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匱玉函經》~ 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三 (2)
《金匱玉函經》卷第三 (2)
1. 辨陽明病形證治第五
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是也。(180)
問曰:病有太陽陽明,有正陽陽明,有微陽陽明,何謂也?答曰:太陽陽明者脾約(一作脾結)是也。正陽陽明者,胃家實是也。微陽陽明者,發其汗,若利其小便,胃中燥,大便難是也。(179)
問曰:何緣得陽明病?答曰:太陽病發其汗,若下之亡其津液,胃中乾燥,因轉屬陽明,不更衣,內實大便難者,為陽明病也。(181)
問曰:陽明病外證云何?答曰:身熱汗出,而不惡寒,但反惡熱也。(182)
問曰:病有得之一日,不惡熱而惡寒者云何?答曰:然雖一日惡寒自罷,即汗出惡熱也。(183)
白話文:
問:陽明病有太陽陽明、正陽陽明、微陽陽明,這三種是什麼意思呢?答:太陽陽明指的是脾氣鬱結。正陽陽明指的是胃氣積實。微陽陽明指的是出汗,小便通暢,胃部乾燥,大便不通暢。
問:為什麼會得陽明病?答:太陽病出汗後,如果服用瀉藥導致津液損失,胃部乾燥,就會轉變為陽明病。如果患者不換衣服,內部積實,大便不通暢,也會得陽明病。
問: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?答:身體發熱出汗,不畏寒,反而怕熱。
問:如果病患得病第一天不畏熱反而畏寒,這又是怎麼回事?答:即使第一天畏寒自行消退,也會隨後出汗畏熱。
問曰:惡寒何故自罷?答曰:陽明居中土也。萬物所歸,無所復傳,始雖惡寒,二日自止,此為陽明病也。(184)
本太陽初得病時,發其汗,汗先出不徹,因轉屬陽明也。(185)
病發熱無汗,嘔不能食,而反汗出濈濈然,是為轉屬陽明。(185)
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,是為系在太陰,太陰身當發黃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發黃,至七八日便堅,為屬陽明。(187)
傷寒轉系陽明者,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。(188)
陽明中風,口苦咽乾,腹滿微喘,發熱惡寒,脈浮緊,若下之,則腹滿小便難也。(189)
陽明病,能食為中風,不能食為中寒。(190)
白話文:
問:為什麼怕冷的症狀會自動停止呢? 答:這是因為陽明位於中土的位置,萬物最終都歸於此,病情不再往其他地方傳變。剛開始雖然會感到怕冷,但到了第二天通常就會自行停止,這種情況屬於陽明病的特徵。(184)
當初患太陽病初期,如果發汗治療但汗出得不完全,病情可能會轉移到陽明經。(185)
如果病人發燒且無汗,同時伴有噁心不能進食,反而不斷有細微汗出的情況,這就表示疾病已經轉移到了陽明經。(185)
患傷寒時,如果脈象浮而緩,手腳自然溫暖,這表示病邪停留在太陰經。按照常理,太陰病患者身體應該會出現黃疸,但如果小便順暢,就不會發展出黃疸的症狀。到了第七八天,大便變得堅硬,這就表示疾病已經轉屬到陽明經了。(187)
傷寒病如果轉移到陽明經,病人通常會微微出汗。(188)
得了陽明經的風邪,會感到口苦、咽喉乾燥、腹部脹滿、稍微喘息、發燒並怕冷,脈象浮而緊。如果錯誤地使用下法治療,就會導致腹部更加脹滿,小便困難。(189)
在陽明病中,如果病人能正常進食,通常是風邪所致;如果不能進食,則可能是寒邪所引起。(190)
陽明病,中寒不能食,而小便不利,手足濈然汗出,此欲作堅瘕,必大便初堅後溏,所以然者,胃中冷,水穀不別故也。(191)
陽明病,初欲食,食之小便反不數,大便自調,其人骨節疼,翕翕如有熱狀,奄然發狂,濈然汗出而解,此為水不勝穀氣,與汗共並,脈緊即愈。(192)
陽明病欲解時,從申盡戌。(193)
陽明病,不能食,攻其熱必噦,所以然者,胃中虛冷故也,其人本虛,故攻其熱必噦。(194)
陽明病脈遲,食難用飽,飽即發煩,頭眩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,所以然者,脈遲故也。(195)
白話文:
191.
