足,陽往從之;陽脈不足,陰往乘之。何謂陽不足?答曰:假令寸口脈微,為陽不足。陰氣上入陽中,則灑淅惡寒。何謂陰不足?答曰:尺脈弱為陰不足,陽氣下陷入陰中,則發熱。

陽脈浮,陰脈弱者,則血虛。血虛則筋急。

其脈沉者,營氣微也。其脈浮,而汗出如流珠者,衛氣衰也。營氣微,加燒針,血留不行,更發熱而燥煩也。

脈藹藹如車蓋者,名曰陽結也。

脈累累如循長竿者,名曰陰結也。

脈聶聶如吹榆莢者,名曰散也。

脈瞥瞥如羹上肥者,陽氣脫也。

脈縈縈如蜘蛛絲者,陽氣衰也。

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,亡其血也。

脈來緩時一止復來,名曰結。脈來數時一止復來,名曰促。脈陽盛則促,陰盛則結,此皆病脈。

陰陽相搏,名曰動。陽動則汗出,陰動則發熱。形冷惡寒者,此三焦傷也。若數脈見於關上,上下無頭尾,如豆大,厥厥動搖者,名曰動也。

陽脈浮大而濡,陰脈浮大而濡,陰與陽同等者,名曰緩也。

脈浮而緊者,名曰弦也。弦者狀如弓弦,按之不移也。脈緊者,如轉索無常也。

脈弦而大,弦即為減,大即為芤。減即為寒,芤即為虛。寒虛相搏,脈即為革。婦人即半產漏下,男子即亡血失精。

問曰:病有戰而汗出自得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脈浮而緊,按之反芤,此為本虛,故當戰而汗出也。其人本虛,是以發戰。以脈浮,故當汗出而解。若脈浮而數,按之不芤,此本不虛。若欲自解,但汗出耳,即不發戰也。

問曰: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脈大而浮數,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。

問曰:病有不戰,復不汗而解者,何也?答曰:其脈自微,此以曾發汗、若吐、若下、若亡血,內無津液,陰陽自和,必自愈,故不戰不汗而解也。

問曰:傷寒三日,其脈浮數而微,病人身自涼和者,何也?答曰:此為欲解也,解以夜半。脈浮而解者,濈然汗出也。脈數而解者,必能食也。脈微而解者,必大汗出也。

問曰:脈病欲知愈未愈,何以別之?答曰:寸口、關上、尺中三處,大小、浮沉、遲數同等,雖有寒熱不解者,此脈陰陽為和平,雖劇當愈。

師曰:立夏得洪大脈,是其本位。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,鬚髮其汗。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,不須發汗。若汗濈濈然自出者,明日便解矣。何以言之?立夏脈洪大,(一本作浮大,)是其時脈,故使然也。四時仿此。

白話文:

問:脈象有陰陽之分,是什麼意思呢? 答:脈象大而有力為陽,浮在表面為陽,跳動快速為陽,動脈搏動強烈為陽,脈象圓滑流暢為陽;脈象沉在深處為陰,脈象澀滯不流暢為陰,脈象細弱無力為陰,脈象如琴弦緊繃為陰,脈象非常微弱為陰。如果陰性疾病出現陽性脈象,表示病情會好轉;如果陽性疾病出現陰性脈象,表示病情會惡化。

問:脈象有陽結和陰結的區別,要如何分辨呢? 答:如果脈象浮在表面且跳動快速,同時有食慾卻無法順利排便,這種情況稱為陽結,預計十七天後病情會加重。如果脈象沉在深處且跳動緩慢,同時沒有食慾,身體感覺沉重,大便反而乾硬,這種情況稱為陰結,預計十四天後病情會加重。

問:生病時有時會發冷打顫,有時又會發熱,這是為什麼呢? 答:這是因為陰脈氣血不足,陽氣就會過度進入;或是陽脈氣血不足,陰氣就會過度侵入。什麼是陽氣不足呢?如果寸口脈(手腕橈動脈)脈象微弱,就是陽氣不足,陰氣就會往上侵入陽氣,導致發冷打顫。什麼是陰氣不足呢?如果尺脈(手腕尺動脈)脈象虛弱,就是陰氣不足,陽氣就會往下陷入陰氣,導致發熱。