陽明病,由於體內寒氣入侵,導致食慾不振,小便不順暢,手腳卻發出虛汗,這預示著可能發展成堅瘕(一種腹內硬塊)的病症。這種情況下,患者的大便會先便秘,之後又變稀,這是因為胃部冰冷,導致食物和水無法正常消化吸收所致。
192.
陽明病,起初有食慾,但吃了東西反而小便次數減少,大便正常,患者骨節疼痛,身體發熱,突然發狂,伴隨著虛汗,之後病症減輕。這是因為水氣不能抵禦谷氣,導致體內熱氣與汗水一起排泄,脈象緊實,預示著病症將要痊癒。
193.
陽明病快要痊癒時,病症通常在申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到戌時(下午七點到九點)之間緩解。
194.
陽明病,患者食慾不振,如果使用辛辣藥物驅散體內的熱氣,反而會引起反胃。這是因為胃部虛寒,體質虛弱,所以使用辛辣藥物反而會刺激胃部,造成反胃的現象。
195.
陽明病,脈象遲緩,患者吃一點就飽,飽食後容易感到煩躁不安、頭暈,同時小便排泄困難。這預示著可能發展成谷疸(一種黃疸病),即使服用瀉藥,腹部仍然脹滿。這是因為脈象遲緩,導致消化功能減弱所致。
陽明病久久而堅者,陽明當多汗,而反無汗,其身如蟲行皮中之狀,此以久虛故也。(196)
各陽明病,反無汗而但小便,二三日嘔而咳,手足若厥者,其人頭必痛,若不嘔不咳,手足不厥者,其頭不痛。(197)
各陽明病,但頭眩,不惡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咽必痛,若不咳者,其咽不痛。(198)
陽明病,脈浮而緊,其熱必潮,發作有時,但浮者,必盜汗出。(201)
陽明病,無汗,小便不利,心中懊憹者,必發黃。(199)
陽明病,被火,額上微汗出,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。(200)
陽明病,口燥,但欲嗽水,不欲咽者,必衄。(202)
白話文:
196. 陽明病症久治不愈,病情頑固,本該多汗,卻反而沒有汗,患者感覺身體像蟲子在皮肉裡爬動一樣,這是因為長期虛弱造成的。
197. 各種陽明病症,反常地沒有汗,卻只排尿,兩三天就嘔吐且咳嗽,手腳冰冷麻木,這種情況患者頭部一定會疼痛。如果沒有嘔吐、咳嗽,手腳也不冰冷麻木,那麼頭部就不會痛。
198. 各種陽明病症,只有頭暈,不畏寒,所以能吃東西卻咳嗽,患者咽喉一定會疼痛。如果沒有咳嗽,咽喉就不會痛。
201. 陽明病症,脈象浮而緊,體內的熱氣一定會時而發作,如果脈象只有浮,一定會盜汗。
199. 陽明病症,沒有汗,小便排泄不順暢,心中煩悶躁熱,一定會發黃疸。
200. 陽明病症,被火燒到,額頭微微出汗,小便排泄不順暢,一定會發黃疸。
202. 陽明病症,口乾舌燥,只想要漱口,不想吞咽,一定會流鼻血。
陽明病,本自汗出,醫復重發汗,病已瘥,其人微煩,不了了者,此大便堅也,以亡精液胃中燥,故令其堅,當問其小便日幾行?若本日三四行,今日再行者,知必大便不久出,今為小便數少,津液當還入胃中,故知必當大便也。(203)
夫病陽多者熱,下之則堅,汗出多,極,發其汗亦堅。
傷寒嘔多,雖有陽明證,不可攻之。(204)
陽明病,心下堅滿,不可攻之,攻之遂利不止者死,止者愈。(205)
陽明病,面合赤色,不可攻之,攻之必發熱色黃,小便不利也。(206)
陽明病,不吐下而煩者,可與調胃承氣湯。(207)
白話文:
(203)
陽明病,原本就容易出汗,醫生又用藥物重復發汗,病已經好轉,病人只是稍微感到煩躁,不見好轉,這是因為大便乾燥堅硬的緣故。由於精液流失,胃中乾燥,所以導致大便堅硬。應該詢問病人每天小便排泄幾次?如果今天已經排泄了三四次,今天還要再排泄,就知道大便不久就會排出。現在小便量少,津液會回到胃中,因此知道大便必然會排出。
(204)
陽明病的病人,體內陽氣過盛就會發熱,如果用下瀉的方法治療,就會導致大便乾燥堅硬,汗出過多,也會導致大便堅硬。
傷寒病人嘔吐頻繁,即使有陽明病的症狀,也不可以用攻伐的方法治療。
(205)
陽明病,心窩部位堅硬飽滿,不可用攻伐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使用攻伐的方法治療,會導致腹瀉不止,最後死亡。如果腹瀉止住,病人就會痊癒。
(206)
陽明病,面色發紅,不可用攻伐的方法治療。如果使用攻伐的方法治療,必然會導致發熱,面色發黃,小便排泄不利。
(207)
陽明病,沒有嘔吐和腹瀉,但感到煩躁不安的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治療。
陽明病,其脈遲,雖汗出不惡寒者,其身必重,短氣腹滿而喘,有潮熱,如此者其外為欲解,可攻其里也,手足濈然汗出,此為已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汗出多,微發熱惡寒者,外為末解,其熱不潮,未可與承氣湯。若腹大滿不通者,可與小承氣湯,微和其胃氣,勿令至大下。(208)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堅者,可與大承氣湯,不堅者勿與之,若不大便六七日,恐有燥屎。欲知之法,可與小承氣湯,湯入腹中,轉矢氣者,為有燥屎,乃可攻之;若不轉矢氣者,此但頭堅後溏,不可攻之,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。欲飲水者,與水即噦,其後發潮熱,必復堅而少也,以小承氣湯和之。若不轉矢氣者,慎不可攻也。(209)
白話文:
陽明病
- **脈象:**脈搏遲緩。
- **症狀:**雖然出汗,但還是覺得不冷;身體感到沉重;呼吸短促,腹部脹滿,伴有哮喘;體溫時高時低。
- **預後:**外邪即將散去,可以攻治內部。
- **治療:**手足潮濕出汗,表示病邪已堅固,需要使用「大承氣湯」主治。
若汗出很多,微發熱惡寒
- **預後:**外邪尚未完全散去,體熱不潮,還不能使用「承氣湯」。
若腹部脹滿不通
- **治療:**可以使用「小承氣湯」,緩和胃氣,不要讓它過度下瀉。
陽明病,潮熱,大便微堅
- **治療:**可以使用「大承氣湯」,如果大便不堅固,就不可以使用。
若好幾天沒有大便
- **診斷:**擔心有乾燥的糞便。
- **檢查方法:**可以使用「小承氣湯」,湯藥進入腹部後,如果產生排便的氣體,表示有乾燥的糞便,可以攻治;如果沒有排便的氣體,表示只是排便困難,不可攻治,攻治後會導致脹滿,不能進食。
- **治療:**如果想要喝水,喝了水就會噁心,之後會再次發潮熱,大便一定也會變堅實而減少,可以使用「小承氣湯」調和。如果沒有排便的氣體,則萬萬不可攻治。
夫實則譫語,虛則鄭聲,鄭聲者,重語是也。(210)
直視譫語,喘滿者死,若下利者亦死。(210)
發汗多,重發其汗,若已下,復發其汗,亡其陽,譫語脈短者死,脈自和者不死。(211)
傷寒,吐下後,不解,不大便五六日,上至十餘日,日晡時發潮熱,不惡寒,獨語如見鬼狀,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撮空,怵惕不安,微喘直視,脈弦者生,澀者死,微者但發熱。譫語者,大承氣湯主之。若—服利,止後服。(212)
陽明病,其人多汗,以津液外出,胃中燥,大便必堅,堅則譫語,小承氣湯主之,一服譫語止,莫復服。(213)
白話文:
實際上,身體有實證的人會胡言亂語,而身體虛弱的人則會發出沉重無力的聲音,這種沉重的聲音就是重語。(210)
如果病人眼神呆滯並胡言亂語,同時伴有喘息和胸腹脹滿的,預示死亡;如果伴有腹瀉的,同樣預示死亡。(210)
如果出汗過多,又重複使病人出汗,或者已經用下法治療後,再強迫出汗,導致陽氣喪失,出現胡言亂語且脈搏短促的,則預後不良;如果脈象自然和緩的,則不致於危及生命。(211)