如果陽脈浮在表面,陰脈虛弱無力,就表示身體血虛,血虛就會導致筋脈痙攣。

脈象沉在深處,表示營氣(血液中的營養物質)不足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,而且汗出如珠,表示衛氣(體表防禦能力)衰弱。營氣不足時,如果再用燒針療法,會導致血液停滯不流通,反而會加重發熱和煩躁。

脈象像車蓋一樣圓大,稱為陽結。

脈象像摸著長竿子一樣長而直,稱為陰結。

脈象像吹動榆樹莢一樣輕微顫動,稱為脈散,表示氣血耗散。

脈象像湯羹上的肥油一樣輕微晃動,表示陽氣耗脫。

脈象像蜘蛛絲一樣細微,表示陽氣衰退。

脈象像漆料流淌斷絕一樣細弱,表示血液大量喪失。

脈搏跳動緩慢,有時會停一下又恢復跳動,稱為結脈。脈搏跳動快速,有時會停一下又恢復跳動,稱為促脈。陽氣過盛就會出現促脈,陰氣過盛就會出現結脈,這些都是異常的脈象。

陰氣和陽氣互相搏動,稱為動脈。陽氣搏動會導致出汗,陰氣搏動會導致發熱。如果出現身體冰冷、怕冷的症狀,表示三焦功能受損。如果脈象快速出現在關脈(手腕橈動脈中段)處,沒有頭尾,像豆子一樣大小,不斷跳動,就稱為動脈。

陽脈浮大且柔軟,陰脈也浮大且柔軟,陰陽脈象相等,稱為緩脈。

脈象浮在表面而且繃緊,稱為弦脈。弦脈就像弓弦一樣緊繃,按壓時不容易移動。脈象繃緊如絞繩,沒有固定形狀,稱為緊脈。

如果脈象像琴弦一樣繃緊且脈體較大,繃緊就表示氣血減弱,脈體大就表示氣血虛空。氣血減弱表示身體寒冷,氣血虛空表示身體虛弱。寒冷和虛弱互相搏動,就會形成革脈。如果發生在婦女身上,就會出現半產或漏下(流產或產後出血);如果發生在男性身上,就會出現失血或遺精。

問:生病時有時會先發冷打顫,然後自己出汗而痊癒,這是為什麼呢? 答:這種情況是脈象浮在表面而且繃緊,按壓時反而感覺虛空,這表示身體本身虛弱,所以才會發冷打顫,然後自己出汗。因為脈象浮在表面,所以會出汗而痊癒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而且跳動快速,按壓時不感覺虛空,這表示身體本身不虛弱,如果想自行痊癒,只會出汗而不會發冷打顫。

問:生病時有時不會發冷打顫,而是直接出汗而痊癒,這是為什麼呢? 答:這種情況是脈象大而浮,跳動快速,所以知道不會發冷打顫,而是直接出汗而痊癒。

問:生病時有時不會發冷打顫,也不會出汗,而是自己痊癒,這是為什麼呢? 答:這種情況是脈象微弱,是因為之前有發汗、嘔吐、瀉下或失血等情況,導致體內津液不足,陰陽會自己協調,自然痊癒,所以不會發冷打顫也不會出汗。

問:傷寒病發三天,脈象浮在表面、跳動快速且微弱,病人身體感覺涼爽平和,這是為什麼呢? 答:這表示病情即將好轉,會在半夜痊癒。脈象浮在表面表示會大量出汗而痊癒;脈象跳動快速表示食慾會恢復而痊癒;脈象微弱表示會大量出汗而痊癒。

問:想知道病是快要痊癒還是還沒好,要如何分辨呢? 答:如果寸口脈、關脈、尺脈三處的脈象大小、浮沉、遲速都相同,即使有發冷發熱的症狀,只要陰陽脈象平和,表示病情雖然嚴重但也會痊癒。

醫生說:立夏時出現洪大脈,是正常的時令脈象。如果病人感覺身體疼痛沉重,應該讓其發汗。如果隔天身體不再疼痛沉重,就不需要發汗。如果大量出汗,隔天就會痊癒。為什麼這麼說呢?因為立夏時脈象應該是洪大脈,這是屬於時令脈象,所以會這樣。其他季節也是以此類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