患了傷寒,經過嘔吐或瀉下治療後,病情仍未好轉,並且多日不解大便,時間可從五六天到十幾天不等,到了傍晚時分開始發燒(潮熱),不再畏寒,獨自說話如同看到鬼神一般,嚴重時甚至認不清人,手摸索空氣,神情惶恐不安,稍微有喘息,眼睛直視,脈象弦勁的可能存活,脈象細澀的則可能死亡,症狀較輕的可能只會發燒。對於胡言亂語的患者,應使用大承氣湯治療。如果服用一次後排便暢通,就停止後續服藥。(212)
得了陽明病的病人,如果出汗很多,造成體內津液流失,胃中變得乾燥,大便就會變得堅硬,這樣就會引發胡言亂語,此時可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服用一次後,如果胡言亂語停止,就不要再繼續服用了。(213)
陽明病,譫語,發潮熱,其脈滑而疾者,小承氣湯主之。因與承氣湯一升,腹中轉矢氣者,復與一升。若不轉矢氣,勿更與之,明日不大便,脈反微澀者,裡虛也,為難治,不可更與承氣湯也。(214)
陽明病,譫語,有潮熱,而反不能食者,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但堅耳,大承氣湯主之。(215)
陽明病,下血譫語者,此為熱入血室,但頭汗出者,當刺期門,隨其實而瀉之,濈然汗出則愈。(216)
汗出譫語者,以有燥屎在胃中,此為風也,須下之,過經乃可下之,下之若早,語言必亂,以表虛里實故也。下之則愈,宜大承氣湯。(217)
白話文:
陽明病患者,出現神志不清說胡話,伴隨發熱潮紅,脈搏滑數有力,可以用小承氣湯來治療。先服用一升承氣湯,如果肚子裡有矢氣排出,可以再服用一升。如果沒有矢氣排出,就不要再給藥。如果第二天仍然沒有大便,脈搏反而變得細澀,說明內裡虛弱,治療就比較困難,不能再使用承氣湯。
陽明病患者,神志不清說胡話,伴隨發熱潮紅,卻反而食慾不振,說明腸道裡一定有五六枚乾硬的糞便。如果患者還能吃東西,但只是覺得食物難以下嚥,可以用大承氣湯來治療。
陽明病患者,出現便血伴隨神志不清說胡話,這是熱氣侵入血脈造成的。如果患者只是頭部出汗,應該用針刺期門穴,根據病情的輕重進行瀉法治療,如果汗出得暢快,就能痊癒。
患者出汗且神志不清說胡話,說明胃中可能有燥屎積滯,這是風邪引起的。需要使用瀉藥排毒,但是要等病程發展到一定階段才能使用,如果過早使用,患者的語言就會更加紊亂,因為這是表虛裡實造成的。只有瀉下之後才能痊癒,大承氣湯是適當的選擇。
傷寒四五日,脈沉而喘滿,沉為在裡,而反發其汗,津液越出,大便為難,表虛里實,久則譫語。(218)
三陽合病,腹滿身重,難以轉側,口不仁而面垢,譫語遺溺,發汗則譫語甚,下之則額上生汗,手足厥冷,若自汗出者,白虎湯主之。(219)
二陽並病,太陽證罷,但發潮熱,手足漐漐汗出,大便難而譫語者,下之即愈,宜大承氣湯。(220)
陽明病,其脈浮緊,咽乾口苦,腹滿而喘,發熱,汗出,不惡寒,反惡熱,身重,發其汗即躁,心憒憒反譫語,加溫針必怵惕煩躁,不得眠,下之,即胃中空虛,客氣動膈,心中懊憹,舌上胎者,梔子鼓湯主之。(221)若渴欲飲水,口乾舌燥者,白虎湯主之。(222)若脈浮,發熱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豬苓湯主之。(223)
白話文:
218. 傷寒病到了四五天,脈象沉緩,呼吸急促,喘不過氣來。沉脈表示病邪在裡,而發汗治療,導致津液過度流失,大便困難。表虛裡實,時間久了就會胡言亂語。
219. 三陽病合並,症狀有腹脹、身體沉重、難以翻身,口齒不清、面容垢色,胡言亂語、小便失禁。發汗治療會加重胡言亂語,下瀉治療會額頭出汗,手腳冰冷。如果自發出汗,則使用[白虎湯]。
220. 二陽病合並,太陽病證已停,但仍有輕微潮熱,手腳出汗淋漓,大便困難,且有胡言亂語。下瀉治療即可痊癒,宜用大承氣湯。
221. 陽明病,脈象浮而緊,咽喉乾燥、口苦,腹脹喘滿,發熱,出汗,不畏寒,反惡熱,身體沉重。發汗後會煩躁,心神恍惚,反倒胡言亂語。加用溫針會心煩氣躁,不得安眠。下瀉治療後,會出現胃中空虛,邪氣擾動橫膈,心中懊悔不適。舌苔有腐爛者,使用[梔子]鼓湯。
222. 若口渴想喝水,口乾舌燥,則使用[白虎湯]。
223. 若脈象浮,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則使用[豬苓湯]。
陽明病,汗出多而渴者,不可與豬苓湯,以汗多胃中燥,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。(224)
脈浮而遲,表熱裡寒,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(225)
若胃中虛冷,其人不能食,飲水即噦。(226)
脈浮,發熱,口乾鼻燥,能食者即衄。(227)
陽明病,下之,其外有熱,手足溫,不結胸,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,梔子豉湯主之。(228)
陽明病,發潮熱,大便溏,小便自可,而胸脅滿不去者,小柴胡湯主之。(229)
白話文:
-
陽明病,出汗過多且感到口渴的人,不可以給與豬苓湯。因爲出汗過多會導致胃中乾燥,而豬苓湯會增加小便的排出。
-
脈象浮而遲緩,表現爲外表發熱而內部寒冷,出現腹瀉稀薄的症狀時,應使用四逆湯進行治療。
-
如果胃部虛弱且寒冷,患者無法進食,喝水後會感到不適。
-
脈象浮起,伴有發熱和口乾鼻燥的症狀,如果能進食,則可能出現鼻血。
-
陽明病,通過下法治療後,如果身體外部仍然有熱感,手腳溫暖,沒有形成胸腹之間的積聚,心中感到煩躁不安,飢餓卻無法進食,只是頭部出汗,此時應該使用梔子豉湯進行治療。
-
陽明病,出現發熱潮紅,大便較軟,小便正常,但胸脅部有滿脹感,此時應使用小柴胡湯進行治療。
陽明病,脅下堅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胎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。(230)
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,不得汗,其人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後腫,刺之小差,其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。(231),但浮無餘證者,與麻黃。不溺腹滿,加喘者,不治。(232)
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其汗,小便自利,此為津液內竭,雖堅不可攻之,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,若土瓜根豬膽汁皆可為導。(233)
白話文:
【陽明病,脅下堅滿,不大便而嘔,舌上白胎者,可與小柴胡湯。上焦得通,津液得下,胃氣因和,身濈然汗出而解。(230)】
患陽明病時,如果肋下感覺緊實且不舒適,排便困難同時伴有嘔吐,舌頭表面覆蓋著白色薄層(白胎),可以考慮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。服用後,如果上部的臟腑運行順暢,體內的水分能夠正常往下流動,胃部的氣息也變得平和,身體會逐漸出汗,然後疾病得以痊癒。
【陽明中風,脈弦浮大,而短氣,腹都滿,脅下及心痛,久按之氣不通,鼻乾,不得汗,其人嗜臥,一身及面目悉黃,小便難,有潮熱,時時噦,耳前後腫,刺之小差,其外不解,病過十日,脈續浮者,與小柴胡湯。(231),但浮無餘證者,與麻黃。不溺腹滿,加喘者,不治。(232)】
患陽明風邪時,脈搏呈現弦狀且浮起,伴有呼吸急促、腹部鼓脹、肋下及心口疼痛,按壓時感到氣流通不暢,鼻腔乾燥、不易出汗,患者喜愛躺臥,全身及臉部黃疸,小便困難,有間歇性高熱,時常嘔吐,耳前後腫脹,經針刺後病情略有改善,但外在症狀仍未解除。如果超過十天,脈搏仍然浮現,應使用小柴胡湯。若脈象浮現,但沒有其他症狀,則可用麻黃。出現尿頻腹脹,伴有喘息的情況,則不宜進行治療。
【陽明病,自汗出,若發其汗,小便自利,此為津液內竭,雖堅不可攻之,當須自欲大便,宜蜜煎導而通之,若土瓜根豬膽汁皆可為導。(233)】
患陽明病時,如果自行出汗,或者在發汗後小便變得順暢,這表明體內的津液已經耗盡,即使有結塊也不可進行攻伐,應等待自然想要排便。此時可以用蜜煎作為導引物來幫助通便,或者使用土瓜根和豬膽汁等作為導引。
陽明病,其脈遲,汗出多而微惡寒者,表為末解,可發其汗,宜桂枝。(234)
陽明病,脈浮,無汗,其人必喘,發其汗即愈,宜麻黃湯主之。(235)
陽明病,發熱而汗出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也,但頭汗出,身無汗,齊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引水漿,此為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茵陳湯主之。(236)
陽明證,其人喜忘者,必有畜血,所以然者,本有久瘀血,故令喜忘,屎雖堅,大便反易,其色必黑,抵當湯主之。(237)
白話文:
(234)
陽明病,脈搏遲緩,汗出很多但稍微怕冷,表示表證尚未完全解除,可以繼續發汗,適合用桂枝。
(235)
陽明病,脈搏浮,沒有汗出,病人一定會喘,發汗就能痊癒,適合用麻黃湯治療。
(236)
陽明病,發燒而且汗出,這是熱氣向外發散的表現,不會發黃。但只有頭部出汗,身體沒有汗出,只到脖子部位就停止,小便不順暢,口渴想喝大量水,這是熱邪瘀積在體內的表現,身體一定會發黃,適合用茵陳湯治療。
(237)
陽明證,病人容易忘記事情,一定有血瘀,這是因為原本就存在久瘀的血液,所以才會導致健忘。雖然大便乾燥,但排便卻容易,顏色一定會是黑色,適合用抵當湯治療。
陽明病,下之心中懊憹而煩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。其人腹微滿,頭堅後溏者,不可攻之。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氣湯。(238)
病者五六日不大便,繞臍痛,躁煩,發作有時,此為有燥屎,故使不大便也。(239)
病人煩熱,汗出即解,復如瘧狀,日晡所發熱者,屬陽明也。脈實者,當下之,脈浮虛者,當發汗,下之宜大承氣湯,發汗宜桂枝湯。(240)
大下後,六七日不大便,煩不解,腹滿痛者,此有燥屎,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也,大承氣湯主之。(241)
病人小便不利,大便乍難乍易,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者,有燥屎故也,大承氣湯主之。(242)
白話文:
陽明病的情況下,如果使用瀉下治療後,病人感到心臟部位不適、煩躁,並且胃中有乾燥的大便存在,這種情況可以進一步使用攻下療法。但如果病人腹部略微脹滿,且排便時肛門前端堅硬後段稀溏,就不應該再使用攻下方法。倘若確診有乾燥大便阻滯,適合使用大承氣湯治療。(238)
若病人五至六天未解大便,並出現繞肚臍的疼痛、煩躁不安,且這些症狀時有發作,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燥的大便積蓄,導致無法順利排便。(239)
當病人感到煩躁發熱,出汗後症狀暫時緩解,但隨後又像瘧疾一樣反覆發熱,特別是在下午申時到酉時(約下午三點到五點)間發熱加劇的,這屬於陽明病的特徵。如果脈象堅實,應該使用瀉下治療;若是脈象浮而虛弱,則應採取發汗療法。瀉下方使用大承氣湯,發汗方則宜用桂枝湯。(240)
在經過大幅瀉下治療後,六至七天仍未解大便,且煩躁感持續不解,伴有腹部脹滿和疼痛的,這是因為體內仍有乾燥的大便存在,其原因可能是本來就積有未消化的食物。這種情況下,依然以大承氣湯為主要治療方案。(241)
如果病人小便不暢,大便時而便祕時而溏軟,且時常有輕微發熱,呼吸困難到無法平躺的症狀,這是因為體內有乾燥大便所致。治療上,同樣建議使用大承氣湯。(242)
食谷欲嘔者,屬陽明,吳茱萸湯主之。得湯反劇者,屬上焦。(243)
太陽病,寸緩,關小浮,尺弱,其人發熱,汗出復惡寒,不嘔,但心下痞者,此以醫下之也,若不下,其人復不惡寒而渴者,為轉屬陽明,小便數者,大便即堅,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,渴欲飲水者,少少與之,但以法救之,渴者,宜五苓散。(244)
脈陽微,而汗出少者,為自和,汗出多者為太過。陽脈實,因發其汗,出多者亦為太過。太過者,陽絕於內,亡津液,大便因堅。(245)
脈浮而芤,浮則為陽,芤則為陰,浮芤相搏,胃氣生熱,其陽則絕。(246)
白話文:
(243) 食用穀物後想嘔吐,屬於陽明經病症,[吳茱萸湯]可以治療。服用藥物後病情加重,屬於上焦病症。
(244) 太陽病,寸脈緩,關脈微浮,尺脈弱,患者發熱,出汗後又惡寒,不嘔吐,但心下痞悶,這屬於下焦病症,應該治療下焦。如果治療下焦無效,患者不再惡寒而口渴,則轉屬陽明經病症,小便頻繁,大便卻乾燥,十天不換衣服也不覺得痛苦,口渴想喝水,應該少量給予,以法救治。口渴者,適合服用[五苓散]。
(245) 脈象陽氣微弱,而汗出很少,屬於自和,汗出很多則屬於太過。陽脈實,刻意發汗,汗出過多也屬於太過。太過則陽氣耗損於內,津液流失,大便會乾燥。
(246) 脈象浮而芤,浮則為陽,芤則為陰,浮芤互相搏擊,胃氣生熱,陽氣就會耗損。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胃氣強,澀則小便數,浮澀相搏,大便則堅,其脾為約,麻子仁丸主之。(247)
太陽病,三日,發其汗,不解,蒸蒸然發熱者,屬胃也,調胃承氣湯主之。(248)
傷寒吐後,腹脹滿者,與調胃承氣湯。(249)
太陽病,吐下發汗後,微煩,小便數,大便堅,可與小承氣湯和之,愈。(250)
得病二三日,脈弱,無太陽柴胡證,煩躁,心下堅,至四五日雖能食,以小承氣湯,少少與,微和之,令小安,至六日,與承氣湯一升。若不大便,六七日,小便少者,雖不能食,但頭堅後溏,未定成堅,攻之必溏,須小便利,屎定堅,乃可攻之,宜大承氣湯。(251)
白話文:
趺陽脈出現浮且澀的情況,浮代表胃氣較旺盛,澀則意味著小便次數增多。當浮與澀的徵象同時存在時,可能會導致大便變得硬結。這種情況下,脾胃的功能受到限制,可以使用【麻子仁丸】來治療。(條文247)
如果患了太陽病,經過三天後,雖然已經發汗處理,症狀卻沒有緩解,並且出現持續發熱如同被蒸煮的感覺,這通常與胃有關,應當使用【調胃承氣湯】來治療。(條文248)
得了傷寒之後,如果在嘔吐之後腹部出現膨脹滿悶的症狀,也應該給予【調胃承氣湯】。(條文249)
在太陽病的過程中,經歷了嘔吐、下瀉和發汗等治療後,如果病人感到輕微的煩躁,小便次數增多,大便硬結,可以使用【小承氣湯】來調和,有助於病情康復。(條文250)
如果得病兩三天後,脈象呈現出弱態,且沒有典型的太陽病或柴胡證的特徵,但病人感到煩躁不安,心下部位有硬結感,到了第四五天時,即使食慾尚存,也應少量給予【小承氣湯】,輕微調理以使病人稍微舒緩。到了第六天,可以增加到一升【承氣湯】的劑量。如果到了第六七天仍無大便,小便也減少,即便病人食慾不振,但頭部感覺沉重,大便開始時可能乾硬但之後變為稀軟,這表示大便的性質尚未穩定,若在此時進行攻下治療,很可能導致大便更加稀軟。必須等到小便暢通,大便確定硬結時,才適合使用【大承氣湯】進行攻下治療。(條文251)
傷寒六七日,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無表裡證,大便難,身微熱者,此為實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252)
陽明病,發熱汗多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253)
發汗不解,腹滿痛者,急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254)
腹滿不減,減不足言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255)
傷寒腹滿,按之不痛者為虛,痛者為實,當下之。舌黃未下者,下之黃自去,宜大承氣湯。
陽明與少陽合病,必下利,其脈不負者為順,負者為失,互相剋賊,名為負。若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,當下之,宜大承氣湯。(256)
病人無表裡證,發熱七八日,脈雖浮數者,可下之,假令下已,脈數不解,合熱則消穀善飢,至六七日,不大便者,有瘀血,宜抵當湯(257)。若脈數不解,而下不止,必挾熱便膿血。(258)
白話文:
252
傷寒病了六七天,眼睛發直,視力模糊,沒有表證或裡證,大便困難,身體微熱的,這是實證,需要立即攻下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253
陽明經的病症,發熱出汗多的,需要立即攻下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254
解表發汗法治不好,肚子脹痛的,需要立即攻下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255
肚子脹滿沒有減輕,或者減輕得不夠明顯的,應該攻下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256
傷寒導致肚子脹滿,按壓時不痛的是虛證,痛的是實證,應該攻下。舌苔黃而沒有服過瀉藥的,服用瀉藥後黃苔自然會退去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257
陽明經和少陽經的病症合併發作,一定會導致腹瀉,其脈搏有力的是順,無力的是失,兩者互相牽制,稱為負。如果脈搏滑而急促的,是宿食導致的,應該攻下,可以用大承氣湯。
258
病人沒有表證或裡證,發熱七八天,脈搏雖然浮數,但可以攻下,如果攻下了,脈數仍然不緩解,同時發熱,食量好,消穀快,到了六七天還沒有大便的,是有瘀血,可以用抵當湯。如果脈數不緩解,而且腹瀉不止,一定是熱證併發膿血。
傷寒七八日,身黃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少腹微滿,茵陳蒿湯主之。(260)
傷寒,身黃,發熱,梔子檗皮湯主之。(261)
傷寒,瘀熱在裡,身必發黃,宜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。(262)
傷寒,發其汗已,身目為黃,所以然者,以寒濕相搏在裡,不解故也,以為非瘀熱而不可下,當於寒濕中求之。(259)
白話文:
260. 傷寒病發七、八天,患者身體發黃,如同橘子顏色,小便不暢,小腹略微脹滿,服用茵陳蒿湯可以治療。
261. 傷寒病患者,身體發黃,發燒,服用梔子檗皮湯可以治療。
262. 傷寒病患者,瘀熱停留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宜用麻黃、連軺、赤小豆湯治療。
259. 傷寒病患者,發汗後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這是因為寒濕之氣在體內互相搏鬥,未得到疏解所致。不要誤認為是瘀熱而使用瀉下藥,應該從寒濕之氣入手治療。